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油头屑背上长痘,你怕是被真菌占领了
害怕马拉色菌的壹读君|米吱
你见过最大的头皮屑有多大?
在某乎的相关话题下,答主们纷纷祭出了自己的超大头皮屑直拍图。如果你以为最大不过指甲盖,那你就天真了,它足足有小孩巴掌那么大啊!甚至有一位朋友这么形容长满巨型头皮屑的脑壳:
感觉头皮上糊满了锅巴。
虽然剥下头皮屑很爽,但是,头屑太大、太多可能是一种病!
有机智的网友也发现了这一点。豆瓣上一条回复超2000条的热帖,楼主将头屑的元凶直指马拉色菌,并直言头油、背上长痘也是这家伙搞的,因为马拉色菌就是以油脂为生的。
评论区也有网友现身说法,说自己曾因为严重的马拉色菌感染,胸前起了一大片痘痘,最后去医院开了药才好。
事情果真如此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马拉色菌。
必须在油中生存
马拉色菌是天生油物
马拉色菌是一个大家族。
在人们对马拉色菌160多年的认知历史中,马拉色菌被分为14种,其中只有厚皮马拉色菌能在不含油脂的培养基中转种生长,其他都必须在含油培养基中才能生长。
可以说,马拉色菌是名副其实的天生油物。
在各种马拉色菌导致的皮肤病中,脂溢性皮炎是最常见的。许多人头油、头屑多,都是因为脂溢性皮炎。
PS. 脂溢性皮炎的病因尚不明确,现多认为主要与皮脂腺分泌、马拉色菌及个体易感性有关。
由于马拉色菌离不开油,因此,马拉色菌导致的脂溢性皮炎最常发部位就是头皮——人体皮脂分泌最旺盛的区域之一。
在这块大油田里,过度增殖的马拉色菌分泌的脂酶和蛋白酶能分解皮肤的甘油三酯,破坏皮肤角质层的屏障功能,使游离脂肪酸增多和化学成分改变,最终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等引起皮肤炎症和鳞屑。
脂溢性皮炎的特征也很明确:有红斑和油腻性鳞屑。头皮上的脂溢性皮炎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头皮屑,而且头皮上还会有一片一片的红色区域,用手去抠也抠不干净,会感觉油腻腻的。
最绝望的是,明明才洗了头发,结果不到一天,头皮屑就卷土重来,脑壳也油乎乎的。想着是不是买错了洗发水,结果换了n种洗发水,头皮屑还是岿然不动。
而且,不只是成人会患脂溢性皮炎,婴幼儿也会。婴幼儿常在出生2~10月后发病,头皮上有黄色痂、棕黄色粘着性鳞屑,这和不剃胎毛、不经常洗头有关。
如果说头皮的脂溢性皮炎还可以靠戴帽子遮挡,那面部的脂溢性皮炎可以说是令人绝望了。红斑、鳞屑、糜烂、渗出、结痂、瘙痒……恨不得没这张脸。
而且,脂溢性皮炎发生在面部的比率非常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科和循证医学与临床流行病学教研室调研表明:
在脂溢性皮炎患者里,面部受累者多达87.7%。
毫无疑问,马拉色菌依然是主要元凶。
口说无凭。四川华西大学医院皮肤科以60例面部脂溢性皮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个体面部的马拉色菌密度、面部表面脂量,结合个体炎症严重程度做分析,结果表明:
面部脂溢性皮炎患者的炎症严重程度和马拉色菌密度呈正相关,不同严重程度的患者面部皮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马拉色菌密度的患者面部皮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简单说就是,马拉色菌越多,炎症越严重,但只要患病,无论轻重,受累区域都一样油腻腻。
超惨。
如何判断及治疗
如何判断自己是正常的油腻,还是脂溢性皮炎或其他原因呢?
正常的生理性头屑,勤洗头就可以解决。如果已经洗得很勤快,还是头屑纷纷,那就要考虑病理性头屑了。
在各种病理性原因中,头皮糠疹和脂溢性皮炎最为相似。区别在于,头皮糠疹一般只会引起头屑增多,头皮不会发红,也不会掉发,大多不会瘙痒。不过有专业人士认为,头皮糠疹就是轻微的脂溢性皮炎。
要确诊脂溢性皮炎,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去医院做个镜检,鳞屑+镜检查到马拉色菌,基本就可以确诊了。不要自己下诊断!尤其是面部的脂溢性皮炎,它有时候看起来和过敏很像(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确诊之后,接下来就是对症治疗啦。
脂溢性皮炎导致的头屑过多,可以使用有抗真菌成分的洗剂,比如二硫化硒、吡罗克酮乙醇胺盐(OCTO)、酮康唑等。不过有人反映酮康唑会产生依赖性;二硫化硒效果超强,价格也不贵,但会让头发干涩无比,护发素都不好使的那种。
洗完后的头发大概这样
综合考虑,可以用含吡罗克酮乙醇胺盐(OCTO) 成分的洗发水,效果好且温和。有的洗发水里还有水杨酸成分,能疏通毛孔,软化角质(含水杨酸的洗发水,孕哺人群慎用)。
悄悄说一个省钱小窍门,不要急着去药店直接买,去外卖软件上搜搜先,有时候便宜到尖叫。
面部或其他区域的脂溢性皮炎可以口服伊曲康唑,或者用酮康唑乳膏和吡美莫司乳膏,分开涂,每天每种涂1~2次。也可以吃点B族维生素,比如维生素B2、B6、复合维生素B,每天1~2片,先吃3周再看。
注意,因为脂溢性皮炎会破坏皮肤屏障,所以可以适当使用含神经酰胺等成分功效性护肤品,尽量少化妆,防晒霜也少用,遮阳伞、帽子、口罩搞起来。
伞不能太小
同时,生活习惯也要改变。
首先就是作息规律,避免熬夜;蔬菜要多吃,酒和辛辣刺激性食物也暂且搁搁;精神状态也很关键,莫紧张。
还有最后一点:尽量别在太热的地方待着。
这不是在开玩笑!人体的油脂分泌受很多因素影响,包括年龄、性别、种族、雄激素水平和活性等等,我们唯一能选择的只有环境,少出汗、少出油,饿死马拉色菌(不是)。
如果一定要选一个菌,那,壹读菌了解一下?
参考资料:
[1]李智华, 耿承芳, 江清, 金云, 占萍, & 陶丽等. (2010). 花斑糠疹和马拉色菌毛囊炎菌种分布特点分析.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5), 2.
[2]陈爽, 熊琳, 代亚玲, 王曦, & 吴宇侠. (2012). 面部脂溢性皮炎严重程度与皮脂溢出量及马拉色菌菌量的关系.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43(1), 2.
[3]熊心猜, 冉玉平, 代亚林, 熊琳, & 周光平. (2004). 球形马拉色菌是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皮损毛囊内的主要菌种. 中华皮肤科杂志, 37(8), 3.
[4]熊琳, 冉玉平, 周光平, & 代亚林. (2000). 马拉色菌属的分类及其在几种皮肤病的分布情况. 中华皮肤科杂志, 33(5), 3.
[5]吴喜光. (2002). 伊曲康唑预防马拉色菌相关皮肤病的临床观察. 临床皮肤科杂志, 31(2), 2.
▼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 | 普京提升核战备等级!核战有多恐怖?
点击图片阅读 | 在中国,白羽鸡和白羽鸡为什么生不出白羽鸡?
如果你觉得今天的文章还不错
动动手指,给壹读君点个在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