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千万别忍!8种「痛」预示着不同病因,这样做可缓解
头痛是病人的一种自觉症状,一般泛指头颅上半部,即眉毛以上至枕下部这段范围内的疼痛,面部疼痛不在其内。中医学认为病情浅而近者名头痛,深而远者为头风。
本期《身边医生话健康》健康山西特邀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副主任中医师 李晓忠为大家讲解头疼的健康知识。
头痛类型辨得清
按照类型区分,头痛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
原发性头痛包括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三叉自主神经性头痛继发性头痛包括由鼻窦炎、中耳炎、青光眼、高血压、脑肿瘤、脑血管病引发痛性颅神经病变及面痛痛感或许是一样的难熬,但每个人经历的头痛位置略有差异。临床上,部分头痛类型有比较固定的对应发作部位。
偏头痛头部一侧
偏头痛的终生患病率为18%,为最常见头痛之一。好发部位为头部一侧,具有偏侧性,且常呈脉搏跳动性或搏动性,发作时常伴畏光、恶心、呕吐等不适。
紧张性头痛眉弓上方
相比偏头痛,紧张性头痛发病率更高,终生患病率约为52%,35~40岁年龄最高发。疼痛部位为双侧眉弓上方、颈项部及双侧枕部(后脑勺),常表现为钝痛,有压迫感、胀满感、紧箍感、束带感等,也可感觉头肩部沉重。
丛集性头痛单侧眼眶
它属于三叉自主神经性头痛的一种,较少见。疼痛位置多为单侧眼眶、眶上、眼球后及太阳穴处,呈尖锐、爆炸样、非搏动性的重度或极重度疼痛。
三叉神经痛眼部区域
常见于三叉神经的眼部分支区域,疼痛最剧烈的部位集中在眼眶、眶后、颞区(太阳穴处)和额区。有时会累及枕区(后脑勺)、上颌部、颈部、耳和牙齿,偶尔还会放射到同侧肩部和手臂。这种头痛的痛感极重,会出现针刺感、烧灼感,以及跳痛、锐痛、电击痛、钻痛等。
窦性头痛鼻窦周围
多源于鼻窦感染,疼痛通常发生在鼻窦周边,包括颧骨、前额或鼻梁,可伴随流鼻涕、耳朵胀满、脸肿胀、发热等症状。
中耳炎引起的头痛患耳同侧
耳部神经末梢非常丰富,如果中耳炎症直接刺激到耳神经末梢,就会引起患耳同侧的偏头痛,痛感有时比较强烈,严重的中耳炎可能引发颅内并发症。
青光眼引起的头痛前额
青光眼急性发作可致眼内压急剧升高,出现较剧烈的头痛,位置多为前额、颞区(太阳穴处),以及眼眶周围,可伴随反射性恶心、呕吐等症状。
高血压性头痛枕部
当脑血管内压力急剧增高时,可出现头痛、头晕、恶心等症状。疼痛部位大多集中在枕部(后脑勺)和颞区(太阳穴处),有时会感觉头部沉重,有压迫感。在血压平稳后,头痛症状通常会慢慢消失。
无论哪种头痛,最忌讳乱服止痛药,一旦出现长期反复疼痛,应到医院疼痛科或神经科诊治,以防贻误病情。
7种常见头痛各有缓解方法
每个头痛患者都有自己的发作规律,平时需注意观察总结,记录疼痛日记。还要注意少低头,多做需要仰头的运动,改善睡眠,少喝含咖啡因的饮料等。
紧张性头痛
此类头痛发生后,不要急于服药,应尽量采取一些简单的放松治疗。比如,头部或颈部按摩,洗个热水澡等。阿司匹林和布洛芬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不宜过量服用。
站立性头痛
站立时感觉头痛,可伴有头晕,躺下后头痛症状很快缓解。治疗方法:经常喝水,注意姿势,一些患者还需要额外补充盐及药物治疗。
经前头痛
这类头痛通常发生于月经前几天,持续两三天。月经来潮前一周服用激素类药物或使用皮肤贴片,有助于预防经前头痛。普通止痛药,特别是布洛芬等也有助缓解。
鼻窦炎性头痛
止痛药和类固醇鼻喷剂对此有一定帮助。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
磨牙性头痛
磨牙性头痛患者早上醒来后前几分钟会感觉头痛,可同时伴有耳朵和下巴疼痛。患者睡前戴上牙套,有助于减少夜间磨牙对太阳穴、耳朵和下巴的压力。严重磨牙症患者可能需要接受颌骨矫正手术。
止痛药性头痛
经常头痛,又频繁服用止痛药(每周服药两天以上,持续3个月),身体就会产生依赖性,一旦停药,头痛立刻复发。避免这种头痛的方法很简单:停服止痛药。
丛集性头痛
普通止痛药无济于事,但有些患者反馈舒马曲坦(英明格注射液)或舒马曲坦鼻喷剂有一定缓解作用。必须提醒的是,如需用药,最好先咨询医生。
中医治疗各种头痛具有较好的疗效,得到广大患者的信赖,具体有以下方法:
毫针疗法
取穴:太阳、百会、头维、风池、印堂、合谷、足三里、太冲。
耳针疗法
取穴:相应区(额、颞、枕)、神门、皮质下;前额痛加胃,巅顶头痛加肝,偏头痛加胰胆,后头痛加膀胱
刺血疗法
取穴:选用太阳、后溪或头部暴露、曲张的静脉。
穴位注射
取穴:痛点、风池穴。
中药治疗
辨外感与内伤对证治疗
注意事项
1、针刺治疗各类头痛都有疗效,尤其对缺血性头痛、神经性头痛效果较好,但头痛的确切原因应该查清,以便明确诊断,治疗原发病,采取有效的综合治疗措施。
2、针刺手法在疼痛发作时治疗要求病人有强烈的针感,间歇行针,留针时间稍长。
3、在针灸治疗的同时应嘱咐病人注意消除或减少促发因素,如消除精神紧张、情绪抑郁,避免过度疲劳、强光、噪音、刺激性气味等,注意生活有规律,注意饮食宜忌。
临床头痛保健穴
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生活中,揉按以下6个穴位,可预防或缓解头痛。第一二个穴位对阳明头痛更管用;第三四个可缓解太阳头痛;最后两个则适合少阳头痛者。
❶阳明头痛
主要表现是前额痛,多因鼻炎、鼻窦炎、胃肠不适等引起。
❷太阳头痛
表现为后脑勺痛,并向头顶放射,多因颈椎病、头部受风寒等引起。
❸少阳头痛
表现为头两侧痛、头角痛,如常见的偏头痛。以中青年女性居多,常出现在月经来潮前一两天和月经期的前3天。
01合谷穴
用一只手的大拇指指关节对着另一只手的虎口边缘中点,拇指尖对应的位置就是合谷穴。
02冲阳穴
在足背的最高处,可触及足背动脉搏动处。
03养老穴
掌心向下,用一手指按在腕部小指侧最突出的骨头(尺骨)高点处,然后将手腕向下旋转90度,骨头最高点变成了一个凹坑,手指滑入骨缝中便是养老穴。
04至阴穴
位于足小趾指甲角外上缘旁开小米粒大的位置。
05中渚穴
位于手背第4、5掌骨之间凹陷处
06足临泣穴
位于足背外侧,第4、5跖骨结合部的前方凹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