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警惕紧张性头痛的“换季侵袭”
一吹凉风、长时间工作或失眠,
就会出现紧张性头痛,
甚至感觉头部像戴了一个无形的紧箍咒一样。
那么,该如何预防与治疗紧张性头痛呢?
一起来听听我院内三科(神经内科)医生怎么说~
一场秋雨一场凉,虽日间暑热未消,然夜间凉意已起。在这换季之时,紧张性头痛作为秋季常见的健康困扰,悄然成为不容忽视的季节性问题。
何为紧张性头痛?
紧张性头痛,亦称肌收缩性头痛,是原发性头痛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占据了约45.3%的份额,全球患病率更是高达11%至45%,意味着每百人中至少有11人受其困扰。
其典型特征是双侧轻中度压迫样或紧箍样头痛,就如同头上被戴上了无形的紧箍咒一样。头痛部位常出现在头顶、颞部(太阳穴附近)、额部或枕部。
此病症多与日常生活应激息息相关,如繁重的工作压力、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情绪剧烈波动等。作为一过激性障碍,紧张性头痛往往不会造成严重后果,但如果持续存在,可能是焦虑症或抑郁症的特征性症状之一。因此,对紧张性头痛的早期识别和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秋季为何成为紧张性头痛的温床?
1. 光照缩减的连锁反应
秋季的光照时间逐渐减少,扰乱人体生物钟,容易引发人们的悲伤、焦虑、情绪低落或烦躁不安。这种情绪变化可能是季节性情感障碍的表现,而至少有15%的普通人群在秋天抑郁情绪会变得更加严重,故常被称为悲秋。
2. 气候变换的季节影响
随着气温下降与空气干燥,如皮肤、口舌干燥等身体的不适感油然而生,加之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易导致疲倦与情绪低落,为紧张性头痛埋下伏笔。
3. 生理节奏的微妙调整
秋季人体的生理活动偏向收敛内藏,代谢与生理活动随之变化,身体需重新适应这一转变,过程中可能伴随疲劳、食欲波动等,进而影响情绪状态。
4. 心理重压的累积效应
秋季作为收获与反思的季节,人们往往面临更多的工作与生活压力,加上秋之静谧的环境促使内心活动增多,容易反思与自省,焦虑与烦躁情绪悄然滋生。
中西医结合治疗紧张性头痛
1. 中医治疗
药物辨证施治:中医认为紧张性头痛的发作与风、火、痰、虚、瘀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治疗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针灸治疗:通过穴位刺激,调和气血,缓解紧张,往往疗效显著且副作用极小。
推拿按摩:放松紧绷的肌肉与神经,促进血液循环,为头痛患者提供有效辅助。
拔罐疗法: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适合追求物理放松的人群。
气功与放松训练:气功疗法及放松训练可有效缓解肌肉紧张和压力,有研究显示,太极拳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放松训练,可以有效改善紧张性头痛患者的短期生活质量。
2. 西医治疗
以药物治疗为主,涵盖止痛药、抗焦虑、抗抑郁药物及肌肉松弛药等,但需警惕止痛药过度使用导致的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
预防为先,远离紧张性头痛的侵扰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建议晚上11点前入睡,早晨按时起床,避免熬夜。
合理饮食: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果、全谷类和瘦肉等。避免过量摄入咖啡因、酒精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可以多吃养阴润燥的食物,如百合、山药、麦冬等。
适量运动,增加光照时间:每天进行适量的户外运动,如散步、慢跑等,如果无法外出,可以尝试打开窗帘或使用人工光源来增加光照时间。
2. 调整工作与学习环境
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或学习,每隔一段时间(如1小时)起身活动一下,做些简单的伸展运动,如转动头部、耸肩等,以缓解颈部和肩部的肌肉紧张。
改善工作姿势: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低头看手机或电脑屏幕。可使用可调节高度的桌子和椅子,以及符合人体工学的办公用品,以减少对颈部和肩部的压力。
3. 调节情绪与心理压力
学会放松:可以尝试深呼吸、冥想、温水浸泡等放松技巧。
保持社交活动:与朋友或家人交流,也可以组织或参与一些社交活动,增加与他人的互动。
积极寻求支持:与家人、朋友或同事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压力,或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以减轻心理负担。
4. 注意保暖与补水
注意保暖:秋季早晚温差大,外出时应及时添加衣物,避免头部和颈部受凉。室内也应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过度干燥。
及时补水:秋季空气干燥,人体容易失水。建议每天饮水量保持在1500-2000毫升左右,以维持身体正常的水分平衡。
在换季之时,面对紧张性头痛的潜在威胁,我们应当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结合中西医的治疗智慧,从生活习惯、工作环境、情绪管理等多方面入手,做好预防与调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享受秋日美景的同时,保持身心的健康与平衡。
供稿:谭玉群 | 初审:叶江琳
文字编辑:安俊停 | 校对编辑:李龙浩
审核:施佳平 | 审定发布:陈冠林
声明: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