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蓝根:真·“草根”的“国民神药”逆袭之路!
说到板蓝根,各位肯定都不陌生。然而,相较于药材本身,这个为中国人所耳熟能详的名字,一般多被用来指冲剂板蓝根颗粒:
板蓝根颗粒——一种以板蓝根为主要原料的中成药,已然成为家喻户晓的国民神药,其凭借神秘的东方力量,被广大网友授以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卡布奇诺称号。
板蓝根炒饭、板蓝根泡面、板蓝根拿铁……在近期的流感季,网友们凭借各色花活,表达着对国民神药的亲切感和依赖。而从冲剂商品归根溯源,板蓝根实为一种本草中药的名称,技多不压身的它,不仅功效丰富,其植物本体也是用途广泛的跨界高手……
国民皆知的板蓝根冲剂,其主成分背后的本草长啥样?
中药板蓝根别名靛青根、蓝靛根、大青根,在中国各地均产,通常在秋季被采挖、取根部或根茎炮制而成。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是名副其实的草根,板蓝根还能分为北板蓝根和南板蓝根:
北板蓝根一般指十字花科、菘蓝属植物菘蓝(Isatis tinctoria)的干燥根,菘蓝是二年生植物,一般在春季开花;而南板蓝根一般指爵床科、板蓝属植物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的根茎及根,马蓝是多年生植物,一般在秋冬开花。明明同名,二种植物却是截然不同、相差甚远。
[1] 朱橚原著;王家葵等校注,救荒本草校释与研究,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01,第8页
人们一般通称为板蓝根的中药,来自被广泛栽培利用、长相酷似油菜花(即芸薹,Brassica campestris)的菘蓝。菘蓝株高50—100cm,全株光滑,被白粉霜,用手摸时还会掉落;与油菜花的悬叠状基生叶不同,菘蓝的基生叶为莲座状,叶片长圆形至宽倒披针形,长5—15cm,宽1.5—4cm,从基部向上逐渐变小,先端钝尖、边缘全缘或稍具浅波齿;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在枝顶组成圆锥状,角果扁平、淡褐色、近长圆形,果梗细长,成熟后一段时间不脱落;其花期4—5月,果期5—6月。
总状花序结构使得十字花科的许多草本植物呈花密、果密的外观。自然界中生长的菘蓝,其角果在成熟后下垂、久而不落,形成独特的秋季景观。
菘蓝的根圆柱形或近圆锥形,直径1—3cm,长10—30cm,常取其肥厚、顺直、光滑的部分,经干燥后炮制成中药板蓝根——挑选板蓝根时,也是常以条长、粗大、体实者为佳。
中药板蓝根气微,味微甜而后苦涩;其体实,质略软,皮部为淡灰黄色或淡棕黄色,约占半径的1/2—3/4,有纵皱及横生皮孔,具短横纹,稍扭曲,根头略膨大,偶有支根或支根痕,可见轮状排列的叶柄残基、叶柄痕和密集的疣状突起。
中药形态的板蓝根,皮部有纵皱、横纹和皮孔,而断面相对平滑,质量较好者可见其淡黄色的木质部。
其实,菘蓝的全身上下都是宝,除根部外,它的叶子也能入药,经加工后,就是我们熟知的中药大叶青、青黛等。
在新疆,菘蓝的叶子被称作乌斯玛,人们用采集的乌斯玛榨出汁液、涂抹眉毛,时间久了,眉毛就会乌黑发亮。这是因为菘蓝的茎叶中含有靛质,即大青素B(Isatin B,菘蓝甙),因此菘蓝又名大青,有染色功能。
靛蓝作为常见的天然植物染料,不仅被用于印染,还大规模地被应用于彩妆界。
然而,含靛质的草本植物有很多,凡是含游离吲哚酚、吲哚甙的植物,均可以缩合成靛蓝、拥有制靛的潜力:
宋应星《天工开物·蓝淀》记载:凡蓝五种,皆可为淀。李时珍《本草纲目》云:凡蓝五种,各有主治……而作靛则一也。上述五种蓝分别为菘、蓼、马、木、苋,其中菘就是北板蓝根的本体菘蓝,马就是南板蓝根的本体马蓝。到了今天,借助植物化学分类学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发现自然界中含吲哚甙的植物其实远不止这五种,还有远志科的远志、兰科的虾脊兰等等。
以植物、板蓝根叶为原料,在柳条篮和木灰浆中自然染色,能够获得蓝色素。
因此,板蓝根的蓝字也名副其实,不论南北,它的本体皆可被应用于染色,是一种天然、健康的植物染料:在我国历史中,打靛手艺流传已久,将菘蓝的叶子做成靛泥后,可以被用来制作国画中的常用色花青;而在中世纪时期的北欧,有一种以菘蓝为原料蓝色染料十分出名,这就是后来风靡全球的靛蓝。
用从靛质草本中提取的靛蓝染料印染绢丝。
值得一提的是,靛蓝不仅是染料,其本身也是一味中药,《本草纲目》云:淀乃蓝与石灰作成,其气味与蓝稍有不同,而其止血拔毒杀虫之功,似胜于蓝,各种意义上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中药形态的靛蓝叶。
十字花科的草本植物大都强健不娇气,对环境不挑剔,菘蓝也不例外:菘蓝的适应性很强,对气候和土壤都要求不严,既耐严寒,又喜温暖,种子易萌发,管理模式粗放,非常利于大规模生产。
正因如此,板蓝根的生产成本低、物美价廉,大众消费时几乎没有负担:例如,对比连花清瘟中的其他几味药材成分(如连翘、金银花等),板蓝根的身价平均便宜了数十倍!如此亲民的中药届草根明星,想不出圈都难!
卷心菜、花椰菜、萝卜、羽衣甘蓝、罗马菜、芝麻菜……十字花科蔬菜大家族的成员们,基本都是健康营养、物美价廉的餐桌常客。
不过要注意:虽然菘蓝的适应能力强,但它也有个软肋——作为深根植物,菘蓝怕水渍,在低洼地种植很容易乱根,因此适宜种植在土壤深厚、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中,还要格外注意雨季的排水。
本草强大的适应性和栽培生产的低成本,使得菘蓝遍布我国长江流域和广大北方地区,板蓝根产区亦是在大江南北遍地开花,以长江流域为中心,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湖南、湖北等地都有分布。
不计其数的本土产区中,栽培板蓝根的药材质量以安徽亳州、宿县为佳。然而,由于原材料分布广、适应性强,药材的生产周期短,且易受传染性疾病多发等因素的影响,这导致板蓝根产业的市场行情波动较大,其产地的规模经常变化、位置经常转移,流动性很强。
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和价格形成中心,就坐落在国家级历史名城、汉代著名医学家华佗的故乡——安徽亳州。亳州市中国中药材市场位于省级经济开发区内,近几年,板蓝根一方面是这里的紧俏货,一方面又受产量大增影响,市场趋势显滑。
上世纪60、70年代,大批医务人员遵循六二六指示走进乡村,在全国培养了约150万名赤脚医生。在乡土间的众多中药本草中,板蓝根因好养活、易种植等特质广受赤脚医生们的青睐,被记录在由上海中医学院、浙江中医学院等集体编著的《赤脚医生手册》中。
自1969年《赤脚医生手册》正式出版后,近半个世纪里,其发行量仅次于《毛泽东选集》,在艰难贫困的时代,为解决几亿人民的医疗问题立下了汗马功劳。
1988年,由于当地一些人不正当地生食毛蚶,上海爆发了甲肝,全市病例高达三四十万。上海卫生局中医处根据药材储备情况拟定了肝炎预防1号方:绵茵陈、生大黄、生栀、枳壳、车前草、金钱草、板蓝根、田基黄、云茯苓等。在官方背书的影响下,板蓝根当时的价格上涨了将近八倍!
而板蓝根之所以深入民心,最重要的原因当属它在 非典时期立下的汗马功劳:2003年4月,卫生部发出的《非典型肺炎中医药防治技术方案(试行)》中,板蓝根作为预防药方中的重要配药,出现在全国人民的视野中,为国民防治抗疫作出重大贡献,自此为民众所熟知。
板蓝根性寒,味先微甜后苦涩,主治温毒发斑、舌绛紫暗、烂喉丹痧,《日华子本草》称其治天行热毒。《中药志》称其清火解毒,凉血止血。治热病发斑,丹毒,咽喉肿痛,大头瘟,及吐血、衄血等症。
然而实际上,板蓝根含有足足33种有效成分,每种成分都有各自的药用功效,因此它的药效十分广泛,除了我们熟知的清热解毒、预防感冒、利咽之功效外,还有治疗乙型肝炎、乙型脑炎、爆发性红眼病、病毒性角膜炎、急性咽喉炎、流行性腮腺炎、扁桃体炎、病毒性心肌炎、泌尿系统结石等多种疾病的功能,而且还能抗肿瘤、提升身体免疫力,甚至对黄褐斑、扁平疣、带状疱疹、尖锐湿疣、手足口病等皮肤问题及传染病还有显著的缓解作用,可谓是药效广泛的中药万金油!
虽然板蓝根的上述功效都有临床数据支撑,神药称号名副其实,但万金油属性亦是双刃剑:板蓝根的功效多而不精,颇具中医以面化点的特色,除清热、利咽等主要功效外,对一些急症的缓解效率一般,难以药到病除。因此,板蓝根更适合与其他药材搭配为复方合剂成团出道,再凭借个人流量来C位亮相。
是药三分毒。虽然板蓝根的毒性很小,但长时间服用会对人体肝脏和肾脏造成损害,危害消化系统、造血系统,因此服用板蓝根不宜超过三天。
此外,板蓝根药性寒凉,对风寒感冒是没有作用的,若是被体虚阳虚人群过度服用,还会引起口淡、疲乏、头晕眼花等,千万不要落入只要降温着凉、感冒发烧就服用板蓝根治疗的万金油误区!
十字花科的草本植物,通常为能吃、好吃且便宜易得的绿色蔬菜。而在一众十字花科家族成员中,板蓝根的本体菘蓝作为食用型野菜时,多少显得有些小众。尽管如此,在春季采挖的新鲜野生菘蓝,既能炒菜,又可煲汤,一直也是一部分人的心头好。
作为新鲜野菜被采集食用的板蓝根。
华中农业大学国家油菜工程技术中心的科学家为了攻克油菜菌核病,曾使用远缘杂交技术,将菘蓝和同属于十字花科的甘蓝型油菜(欧洲油菜)杂交,却在历时16年的研究与筛选后,意外地研发了一种新型蔬菜:2022年7月,板蓝根青菜‘菘油1号’正式发布并上市,其口感清甜,类似油菜,又比油菜毛糙脆爽,既可以清炒、白灼,又能够涮火锅、煲汤,在餐饮界有着极大发挥空间。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板蓝根青菜并非转基因食品,而是将异源染色体附加到一个物种染色体组上的单体附加系,作为亲本之一的甘蓝型油菜本身,也是由芸薹属的白菜和甘蓝在自然条件下杂交产生的作物。
(截图来源:湖北卫视)
令人惊喜的是,板蓝根中关于抗病毒活性成分的相关基因也被新品种青菜继承:实验证明,板蓝根青菜具有抗流感病毒H5N6活性,抑制效果和常用药物奥司他韦不相上下,同时还具有抗病毒、抗炎、免疫调节等功效。但要注意的是,板蓝根青菜本质上是菜不是药,不能当药用,只是可以增强食用者的抗病毒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起防疫作用。
板蓝根青菜不仅能直接提升食用者的身体免疫力,还可以被制作成青贮饲料喂养牲畜,从而减少养殖牲畜的得病几率。
以往只能入药、应用方式多为冲剂型的板蓝根,今后不仅有望为百姓餐桌增添一道佳肴,还能同时给食用者提供一份健康保障,于日常餐饮间潜移默化地提升群众免疫力——国民神药远非江郎才尽,而是走上了前景广阔的新赛道!
从遍地菜根香,到全民之神药,板蓝根这味身世平凡的中药,凭借其技多不压身,真正实现了从草根到明星的逆袭。
创作团队:
策 划:水樹秋音
撰 稿:杨艺涵
图片编辑:Phil
制 图:杨艺涵
部分供图:视觉中国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本草地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