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热头痛,小心是脑膜炎,护理方法很重要
小儿脑膜炎是指婴幼儿期(出生至14岁)发生的脑膜炎,即大脑和脊髓周围的组织层(脑膜)发生炎症的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小儿脑膜炎通常由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微生物引起,其中以细菌性脑膜炎最为常见和危险。
小儿脑膜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且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如听力损失、智力障碍、癫痫等,因此是威胁儿童健康和生命的重要问题。
一、小儿脑膜炎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小儿脑膜炎的病因因年龄段不同而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新生儿(出生至28天)的脑膜炎多由母体产道或血液中携带的细菌感染所致;年龄较大的婴幼儿(1个月至14岁)的脑膜炎多由呼吸道或血液中携带的细菌感染所致。
除了细菌外,还有一些其他微生物也可以引起小儿脑膜炎,如:
(1)病毒:如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等。这些病毒通常通过呼吸道或消化道传播,引起轻度或中度的脑膜炎,预后较好。
(2)真菌:如隐球菌、曲霉等。这些真菌通常通过吸入孢子或接触污染物传播,引起慢性或亚急性的脑膜炎,预后较差。
(3)寄生虫:如阿米巴、弓形虫等。这些寄生虫通常通过饮用污染水或食用未经彻底煮熟的肉类传播,引起急性或亚急性的脑膜炎,预后不佳。
三、小儿脑膜炎的典型症状和并发症有哪些?
小儿脑膜炎的症状也因年龄段不同而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新生儿的脑膜炎表现为非特异性的全身症状,如发热、呕吐、喂养不佳、体重下降、易激惹或嗜睡、囟门突出等;年龄较大的婴幼儿的脑膜炎表现为典型的脑膜刺激征,如发热、头痛、颈部僵硬、恶心和呕吐、意识障碍等。
小儿脑膜炎可能会导致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如:
(1)脓毒症:由于细菌或毒素进入血液,引起全身性感染和血管休克,表现为皮肤出现深紫色或红色斑点、手足冰凉、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是导致小儿脑膜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2)脑水肿:由于细菌或毒素刺激血管壁,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到脑组织中,引起颅内压升高,表现为头部增大、囟门张开、眼球突出等,可能导致颅内出血或脑疝。
(3)脑膜脓肿:由于细菌在脑膜或脑实质中形成局限性的化脓性感染灶,表现为局部神经功能障碍、癫痫发作等,可能导致永久性的神经损伤。
(4)神经系统后遗症:由于细菌或毒素对神经组织造成不可逆的损害,表现为听力下降、视力下降、智力障碍、学习困难、行为异常等,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四、小儿脑膜炎的检查方法和治疗方法有哪些?
1.小儿脑膜炎的检查方法
(1)腰椎穿刺:通过在患儿下背部插入一根细针,抽取一定量的脑脊液进行化验。通过观察脑脊液的外观(清亮或浑浊)、计算细胞数(白细胞和红细胞)、测定生化指标(如蛋白质和糖)、培养细菌(或进行快速诊断试验)等方法,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并确定感染类型和严重程度。
(2)血液检查:通过采集患儿外周静脉血液进行化验。通过观察血常规(如白细胞总数和分类)、测定生化指标(如肝功能和肾功能)、培养细菌(或进行快速诊断试验)等方法,可以判断是否存在全身性感染,并确定感染类型和严重程度。
(3)尿液检查:通过采集患儿清洁中段尿液进行化验。通过观察尿常规(如白细胞和红细胞)、测定生化指标(如尿蛋白和尿糖)、培养细菌等方法,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泌尿系统感染,并确定感染类型和严重程度。
(4)影像学检查:通过对患儿进行超声检查、磁共振成像(MR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方法,可以观察患儿的颅内结构和功能,以及是否存在脑水肿、脑出血、脑膜脓肿等并发症。
2.小儿脑膜炎的治疗方法
(1)抗菌治疗: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致病菌类型和药物敏感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静脉注射或口服。抗菌治疗是小儿脑膜炎治疗的关键,应在确诊或高度怀疑时立即开始,持续7至21天不等,直至感染控制。常用的抗生素有头孢曲松钠、头孢哌酮舒巴坦、青霉素、氨苄西林、万古霉素等。
(2)对症支持治疗:根据患儿的具体症状和并发症,给予相应的药物或措施进行缓解或预防。对于发热者,可给予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对于癫痫发作者,可给予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或地西泮;对于颅内压升高者,可给予降颅压药物如甘露醇或地塞米松;对于休克者,可给予补液或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等。
(3)营养支持治疗:根据患儿的营养状态和消化功能,给予适当的饮食或营养补充。一般建议给予低盐低脂、高蛋白高能量的饮食,多吃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对于昏迷或吞咽困难者,可给予胃管进食或静脉营养治疗。
五、小儿脑膜炎的护理方法有哪些?
1.一般护理:包括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给予患儿舒适的睡眠和休息,给予患儿适量的水分和营养,保持患儿身体清洁和皮肤完整,定期更换衣服和床单,防止感染和出血等。一般护理的目的是维持患儿的生理平衡和心理安宁,为治疗和康复创造良好的条件。一般护理的方法有:
(1)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如高热、心率失常、呼吸困难等。
(2)观察患儿的营养状况,如食欲、消化、排便等,给予患儿适当的饮食指导和喂食技巧,如选择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低盐、低脂的食物,分次少量喂食,避免进食过饱或过快等。
(3)观察患儿的水分平衡,如尿量、尿色、口渴等,给予患儿适当的水分补充和排尿管理,如每日量取尿量,定时引导排尿,防止尿路感染和尿皮疹等。
(4)观察患儿的睡眠情况,如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等,给予患儿适当的睡眠卫生和安眠措施,如保持室内安静和黑暗,避免刺激性饮料或药物,按摩或放松训练等。
(5)观察患儿的皮肤情况,如色泽、温度、弹性、完整性等,给予患儿适当的皮肤护理和保护措施,如勤换衣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压疮和感染等。
2.神经系统症状护理:包括及时发现并处理神经系统症状,保护患儿的安全,减少神经系统的损伤,预防并发症,促进康复。神经系统症状护理的目的是控制神经系统症状,减少患儿的痛苦和危害,增强患儿的信任和合作。神经系统症状护理的方法有:
(1)观察患儿的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呕吐、惊厥、昏迷等,记录并报告异常情况,如颅内压增高、脑水肿、脑出血等。
(2)给予患儿适当的急救措施,如将患儿平放在地上或床上,松开领扣或腰带,垫软物在头下,清除口腔内异物或分泌物,防止舌咬伤或窒息。如有必要,给予患儿适当的药物治疗,如降颅内压药(如甘露醇、地塞米松等)、抗惊厥药(如苯妥英钠、地西泮等)、镇静药(如苯巴比妥、异丙酚等)等。
(3)给予患儿适当的预防措施,如避免诱发因素,如高温、刺激性食物、过度劳累、情绪波动等。按时按量服用抗感染药物和其他药物,注意观察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定期进行脑电图检查和头颅影像学检查,评估神经系统的损伤程度和预后。
3.感染控制护理:包括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情况,给予患儿适当的抗感染治疗和隔离措施,防止感染的扩散和传播。感染控制护理的目的是消除感染源,减少感染的危害,预防感染的复发。感染控制护理的方法有:
(1)观察患儿的感染情况,如发热、白细胞计数、血培养等指标,及时发现并报告异常情况,如败血症、脑膜炎等。
(2)给予患儿适当的抗感染治疗,如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或其他药物,并按时按量给药。注意观察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等。
(2)给予患儿适当的隔离措施,如根据感染的类型和程度选择合适的隔离方式,如接触隔离、飞沫隔离、空气隔离等。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和消毒措施,如佩戴口罩、手套、护目镜等,定期更换和清洗,使用消毒液或消毒器材对患儿的衣物、用具、环境等进行消毒处理。
六、总结
小儿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小儿脑膜炎的治疗与护理主要包括抗菌治疗、对症支持治疗、营养支持治疗和环境调节、体位护理、喂养护理、情绪护理等方面。小儿脑膜炎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影响患儿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因此,预防小儿脑膜炎非常重要,主要方法是接种有效的疫苗,并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也希望家长们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将康状况,如果出现孩子出现发热、头痛等类似流感的异常症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就医,争取在病情早期控制住病情,从而减少对孩子的身体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