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中药有讲究,请遵循“黄金时间”
毛泽东曾对于几千年来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做出巨大贡献的祖国中医药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中国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中药作为我国最古老、最传统的医学,历经数千年仍在现代发挥着重要作用。今日来简要谈谈中药的服用时间。
中药饭前服用还是饭后服用的问题,想必很多人都想了解清楚。《神农本草经》记载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而后服药;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凡是药物,由于考虑到药效的因素,服用的方法有所区别。查阅资料,以下是中药服用的常见方法,归纳如下。
服药时间
一、饭后服用
病在上焦(心、肺),欲使药效停留时间较久,宜饭后服用。上部疾病如耳、目、口、鼻、五官、肺等疾病,宜采用饭后服用方法。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加载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
饭后服用一般以饭后20-30分钟为佳,过早服用,不仅容易造成饱腹感,而且可避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减少副作用的产生,助消化或对胃肠有刺激的中药,也应饭后服用。
二、空腹服用
多用于实证疾病,特别是积滞、淤血、水湿等病症。清热解毒药、润肠泻下药、滋补药等均宜饭前空腹服用,此时胃中空虚容易吸收,药效明显。所谓空腹服用,即早饭前一小时、或晚饭后一小时。具体服药时间包括鸡鸣时服(如鸡鸣散)、平旦时服(如十枣汤)、饭前服等。
病在下焦(膀胱、肠),欲使药效迅速下达,宜饭前服用。驱虫中药应在早晨空腹服用,如乌梅丸为安蛔之品,宜空腹服用。
三、睡前服用
安神、滋补、延缓衰老的药物都宜睡前服用;安眠类中药应在睡前2小时服用。如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等能使神志安定,宜睡前服用。治疗遗尿药物,亦宜睡前服用,能使药效及时发挥作用。
四、特殊药物特殊服用
如健脾消食中药,应在服药前少量进食以助药效。
攻下药物应该在得大便后立即停服,如大承气汤。
清胃散用于热病,治疗热病引起的头痛、牙痛、扁桃体炎、胆囊炎、尿路感染等,宜冷服。冷服中药可通过寒凉泻热,使热邪外泄,缓解病痛。
蜀漆散为截疟药,应在症状未发作前的适当时间服用。
如遇汗难出,应缩短服药时间,以利于发汗。
五、急诊用药
急诊用药不必拘泥时间。如薏仁附子败酱散用于病情较急的肠痈,应顿服。
六、丸剂、散剂、膏方、药酒等
此类中药多为慢性病患者服用,应定时服用。
我们在口服中药时,经常是以自我方便为主,什么时候想起来要喝中药,就什么时候喝,这样不仅影响药物的最佳效果,而且可能造成一定副作用。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同一剂中药,不同的人服用的效果不同的原因。懂得中药服用黄金时间是一个关键,而服药依从性又是一个关键。
汤剂八法
《金匮要略》中详细阐述了汤剂八法,分别为顿服、一服、再服、三服、四服、五服、数服、加量服等。
一、顿服:指每日1剂,浓煎,1次服完。有专、猛、速之效,用于实邪而正不虚之急重症,如泻心汤。这种方法药物吸收量大,能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治疗水平以上,对于一些急重症病例,需要这种给药方法。如东汉医学家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治疗急证吐衄的泻心汤,治疗肠痈的大黄牡丹汤等均属于此类。一般高热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小儿急证等亦采用顿服方法。
二、一服:指先服用1剂,视服药后病情变化,再决定是否继续服。适用于病情变化较迅速之病证,不宜久服,中病即止。
三、再服、三服、四服、五服、数服:均指每日1剂,分不同次数服用。如小半夏汤、当归生姜羊肉汤、半夏厚朴汤、奔豚汤等,方剂轻缓,药力平和,适用于正虚邪实之病证,或老幼妇患者。对于老年人肝肾功能衰退,儿童肝肾功能尚不完善者,此类服药方法均可降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负担,不同程度延长药物血浆半衰期。因此,应注意恰当的给药次数。
目前中药基本以再服、三服、四服甚至多服为主,针对一些急证的病证,顿服和一服等服药方法较多,讲究中病即止。对于很多慢性病,药力得效,即可再服,继续巩固治疗效果。任何一种疾病,都不必拘泥于是顿服、一服还是数服,依据病情进展拟方化裁,方得良效。
愿多探讨。
参考:
张京. 重视中药的服用方法[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5, 17(005):508-509.
刘树明, 陈涵. 中药汤剂煎煮及服用时间和方法[J]. 卫生职业教育, 2008, 026(017):147-149.
服用中药汤剂也有"黄金时间"[J].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 2017(4).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内容还不错请点个赞,谢谢!
更多医学健康科普讯息,请关注@杏林锺声
每天分享一点健康小知识,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