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偏头痛应该怎么办?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是否对其有效果?
偏头痛(Migraine)是一类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症状为跳动性的单侧头痛发作,多伴有畏声、畏光、恶心及呕吐等症状,且易反复发作。
常常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及工作活动,并对社会与患者家庭的经济造成明显负担。偏头痛与生活习惯息息相关。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成本与压力越来越大大,偏头痛也越来越常见。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提示,中国偏头痛年患病率为9.3%,女性与男性之比约2∶1。
另一项调查提示,偏头痛是年龄50岁以下人群致残的主要因素之一。偏头痛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密切相关,长期服用血管收缩药物用来缓解疼痛亦可增加缺血性事件发生。
现代医学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主流学说有血管学说、神经血管假说以及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神经元异常学说等。
目前,西医治疗偏头痛发作期以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镇痛药和曲坦类药物等为主,常用预防性药物有抗癫痫药、抗抑郁药、钙拮抗药及降压药。
但是长久应用又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及耐药性,尚且存在诸多局限,而采取非药物疗法,不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且疗效与药物疗法相似。
相关的报道也呈增加趋势,在众多非药物疗法中,针灸的适用人群广泛,有效且安全性好。头穴丛刺长留针法用于治疗脑中风疾病。
医师运用此法,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偏头痛,在常规针刺基础上运用头穴丛刺长留针法,给予痛点优于常规针刺方法的刺激面积、刺激强度和刺激量。
故采用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与常规针刺法治疗进行对比,通过观察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以寻找一种提高针刺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
更好的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方法,探讨头穴丛刺长留针法的理论依据。根据世卫组织(WHO)2019年的全球疾病负担系统分析,偏头痛已经成为人类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而且每年因失能而导致的死亡率也是致残性疾病的第二位。现代社会,随着的科技进步,社会节奏加快,人们生活发生了骤变,心理压力、饮食习惯、噪音、光污染等刺激因素。
导致偏头痛发病率有升高趋势。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都在探索偏头痛的治疗方法,现代医学目前主要依靠药物治疗偏头痛,显效快,疗效明显,但副作用多较多。
部分患者的耐受性较差,依从性不强。现代医学也在研发新的药物以及非药物防治策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经批准了一批非侵入性的神经调节设备。
帮助18岁以上患者防治偏头痛。传统医学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治疗偏头痛。系统评价显示,针刺治疗与西药治疗相比,安全性与有效性皆更优秀。
近年来,针灸治疗偏头痛的方法已经发展了许多新的研究方向,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包括穴位组合、针刺频率和刺激形式,以优化针刺防治偏头痛的方案。
偏头风内伤头痛《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偏头痛是一种临床诊疗常见的中医病症,偏头痛的发病部位主要是头两侧,甚至累及一侧五官及面部,是足少阳经则经过位置。
偏头痛与脏腑中肝胆联系紧密,其病机是侧头部经络功能失常,脉络不通,不能温煦、荣养所循行之处,气血壅遏不行,拘急作痛。
《医学发明》载: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故治则以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为主。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头部穴位与整个人体关系密切。
上世纪70年代开始,各家头针理论被提出,并不断完善。头穴丛刺长留针法其特点是将神经定位诊断与穴位解剖结合,将皮层功能反射区与丛刺结合。
治疗时辅以高强度的间歇手法,并长时间留针,用于治疗脑中风疾病,帮助康复中的患者效果显著,促大脑进神经功能修复。
《灵枢》记载傍针刺者,直刺傍针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丛刺专治留痹等局部疾患,又不只局限于留痹,留痹意味着奇邪淫溢,不可胜数各类邪气久留局部,气血阻塞不通,丛刺治疗偏头痛,刚好契合偏头痛病因病机。
医师运用此法,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偏头痛,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在病程较长和偏头痛发作程度较为剧烈时,表现优异。
《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在常规针刺基础上结合头穴丛刺长留针法,给予痛点优于常规针刺方法的刺激面积、刺激强度和刺激量。
十四经循行均可通达头部,刺激头部各穴,可以起到调节气血、阴阳的综合调节作用,使静以久留,气至病所治疗十四经及五脏六腑疾病。
毫针者……微以久留之久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痛痹久病者,邪气深入,针灸针尖细如蚊喙,静佩以气徐至,久留之而养患处。
头穴丛刺长留针法起到一穴带多穴的整合作用。这是一种比起常规针刺手法更能持续的有效刺激穴位的手法,局部的血液循环通过刺激被加强,神经冲动的敏感性提高。
有利于经气的激发,有效刺激量较常规手法明显增加,进而提高了疗效。经过该方法治疗后,除直接刺激大脑皮层,增加脑血流量循环外,还可在丛刺穴位区域形成一种针场。
运用生物电效应方法调节神经细胞兴奋程度,刺激大脑皮质。在相同治疗周期的情况下,头穴丛刺长留针能更好改善患者头痛程度。
百会、太阳、率谷、阿是穴可以疏导头部经气;风池能祛风活血,通络止痛;外关、足临泣疏散沟通少阳经气;太冲、合谷合为四关穴,共同应用于临床可平肝熄风,活血止痛。
率谷在侧头部,为胆经腧穴,故在率谷穴和阿是穴给予头针丛刺长留针不仅可以便于行针、调气,而且可以加强疏导头部经气,共达到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效。
偏头痛发作时,脑血流量异常下降,本病发作的主要病理基础可能是脑血流量异常,由于神经递质失调,5-HT从血小板中释出,血浆5-HT出现一过性的升高。
后附着于血管壁上,血浆5-HT浓度下降,头皮血管反跳性扩张,引发发作期血管扩张性头痛。因此,偏头痛发作期血浆5-HT浓度将会下降。
曲坦类药物作为5-HT受体激动剂,一直被作为偏头痛急性期治疗药物的首选,但使用曲坦类药物会产生心血管不良反应。
针刺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使两侧脑功能趋于平衡,改善脑部微循环,调节与血管收缩相关的神经递质以及神经肽,有效提高5-HT1D受体的表达,使5-HT激活,进而抑制CGRP的释放和表达,从而缓解偏头痛发作。
百会穴:百会穴在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头顶凹陷处,属督脉要穴。百会穴为人体最高点,百脉之宗,与脑联系密切,又可贯达全身,具有升阳举陷、益精填髓、醒脑开窍等效果。
在《灵枢》中为巅上,首由《针灸甲乙经》所命名,《针灸资生经》曰:百会百病皆主……百会盖其一也,认为百会穴可治百病。百会穴被道家誉为百脉之宗。
诸般头痛,百会为先想要治疗头部疾病,百会穴是必不可少的主穴,对60例患者进行观察,发现艾灸百会穴对头痛头昏的患者可以成功帮助患者控制症状缓解疼痛。
医师观察45例血管神经头痛患者,发现针刺百会穴、太冲穴治疗头痛有效率达95.5%。现代科学正在不断深入开拓百会穴的功能。
由于脑功能成像技术的发展,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为研究中枢机制与针灸提供新的选择,针灸百会穴可以改善脑血流量、营养神经、修复神经元等。
电针针刺百会穴可以抑制大鼠左侧大脑皮质上海马回5-HT1A受体表达,对神经性疾病起着重要的作用。
太阳穴:额下者眉,眉际之末者太阳穴,太阳穴位置处于两眉稍末之后的经外奇穴,《达摩秘方》认为常按此穴,是可以返老还童,保持脑的青春长留的回春法。
太阳穴处于头骨四部位的衔接处骨板薄弱,名为翼缝,血管运行与神经分布丰富,其内部汇集着三叉神经和睫状神经节,能够起到调节肝脏、明目、通络止痛的功效。
在临床当中多应用于治疗头痛、目赤、嘴角歪曲。运用刺血疗法治疗偏头痛,疗效明显优于尼莫地平。
医师观察120例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发现太阳穴刺血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降低CGRP、同型半胱氨酸(Hcy)和C反应蛋白(CRP)浓度。
对炎症反应进行防御和调节,促进机体自然免疫。率谷穴:率谷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又名率角、率骨等,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
《针灸甲乙经》有云:醉酒风热,发两角眩痛,不能饮食,烦满呕吐,率谷主之。率谷穴具有清热息风,通络利窍的效果,主治偏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等。
适用于患者情志不舒,肝火上逆,火郁少阳起病。医师运用fMRI技术,探究电针刺激率谷穴对偏头痛脑网络的影响。
发现该方法会产生即刻脑效应,并通过治疗时间的积累产生延迟效应,不仅达到治疗偏头痛的目的,还可以远期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阿是穴:阿是穴又名天应穴、不定穴,没有固定的部位。《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提出:机之动,不离其空。
《千金要方》中: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理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
穴位能反应人气机变化,机体局部进入病理状态,形成阿是穴、痛敏穴等疼痛触发点时,在常规针刺基础上,结合丛刺长留针法,可以有效地加强给予患处的镇痛效果。
由于没有固定的位置,取穴时需要良好的医患沟通,相互配合进行定位。风池:风池穴最早载于《灵枢》,风池穴是足少阳与阳维交汇处,居于项中,沟通脑木脉络,具有平肝熄风,祛风通窍等作用。
可以治疗头晕目眩,中风,鼻渊等病。风性轻扬,惟风可到头顶之上,风池穴为风邪蓄积之所,是祛风要穴,治疗外风内风皆有疗效。
《针灸大成》曰目眩,苦偏正头痛。风池穴、丝竹空等少阳经穴位是临床治疗偏头痛使用频率是最高的穴位。
风池穴之下分布着枕静、动脉、椎基底动脉和第三颈神经与枕小神,针刺风池穴可加快血流速度,改善血液循环。
针刺风池穴可以降低血清AC、cAMP水平,减少大鼠相关症状,且扩大刺激面或通过电针、捻针速度增强刺激量,治疗效果更加明显。
运用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偏头痛,是基于施术时间、刺激手法、刺激量的大小都可对针灸的效果产生影响。
现代医家对传统医学不断地发展探索,有许多关于针灸量效关系与时效关系的研究,医师提出的头穴丛刺长留针法,在量与效上皆优于常规针刺方法。我们运用丛刺长留针法,针刺治疗偏头痛诸要穴,可以加强疏导头部经气,共奏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其所产生的即时镇痛效应和疗程中所积累的延后效应都更加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