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湿热论治毛囊炎病案浅析(上)
毛囊炎是皮肤科常见多发病,是一组累及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皮肤病。
本病多为凝固酶阳性金葡菌感染引起,偶可为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假单胞菌属、大肠杆菌等单独或混合感染,也可由真菌性毛囊炎(如糠秕马拉色菌)继发细菌感染所致。
发病因素
高温、多汗、搔抓、卫生习惯不良、全身性慢性疾病、器官移植、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等为常见诱因。
好发于头面部、颈部、臀部及外阴,发生于头皮且愈后留有脱发和瘢痕者,称为脱发性毛囊炎;发生于胡须部称为须疮;发生于颈项部,呈乳头状增生或形成瘢痕硬结者,称为瘢痕疙瘩性毛囊炎。
在临床治疗中,大多选用抗生素治疗毛囊炎,然由于近几年来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抗生素有很高的耐药性,加大了毛囊炎的治疗难度。
中医凭借治疗方法多、副作用小、复发率低等优势,为毛囊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中医对于毛囊炎的认识
中医认为毛囊炎属于中医疖的范畴,根据病因、症候不同,又可分为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
其中与疖病最为相符,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几个到几十个,反复发作,缠绵不愈,也可在身体各处散发疖肿,一处将愈,他处继发,或间隔周余、月余再发。我国关于此病最早认识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最早出现疖的名称,谓之疖候(疖肿)。《外科理例》谓:疖者,初生无根脚,肿见于肤,止阔一二寸,有少痛,后微软,出青水,自破脓出。首见关于疖的临床表现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