脂溢性皮炎的诊疗大全!全都给你盘点好了!
脂溢性皮炎(S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症状特点为:在红斑的基础上常伴有脱屑和瘙痒。好发部位为:头皮、面部、胸部、背部、腋窝和腹股沟区域。
头皮脂溢性皮炎
非炎症性:糠样脱屑,患者梳发时有多量灰白色头皮屑。
炎症性:典型红斑,附着油腻性脱屑,伴有轻度瘙痒。严重者可出现油腻性黄色或棕色痂,伴有糜烂、渗出,散发皮脂分解的异味,可扩展至前额、耳后及其他皮脂溢出区域。
颜面部脂溢性皮炎
常由头部蔓延而来,常累及眉弓、眼睑、鼻唇沟及胡须区域,出现以下表现:面部弥漫性红斑、脱屑;眉毛、胡须因搔抓而稀少;
眼睑受波及,出现睑缘炎,严重者可呈糜烂性溃疡,愈后遗留瘢痕;耳后有糜烂、潮红和皲裂,可出现脂溢性外耳炎。
躯干部脂溢性皮炎
好发于前胸和肩胛骨间,常为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红斑,表面有油腻性鳞屑。
皱褶部位
在乳房下、腋窝、脐部、外阴、大腿内侧、腹股沟等皮肤褶皱、摩擦多汗的部位,可出现边界清楚的红斑, 类似体癣,附着油腻鳞屑,可伴有渗出。
脂溢性皮炎的病因
SD的发病是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如马拉色菌感染、皮脂腺分泌增多、免疫反应、表皮屏障破坏、体外因素等。
马拉色菌
许多学者对马拉色菌与SD之间关系进行研究,均强烈支持两者之间存在关联性。面部皮炎患者炎症的严重程度与马拉色菌密度呈正相关。马拉色菌是一种亲脂性厚壁孢子菌, 缺乏糖基水解酶,不能通过降解碳水化合物来满足自身生长需求。
脂质
脂溢性皮炎主要出现于皮脂腺活跃的区域, 且脂溢性皮炎的好发年龄与皮脂腺分泌活跃的年龄重合。研究者认为人体分泌的皮脂最初为三酰甘油和酯类,被马拉色菌分解为二酰甘油、一酰甘油和游离脂肪酸,促进菌体生长和产生炎症反应。
免疫因素
SD的发病可能与免疫因素相关。脂溢性皮炎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功能下降,NK细胞增多,血清中总Ig A与lg G抗体水平表达增加。
表皮屏障功能
脂溢性皮炎患者存在角质层屏障和功能的损伤,屏障功能破坏表现为对局部刺激的高敏感性。有头皮屑个体更易对局部使用油酸产生反应, 即产生头皮屑。而屏障破坏使头皮屑患者更易受到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影响, 从而更加剧了屏障的破坏。这些研究强调了脂溢性皮炎患者恢复和维持皮肤屏障功能的重要性。
其他
精神压力会诱发或加重脂溢性皮炎,可能与神经免疫受影响有关;日晒可改善脂溢性皮炎症状,冬季脂溢性皮炎会加重。
脂溢性皮炎的治疗
01
控油
在饮食上,要减少油腻食物的摄入。此外,辛辣食品也建议少吃。虽然辣本身不会直接促进油脂分泌,但有可能使植物神经兴奋,间接促进毛囊皮脂腺分泌。
02
抑菌
酮康唑
酮康唑具有抗真菌作用,酮康唑乳膏(每周2~3 次,治疗4周)可明显减轻面部脂溢性皮炎的症状和体征。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酮康唑不良反应少见,但是仍有1%的患者出现接触性皮炎,表现为一定程度的瘙痒、烧灼感。
环吡酮胺
环吡酮胺兼有抗真菌和抗炎症作用,1% 环吡酮胺乳膏(每日 1 次或 2 次,治疗 28 天)可有效减轻面部脂溢性皮炎的症状和体征。
伊曲康唑胶囊
外用药无法控制或者免疫力低下患者的脂溢性皮炎可以尝试口服药治疗。常用的有抗真菌的伊曲康唑。
用法为每天口服200mg,连续服用1-2周可能有较好效果;部分患者可根据情况适当延长疗程或间断用药以维持改善。伊曲康唑需要随餐服用,且有一定的引起肝功能异常的风险,服用需要监测肝功。
03
抗炎
糖皮质激素
在皮疹炎症重、瘙痒明显时,可酌情加用,如1%氢化可的松乳膏或0.1%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曲安奈德氯霉素乳膏、0.05%地塞米松软膏等,选择一种,每日1-2次外用。
注意糖皮质激素不宜长期应用,使用时间不能超过2周,不然会给皮肤带来一系列的变化。
比如使表皮组织变薄、皮肤的弹性减弱、皮纹消失以及皮肤的色素沉淀,还可表现为皮肤局部的多毛、干燥或鱼鳞病样等变化。
他克莫司
他克莫司同样是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可抑制炎症性细胞因子的转录。临床试验表明他克莫司乳膏(每日2次,治疗12~24周)治疗脂溢性皮炎的有效性。
04
止痒
脂溢性皮肤炎严重时还伴随着瘙痒症状的发生,这个时候可以选用一些中成药外用软膏涂抹,比如七参连湿疹膏。
另外,长期的脂溢性皮炎可能促进局部血管增生,形成持久性红斑或者红血丝,尤其鼻唇沟附近。这样的红斑药物达不到完全祛除的效果,进一步治疗需要结合针对血管的光电治疗。
编辑:一颗橙子
声明:本文由梅斯医学编辑综合整理,仅用于学习交流,非营利性目的,喜欢本文章可以关注原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内容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