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皮肤科 > 头痛常见病因,总结了20种,太全了!

头痛常见病因,总结了20种,太全了!

admin2个月前 (12-09)皮肤科4

头痛的常见病因全攻略

头痛 Headache

头痛:通常指的是局限于头颅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轮上缘和枕外隆突连线以上的疼痛。头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我们每一个人几乎都不止一次的有过头痛的体验。

头痛分类:

头痛可分为两大类,即原发性头痛和继发性头痛。

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包括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等;常见的继发性头痛包括颅内病变引起的头痛,如蛛网膜下腔出血、海绵窦血栓形成等,还有全身疾病引起的头痛,如高血压、感冒等。

下面将临床中遇到的引起头痛的疾病进行汇总:

01偏头痛

偏头痛是第二大常见神经系统失能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为反复发作性的、多为单侧的中重度搏动性头痛,常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偏头痛发病率0-33/1000例,在发病高峰年龄段,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2-3倍;偏头痛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其遗传率为42%左右。

偏头痛诊断:

A 符合B-D标准的头痛至少发作5次

B 头痛发作持续4-72小时(未治疗或治疗效果不佳)

C 至少符合4项中的2项:单侧、搏动性、中重度疼痛、日常体力活动家中头痛或因头痛而避免日常活动如行走或上楼梯

D 至少符合2项中的1项:恶心和/或呕吐、畏光和畏声

E 不能用ICHD-3中的其他诊断更好的解释

偏头痛急性期用药推荐:

建议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阿司匹林、萘普生)或对乙酰氨基酚治疗轻-中度的发作;对于中重度发作或对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效果不佳者,可选择含咖啡因的复方制剂或偏头痛特异性药物(如曲普坦类、麦角胺)等。

02 紧张型头痛

紧张型头痛是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主要表现为双侧轻中度压迫样或紧箍样头痛,通常不伴有恶心或呕吐,日常活动后不加重。

偶发性紧张型头痛诊断标准:

A平均每月发作<1d(每年<12d),至少发作10次以上并符合以下诊断标准B~D

B.头痛持续30min到7d

C.头痛至少符合下列4项中的2项:

a.双侧头痛

b.性质为压迫性或紧箍样(非搏动性)

c.轻或中度头痛

d.日常活动如走路或爬楼梯不加重头痛

D.符合下列全部2项:

a.无恶心或呕吐

b.畏光、畏声中不超过1项

E.不能用国际头痛分类-第三版中的其他诊断更好的解释

紧张型头痛治疗:分为急性期和预防治疗,药物和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方面:疾病教育,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指导进行肌肉放松训练、认知疗法及物理治疗。

急性期药物:以对乙酰氨基酚或非甾体类抗炎药为首选药物,二者与咖啡因组合的复方镇痛药作为二线治疗药物。大多数发作性紧张型头痛患者的头痛是轻度至中度的,建议将单纯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作为紧张型头痛急性发作期对症治疗的首选药物。

对乙酰氨基酚:

▶推荐意见:推荐剂量500-1000mg/次,每日最大剂量4 000mg(Ⅰ级推荐,A级证据)

布洛芬:

▶推荐意见:推荐剂量200-800mg/次,每日最大剂量800mg(Ⅰ级推荐,A级证据)

双氯芬酸:

▶推荐意见:推荐剂量12.5-100.0mg/次,每日最大剂量150mg(Ⅰ级推荐,A级证据)

阿司匹林:

▶推荐意见:推荐剂量250-1 000mg/次,每日最大剂量3 000mg(Ⅰ级推荐,A级证据)

萘普生:

▶推荐意见:推荐剂量275-550mg/次,每日最大剂量1 000mg(Ⅰ级推荐,A级证据)

酮洛芬:

▶推荐意见:推荐剂量25mg/次或50mg/次,每日最大剂量200mg(Ⅰ级推荐,A级证据)

含咖啡因的复方制剂:

▶推荐意见:1片/次,每日最大剂量2片(Ⅱ级推荐,A级证据)

急性期避免使用药物:阿片类、巴比妥类、曲普坦类以及安乃近等药物对紧张型头痛的急性发作期治疗效果不佳,而且有增加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的风险或者有其他严重的不良反应,应该避免使用。

预防用药:

当头痛频繁(>2d/周)时,非药物治疗及急性期治疗的改善程度不明显;存在药物过度使用风险;共病焦虑抑郁及睡眠障碍等可考虑预防用药。在达到满意疗效后治疗继续维持6个月,慢性紧张型头痛或伴有药物过度使用者维持12个月,然后可以考虑逐步停用。目前推荐用预防用药以抗抑郁药物为主,肌肉松弛药可以与抗抑郁药物联合增加疗效。

A类推荐:阿米替林(青光眼、严重心脏病、近期心肌梗死、癫痫、甲亢等禁忌)

B类推荐:米氮平、文拉法辛等

C类推荐:替扎尼定

03 丛集性头痛

丛集性头痛(cluster headache)是一种原发性三叉自主神经性头痛。

其临床特征为严格单侧的重度疼痛,主要位于眼眶、眶上、颞部或这些部位的任意组合,伴随同侧结膜充血、流泪、鼻塞、流涕、前额和面部出汗、瞳孔缩小、上睑下垂和(或)眼睑水肿等自主神经症状和(或)烦躁不安,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为15~180 min,发作频率为隔日1次到8次/d。丛集性头痛的患病率约占一般人群的0.1%。

诊断标准:

A.至少5次发作符合标准B~D

B.发生于单侧眼眶、眶上和(或)颞部的重度或极重度的疼痛,若不经治疗疼痛可持续15~180 min

C.头痛发作时至少符合以下2项中的1项:

1.至少伴随以下症状或体征(和头痛同侧)中的1项:

a.结膜充血和(或)流泪

b.鼻塞和(或)流涕

c.眼睑水肿

d.前额和面部出汗

e.瞳孔缩小和(或)上脸下垂

2.烦躁不安或躁动

D.头痛发作的频率为隔日1次至每日8次

E.不能用ICHD-3中的其他诊断更好地解释

急性期治疗:

1. 纯氧气吸入:是缓解丛集性头痛的有效措施,但不适于严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推荐流速6-12L/min,持续15min,使用带有储气囊或呼气阀的非重复呼吸面罩。

2. 曲普坦类药物治疗

3. 奥曲肽皮下注射治疗

4. 非浸入性迷走神经刺激

过渡期治疗:

1. 皮质类固醇:推荐口服泼尼松1mg/kg/d,连用5天后逐步减停。

2. 枕大神经阻滞

预防性治疗

1. 维拉帕米:推荐240-360mg/d,低剂量起始逐渐加量

2. 碳酸锂:推荐剂量900mg/d,低剂量起始逐渐加量

3. 托吡酯:推挤剂量25-200mg/d,低剂量起始逐渐加量

4. 丙戊酸盐:推荐剂量500-1500mg/d,低剂量起始逐渐加量

5. 加巴喷丁:推荐剂量1000-1800mg/d,低剂量起始逐渐加量

6.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单克隆抗体

04 三叉神经痛——天下第一痛

三叉神经痛(TN)的特征是三叉神经分布中反复发作、单侧、短暂(<1s–2min)、电击样的疼痛发作,发作和终止都很突然。它是高度致残性疾病,影响人类的基本功能,如说话、吃饭、喝酒和触摸面部,从而导致生活质量低下。

药物治疗:

卡马西平和奥卡西平仍然是首选药物;拉莫三嗪、加巴喷丁、普瑞巴林、A型肉毒杆菌毒素和巴氯芬可用作单药或多药治疗的二线治疗。

外科干预措施只适用于对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充分耐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在耐药病例中,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是经典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一线手术,而特发性三叉神经痛可考虑神经消融手术治疗和微血管减压术。

05 枕神经痛

枕神经痛出现在头皮后部,枕大、枕小或第三枕神经分布区内的单侧或双侧阵发性撕裂样或针刺样疼痛,有时伴随受累区域的感觉消失或感觉迟钝,通常伴有受累神经的压痛。

疼痛特点:持续性疼痛,包括针刺样疼痛、烧灼样疼痛、电击样疼痛和搏动性疼痛。疼痛大多从枕下开始,分布在枕神经支配区的单侧或双侧。有时伴随受累区域的感觉消失或感觉迟钝,且肠伴有受累神经的压痛。枕部或枕下区的疼痛可向顶区、颞区扩散,呈现放射样疼痛。咳嗽、转头、情绪紧张、焦虑等因素可诱发症状加重。诱发因素常见于低头、高枕、颈椎病、寰枢关节半脱位、受凉、病毒感染等。

诊断依据:

患者具有上述的疼痛特征。神经支配区有痛觉减退。检查时,在所累及神经和同侧第2、3颈椎横突处有压痛及放射痛。头颈部动作可加重疼痛。枕神经阻滞后疼痛消失。

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针灸、神经阻滞、理疗等;药物治疗包括首选药物,加巴喷丁、普瑞巴林、卡马西平,B族维生素。

06 高血压病

高血压患者血压增高时会有头痛不适,疼痛感主要集中在脖枕部以及后脑勺部位,疼痛部位相对来说比较明显,具有自己的特点,这种疼痛也可以发展为全头痛,还有可能造成病人出现耳鸣眩晕的状况。多发于青壮年的高血压病人,头痛的程度血压的波动关系成正比。高血压患者情绪受到剧烈刺激的时候,也会出现头部疼痛,而且头痛主要集中在大脑两侧,在太阳穴周围。

高血压患者出现头痛时要注意监测血压,了解血压波动情况,观察血压波动与头痛的关联,血压持续不稳定要及时调整降压药物用量用法。

07 高血压脑病

也称后部可逆性脑病(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及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为各种原因的血压急骤升高所致的全脑功能障碍,是一种脑血管自我调节障碍性疾病,是一种血管源性脑水肿,见的病因包括高血压、先兆子痫/子痫、器官移植后或治疗肿瘤及自身免疫疾病时应用免疫抑制剂、化疗药、细胞毒性药物,各种急慢性肾脏疾病和严重的感染等。

临床表现:

临床上急性起病,血压突然急剧升高,舒张压常达120mmHg以上。症状包括头痛、抽搐、惊厥、意识障碍、肢体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三联征:头痛,癫痫,意识障碍,以及精神异常四联征。高血压控制后多可恢复正常,重者可遗留脑梗死甚至死亡。

典型影像学表现为双侧的大脑后部的白质水肿,尤其是顶枕区。

PRES的MRI特征表现是双侧对称性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累及双侧大脑半球枕叶、后顶颞叶的皮质下白质以及小脑、脑干等部位,T2WIFLAIR序列更为敏感,病变表现为高信号,FLAIR能显示早期局部的微小病变,对于观察累及皮层的病变也更清晰。DWI和ADC对于鉴别血管源性水肿和细胞毒性水肿有重要意义。PRES病灶在DWI上多呈现低信号,而在ADC上呈高信号,说明病灶为血管源性水肿。

PRES诊断的主要依据:

1)患者有头痛、抽搐、视觉障碍、精神状态改变等急性神经系统临床表现;

2)具有基础疾病的诱因(高血压、子痫、先兆子痫、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化疗);

3)发病时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血压升高症状;

4)特征性的影像学改变(累及双侧大脑后部白质为主,部分累及双侧基底节区、脑干以及小脑,DWI及ADC信号提示血管源性脑水肿);

5)经过合理治疗,CT、MR所见病灶部分或完全吸收,临床症状得到改善。

治疗:应积极控制血压、终止癫痫发作、减轻脑水肿、停用或减量细胞毒性药物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及对症支持治疗。

预后:

经过及时治疗,大部分患者在1~2周内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改变完全恢复,不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但也有部分患者不能完全可逆。若合并脑出血、脑梗死等影像学改变时,提示病灶不可逆,预后不良,病情严重者可致死亡。

08 可逆性血管收缩综合征

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Reversible cerebral vasoconstriction syndrome, RCVS)是以剧烈头痛、伴或不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而影像以节段性脑动脉收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其血管收缩大多在3个月内恢复。

临床特点首发症状通常为霹雳头痛,1周内通常复发,颅内出血和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见于发病早期,TIA和脑梗死等见于发病第2周末,血管造影可见多发节段性血管收缩。

RCVS潜在触发因素:可以无明显原因自发出现;可继发于某种可确定的触发因素,如药物性触发因素,产后RCVS约占50%,血管活性药物约占9-10%,发病与触发因素可间隔几天到数月

可导致RCVS的各种因素:

产后,

血管活性药物:违禁药品,抗抑郁药物,α-拟交感神经药如甲基麦角新碱,溴隐亭,麦角乙脲,尼古丁贴片,酗酒等,儿茶酚胺分泌肿瘤如嗜铬细胞瘤、支气管类癌等,免疫抑制剂或血液制品如IVIG,红细胞输注,干扰素;其他因素如高钙血症、卟啉症、头部创伤、神外手术、硬膜下血肿、CEA、CVT、苯妥英中毒等。

影像学表现:脑组织影像正常、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梗死、可逆性脑水肿等。

治疗:卧床休息,停用诱发药物,对症止痛,控制血压、癫痫发,钙通道拮抗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合并夹层无出血的患者可使用阿司匹林联合钙通道拮抗剂,避免应用激素。

预后:通常单相自限性病程,4周后无新发症状,3月血管恢复,预后多良好,<10%遗留严重症状,<2%死亡,约0-5%患者可复发。

09 脑梗死

不同血管阻塞所致的脑梗死临床症状不同,如枕叶梗死、小脑梗死时患者多有头痛不适,部位以后枕部为主,大面积脑梗死由于颅内压的增高,患者也会有明显的头部胀痛,同时会有被动头位。

10 脑出血

脑出血患者多活动中、情绪波动后动态起病,血压增高明显,多伴有明显的头部胀痛恶心呕吐,且伴有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症状体征,头颅CT可见到高密度病灶。

11 蛛网膜下腔出血

多数患者将蛛网膜下腔出血引发的头痛描述为一生中最严重的头痛,突然出现的严重的爆炸样或霹雳样剧烈头痛,部分是由于颅内压增高引起,为局限或全脑头痛,可伴有其他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症状体征,如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等,早期头颅CT、腰椎穿刺可明确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病因有动脉瘤破裂、动静脉畸形、血管炎、结蹄组织病、外伤等。

12 颅内占位

颅内占位引起的头痛,多因颅内压增高引起,患者在清晨时处于平卧位,颅内压最高,患者站立起来后头痛能部分减轻;颅内占位的头痛会随着疾病时间的延长症状加重,有时会因用力咳嗽、打喷嚏、低头或用力排便时加重。

13 低颅压性头痛

低颅压性头痛是脑脊液压力降低导致的头痛,头痛以双侧枕部或额部多见,也可为颞部或全头痛,但很少单侧头痛,呈轻至中度钝痛或搏动样疼痛。头痛多为体位性,常在直立15分钟内出现头痛或头痛明显加剧,卧位后头痛缓解或消失,可伴后颈部疼痛或僵硬、恶心呕吐、畏光或畏声、耳鸣、眩晕等。病因包括自发性和继发性。自发性低颅压性头痛可能与血管舒张障碍引起脑脊液分泌减少或吸收增加有关,多数自发性低颅压与自发性脑脊液漏有关,继发性可由多种原因如硬膜或腰椎穿刺后低颅压性头痛多见。

腰穿测定脑脊液压力降低<60mmH2O可确诊。

治疗:病因治疗;药物方面咖啡因可阻断腺苷受体,使颅内血管收缩,增加CSF压力和缓解头痛;对症治疗方面包括卧床休息、大量饮水、静脉补液、穿紧身裤和束缚带,给予适量镇静剂等。

14 颅内感染

病毒、细菌性脑膜炎等颅内感染疾病如病毒性脑膜炎、脑脓肿的患者也会表现为头痛不适,除了头痛症状外,查体可有脑膜刺激征阳性或其他神经系统阳性症状体征。脑脊液检测、病原学检查、头颅增强核磁检查可有阳性发现。治疗上通常需要足疗程的抗病毒、抗炎、对症支持等治疗。

15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是多种原因所致的脑静脉回流受阻的一组血管疾病,包括颅内静脉窦和静脉血栓形成,该疾病患者多有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除此会伴有癫痫、意识障碍、精神症状等神经系统局灶症状体征,静脉血管CT或核磁可显示梗塞部位的静脉和静脉窦影像缺失征象。

16 青光眼

一日门诊来诊一位中年女性,自诉剧烈右侧颞区疼痛难忍,伴恶心呕吐,患者右侧眼睑肿胀,结膜充血,流泪,且伴有畏光,经眼科就诊后明确诊断为青光眼。

17 带状疱疹相关头痛

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影响三叉神经眼支时除了前额、眼睑局部皮肤可见成簇疱疹外,可表现为剧烈的神经痛相关的头痛不适,或者头皮疱疹感染时。

18 颞动脉炎

也称为巨细胞动脉炎(Giant cell arteritis,GCA),头痛是头部GCA的主要症状之一,GCA可导致突然的不可逆转的视力丧失的风险(8%-30%),并且可能导致卒中(3%-10%)和其他并发症。绝大多数GCA伴有头痛,除此以外,会有颞部皮肤痛觉过敏、下颌或舌跛行,哦图片或舌头坏死,颞动脉突出、串珠状或形态不规则且脉搏降低,会伴有不同程度视力损失,全身发热、肌痛、疲劳、盗汗、食欲不振等,其他大血管相关病变如主动脉炎、腹腔动脉瘤、心脑血管病。

辅助检查:急性期可有血沉、CRP、血小板等异常,颞动脉超声可见周围血管壁增厚,呈浅源性、低回声,在横切面上称为晕征,颞动脉活检阳性有利于诊断。

治疗上:活动期使用激素,泼尼松40-60mg /d,对于有头部缺血表现患者,可大剂量静脉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急性期治疗后在2-3个月时间将强的松减至15-20mg/d,1年后减至5mg/d,如没有复发在1-2年停药。

19 鼻窦炎

窦性头痛多见于鼻窦感染,症状除了头痛,会有鼻窦感染的局部症状,疼痛部位在鼻窦周边,包括颧骨、前额或鼻梁,可伴随流鼻涕、耳朵胀满、脸肿、发热等症状。

20 情绪障碍

情绪障碍的患者也会有长期不缓解的头痛不适,通常为部位不确定或者全脑的闷痛不适,需除外器质性疾病,同时根据患者的同时存在的情绪、精神症状利于诊断,调节情绪和睡眠后头痛症状能逐渐缓解。

——END——

看完若觉得还有所收获和帮助,

欢迎 关注,留言,点赞!

也欢迎点击分享,一起学习成长!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xiaobingzhong.com/?id=12517

“头痛常见病因,总结了20种,太全了!” 的相关文章

梳头可以防脱发,为啥有人却越梳越秃?这6条你踩中了几个

梳头可以防脱发,为啥有人却越梳越秃?这6条你踩中了几个

《延寿书》中曾言:发多梳,则明目去风…… 在我们的头上有很多的穴位,所以每天梳一梳头,对身体是有很多好处的 梳头的好处 1、梳头可疏通血脉,促进头部血液循环,使头发得...

自我快速判断掉发的类型及对策

自我快速判断掉发的类型及对策

今天这篇文章,比平时科普内容要多一点,有3000多字,希望有脱发困扰的朋友保持耐心,坚持看完,必定会有收获。 脱发困扰着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我在20来岁的时候,就不断有人提...

产后特别容易掉头发,妈妈们应该怎么办?

产后特别容易掉头发,妈妈们应该怎么办?

有的新妈妈发现自己在产后特别容易掉头发,有时甚至会一大把一大把的掉,感觉自己马上就要秃头了。这可怎么办呢?其实,产后掉头是很多原因导致的。 1、为什么产后容易掉头发? 产后容...

看了这则消息,你或许能幸运逃离“脱发大军”

看了这则消息,你或许能幸运逃离“脱发大军”

近年来,受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和工作压力的影响,脱发已成为越来越多人心中的痛。据2015年公布的《中国脱发人群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约有两亿人患有脱发,其中男性脱发人数约为1.3亿,且发病率每年...

如何判断雄激素性脱发?教你几个方法初步判断

如何判断雄激素性脱发?教你几个方法初步判断

最近关于雄激素性脱发的话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关于脱发的新闻报道也层出不穷,例如: 10月22日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世界上第一家头发银行在英国曼彻斯特正式开业, 头发银行宣称:只要在银行存下...

什么是雄脱?你了解这种脱发吗?

什么是雄脱?你了解这种脱发吗?

雄激素性脱发与雄激素及遗传因素有关,通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非典型的孟德尔遗传方式,可能为多因素遗传。男女均可发生,女性脱发程度轻于男性。 雄激素性脱发发生率和脱发类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