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皮肤科 > 一句断章取义的话、一则蹭流量的广告,一个100亿元的板蓝根“生意”

一句断章取义的话、一则蹭流量的广告,一个100亿元的板蓝根“生意”

admin2个月前 (12-09)皮肤科4

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 卞英豪

"当传染病开始流行了,板蓝根就保不住了。"

这则已经在民间流行了近20年的戏谑段子,又在最近应验了。连日来,一则"复方板蓝根对新冠病毒有效"的话题登上热搜。官方媒体的背书、钟南山院士的"加持",让板蓝根再度成为"国民神药"。

随着媒体质疑、专家辟谣、钟南山院士打假、证监会入场监管,让这场煞有其事的闹剧降温。然而,屡屡在传染病流行期间走红的板蓝根,也不禁让人心生疑问:为什么走红的总会是它?

一句话,100亿

"上一次出现抢药似乎还要追溯到双黄连。"上海徐汇区某药房负责人告诉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相比疫情期间连夜抢双黄连的情况,一周前,人们对板蓝根的热情同样高涨。"唯一的不同是,这次来抢板蓝根的市民都不怎么戴口罩了。"

这一切并非空穴来风。10月13日,"粤澳呼吸道病原体新药联合研究中心"第四次理事会在广州举行。这场活动的主办单位之一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而这正是钟南山院士所在的单位。然而,在这场大会的背景牌上,有六个大字远比钟南山院士所在单位更醒目——

"白云山板蓝根"。

根据此后的"媒体报道",在这场会议上,钟南山院士透露,研究团队发现复方板蓝根颗粒和口炎清颗粒等对新冠病毒显示出体外抑制药效。10月15日,白云山母公司广药集团在公众号发布了一则推文,名为"钟南山院士:体外研究发现白云山复方板蓝根对新冠病毒有效"。

短短的一句话,只需要1天,价值可以达到100个亿。10月16日,在A股和港股分别上市的白云山股价"上天"了。A股白云山直接封死涨停,港股白云山大涨13.28%。两者股价均创下8月来的新高。这一天,白云山两地总市值累计增加约100亿元。

在沉寂了近一整年的国内疫情后,板蓝根最终用这样的方式再度"引爆"了市场。

一则被包装成新闻的广告,一句被断章取义的"钟南山说"

然而,100亿元显然没有那么好"赚"。板蓝根被"搬空"后,引来的却是不断地"打脸"

在已经删除的白云山板蓝根推文中,其援引了广州日报对板蓝根的"报道"。而在此后的多家官方媒体、自媒体的传播过程中,"钟南山点名板蓝根疗效"的信息都被带上了广州日报、南方日报等权威媒体的信源。

但事实上,广州日报、南方日报确实刊登了与白云山板蓝根相关的内容,但那或许只是一则广告。10月16日出版的广州日报A5版,以及同日出版的南方日报A11版均刊登了题为《广药白云山板蓝根研究成果将在澳门产业化》的稿件。相同的标题,相同的主题,相同的配图,这是一篇典型的投放在报纸媒体的软文。

更为致命的是,在做广告的同时,钟南山院士对白云山板蓝根的描述也被断章取义。在"媒体报道"推出后,一则《钟南山:白云山复方板蓝根对新冠病毒有效不会乱讲》的视频在网络热传。

昨日(10月23日),钟南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我在几天前曾讲过一句话,复方板蓝根,而非板蓝根在实验室有抗新冠病毒作用。但这离体内有效还很远。白云山药厂作为内行人应很了解,但(其中)有人断章取义,将我这句话扩大,甚至说是板蓝根,这是一种歪曲,有关部门已出来澄清。"

就在钟南山院士回应前,不少专家均表示,"复方板蓝根对新冠病毒有效"的结论言之甚早,甚至并无依据。事实上,要证明一款药物对某类疾病有效,需要经过体外实验、动物实验,以及至少三期人体实验(临床实验)。而对复方板蓝根而言,其仅仅处在体外实验有效阶段,距离真正的有效,仍然有漫长的距离。

在宣传、医学领域被纷纷打脸后,市场监管也坐不住了。昨日,证监会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高莉就白云山股价迅速拉升一事作出回应。

证监会方面表示,已关注到相关报道。白云山公司已于10月19日发布澄清公告,并做风险提示。根据公告,复方板蓝根颗粒的试验结果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对此,证监会将持续关注相关情况,一旦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将依法予以查处。

"硬扯"了媒体,"消费"了钟南山,蹭上了热点,最终引来了证监会。至此,板蓝根的篓子彻底桶大了。

熟悉的味道,每逢疾病板蓝根?

新冠疫情防控仍在继续,板蓝根最终没有"缺席"似乎一点都不令人意外。事实上,"当传染病开始流行了,板蓝根就保不住了。"这句玩笑话在现在看来,格外的真实。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甲肝在上海流行时,板蓝根就曾一度成为治病良方。据媒体报道,在被热炒期间,2毛钱一袋的板蓝根冲剂能卖到10元钱。然而,此后的科学研究表明,甲肝属于自限性疾病,部分患者是可以自愈的,至今,没有证据证明板蓝根对甲肝有"药到病除"的神奇作用。

2003年,非典流行期间,板蓝根"一战成名"。当年5月,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科技攻关组公布消息称"八种中药对治疗非典有疗效",其中,板蓝根赫然在列。一时间,关于板蓝根能预防SARS的传闻甚嚣尘上。板蓝根身价飙升,卖到断货的同时,也有民众因为盲目服用过量板蓝根,出现呕吐、中毒现象。

事实和17年后的今天十分相似,板蓝根等中成药对SARS病毒的"有效"仅仅只是停留在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但没有临床实验的结果能够证明其具有"抗病毒"的作用。至于预防病毒,更是违背了科学。

在这之后2009年甲型H1N1流感、2013年的H7N9禽流感,板蓝根几乎无一例外地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抢购"。2014年,埃博拉病毒肆虐海外期间,甚至有消息言之凿凿称板蓝根被捐赠给了疫区。直至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不甘寂寞的板蓝根依旧没有"缺席"。

疫情的恐慌、研究的背书、媒体的炒作。多年来,面对不同的疫情,板蓝根总是能一如既往地经历"全民抢购"到"产品售罄",这不得不让人心生疑虑,这究竟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

谁把板蓝根"捧红"了?

《本草纲目》记载,板蓝根主治"时气头痛、火热口疮、热病发斑、热毒下痢、喉痹"。根据现代医典《中国药典(2015版)》,板蓝根主要功能为"清热解毒、凉血利咽(消斑),用于温疫时毒、发热咽痛"。

很显然,无论是可考的古籍还是可靠的现代医学,板蓝根是一味良药,但从来不是某一类疾病的特效药。作为一款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中草药,将其包装成为病毒肆虐下力挽狂澜的"神药"。这既是对科学的不尊重,更是对生命的不负责。对板蓝根而言,也同样不公平。

那么究竟是谁在"炒作"板蓝根?商家的营销或许难辞其咎。无论是40多年前的甲肝大流行亦或是今天的新冠疫情,板蓝根走红的背后,都有商家的影子。4倍乃至10倍的价格,一夜售罄的销售量,当不成熟的研究,经过一定的推波助澜,瞬时就能成为业绩的保障,40多年来,这样的故事屡试不爽。

而舆论的正确引导同样存在缺位。不难发现,每一次板蓝根走红后,舆论总是能通过科学的论证和有效的传播来遏制已然过火的"热潮"。但比起亡羊补牢,日常的防微杜渐似乎更能有效避免事情的发展。部分媒体在内容审核时谨慎些,市民在传播涉疫信息时克制些,抢购这样的怪现象恐怕也能少一些。

另一方面,专家在表达言论,尤其是一些涉及到广大民众切身健康需求的内容时,同样需要慎之又慎。如同每一次板蓝根的走红,总有专家背书的桥段出现。事实上,无论是媒体在发布相关内容,还是专家选择公布这些内容时,必要的科学解释,或者说能让普通民众理解的解释是必不可少的。如何做好科普,或许会是很长一段时间,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下的重要命题。

"捧红"板蓝根并非一个人或是一群人的所为,而是一个体系对科学防控的有效贯彻和执行。屡屡走红的板蓝根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

对于恶意炒作,需要严查严罚;对于造谣传谣,需要严防严惩;对于信息的发布,需要及时快速,对于公众的科普,需要有趣有效。相信做到这些,至少下次出现传染疾病时,板蓝根可以自信地回应:我不是神药。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xiaobingzhong.com/?id=14394

“一句断章取义的话、一则蹭流量的广告,一个100亿元的板蓝根“生意”” 的相关文章

一张图片证明脱发多严重

一张图片证明脱发多严重

《一张图片揭示脱发之重》 一、脱发现象日益普遍 脱发问题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普遍,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受到影响。 青春期,荷尔蒙水平波动较大,部分人会出现暂...

雄激素性秃发:了解男性脱发问题的治疗方法

雄激素性秃发:了解男性脱发问题的治疗方法

雄激素性秃发,这个听起来有点绕口的专业名词,实际上就是许多中年男士头上的痛点——脱发。没错,就是那种每次梳头、洗头都好像在给地板种草的困扰。 不过,老铁们不用慌,小编这就给...

脱发诊断和疗效难评估?这个工具可不要错过!

脱发诊断和疗效难评估?这个工具可不要错过!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脱发是怎么回事?常用哪些药物治疗?

脱发是怎么回事?常用哪些药物治疗?

都说聪明绝顶,可是当面临脱发危机的时候,那捉襟见肘的发量,以及隐约可见的地中海,还是会让显得人分外的尴尬。 所以有人为了治脱发想尽一切办法...

“脱发经济”带火毛发产业,连锁机构高获客成本下持续扩张

“脱发经济”带火毛发产业,连锁机构高获客成本下持续扩张

脱发的困扰已经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对假发的需求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些特殊人群,颜值经济风潮下,毛发产业正在崛起。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已有超过2.5亿人正饱受脱发的困扰。复...

溢脂性脱发应该每天洗头么?

溢脂性脱发应该每天洗头么?

只能这样说,你要是天天洗头,那就完了!!! 从小人家就说我头发厚,头发好 但是人真的是不经夸的,头发也一样 大概是从大一的寒假开始,头发就开始慢慢离我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