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印第安人的头皮,讲一讲小学生的头部血肿:磕到头千万不能揉
前几天有这么一个新闻,某校老师在教育学生时,大怒之下用戒尺敲击学生的头部,之后学生的头部出现了大包和凹陷,有的网友惊呼学生的头被打变形了这是要把学生打死吗。
当然万幸的是新闻里学生并没有什么大碍,当事老师也被停职接受调查,这里我们不讨论教育方法的对错,只是讲一讲这是怎么回事,以及应该怎么处置。
首先我们从印第人的头皮开始讲起。
想当初欧洲的殖民者为了避免内卷,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美洲的土地变成白人的家园。
十英镑就能获得600多亩土地的所有权,这对殖民者来说简直就是白送的一般,而一张印第安人的头皮值100磅,对印第安人来说可就十分不美好了。
我读书读到这些内容的时候,除了愤怒于殖民者的残忍外,还有一个疑惑:殖民者为什么对头皮那么感兴趣?虽然总统先生号称要做一套人皮靴子,但他也没有真的穿着它,那么为什么他们一定要印第安人的头皮呢?
这里边一定有其他原因,因为直到1814年,距离文明的白人发动鸦片战争只剩24年时,殖民者还在发布头皮悬赏令。
我想,头皮作为战利品,除了轻便,防伪,易保存之外,还有一个优点——方便取得。
为什么这么说呢?来看一看头顶的软组织结构吧。
头顶的软组织通常可以分为以下五层:
1. 皮肤层:这是头皮的最外层,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是皮肤的外层,起到保护身体免受外界环境伤害的作用;真皮则包含了毛囊、皮脂腺和神经末梢等结构。
2. 皮下组织:也被称为皮下脂肪层,位于皮肤层下方,由脂肪和纤维组织组成。它可以提供缓冲和支撑,同时也与头皮的弹性和紧致度有关。
3. 帽状腱膜层:这是一层坚韧的纤维组织,覆盖在头部的顶部和后部。它与皮下组织一起,形成了头皮的主要支撑结构。
4. 腱膜下层:位于帽状腱膜层下方,是一层疏松的结缔组织。它包含了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并且在头皮手术中常被用作分离的层面。
5. 骨膜层:这是头皮的最底层,直接覆盖在颅骨表面。它为颅骨提供营养和保护。
在这五层中,皮肤层,皮下组织层,帽状腱膜层互相之间连接紧密,质地坚韧,构成我们一般说的头皮。
而处于最底层的骨膜层,则与颅骨紧密结合,为颅骨提供营养和保护。
位于头皮和骨膜之间的腱膜下层,是一层疏松的结缔组织,我们按着头皮左右推动时,能感觉到头皮在活动,原因就是腱膜下层在头皮和骨膜之间起到润滑作用。
所谓剥头皮, 就是把头皮从腱膜下层这分离开,残暴的殖民者当然不会详细描述,不过有位法医形容说这个动作有点像把橙子皮从橙子肉上剥下来。腱膜下层就是橙子皮之下那种有连接但不很结实的白络,头皮层就是橙子皮。
这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有时候磕到了头,磕的人头晕脑胀,头上只是小小的起了一个包;这位老师用教学直尺敲到孩子头上,学生的头却被敲到变形呢?
原来木棒等物体撞击到头部时,如果力量垂直于颅骨表面,头皮软组织组织受伤,内部血管收力破裂,局部渗血水肿,便会形成一个摸起来又硬又韧的扁平肿块。
头皮组织比较致密,血管破裂出血后,局部压力增大,破裂的血管被压迫,出血也就停止,所以这种硬性的肿块不会肿到很大。
如果撞击物斜着撞击到头部,力量会带动头皮移动一段距离,这时贴在颅骨上的那层骨膜却丝毫不能移动。头皮和骨膜之间的相对运动,便有可能撕裂腱膜下层肿的血管,导致腱膜下疏松组织内出血。
腱膜下疏松组织质地疏松,流出的血液不能形成足够的压力,头皮的腱膜和骨膜就会被逐渐增多的血液分离,就像被注入热水的橡胶暖水袋一样,慢慢的鼓了起来,形成巨大柔软的血肿。
这样我们就知道,撞击后的头皮包块和腱膜下血肿都是出血水肿所致,当我们不幸遇到头部撞击的情况时,不需要过度惊慌,采取这些方法就能减轻或者避免血肿的形成。
首先可以采取冷敷的方式,降低局部温度,可以收缩局部血管,减少出血和肿胀。
同时,适当的加压包扎也有助于控制出血和稳定受伤部位,尤其是腱膜下有出血时,局部加压能压闭破裂血管,避免行程大血肿。
当然如果血肿已经形成,体积又比较巨大,可能需要通过专业的医疗手段进行抽血肿操作,以避免血肿进一步扩大和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最后提醒一点,头部受到撞击后,要注意有没有意识丧失,颅骨骨折,颅内出血或者损伤等严重疾病,即使只是单纯的头皮损伤,也要采取冷敷等正确的处理方法。
揉一揉这样安抚还行,对局部损伤可是没什么好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