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中药多久会有效果?中药起效有“3大级别”,很多人不知道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中医是慢郎中、慢功夫,看病问诊慢条斯理,摘药熬煮慢慢吞吞,扶正固本不紧不慢。
中医治病、见效真的慢吗?中医说两个形容中药速效的成语:
一个是覆杯即愈:病人汤药喝下去之后,中医一边喝茶一边观察疗效,喝完茶放下碗,病情就明显改善了,过程约需半小时。
一个是效如桴鼓:病人喝中药治病,效果就像用鼓槌打鼓一样,一敲就响,槌落声震,过程约一刻钟。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axegupay5k/30a32592f6ad4e33a5f90780316d8bf6~tplv-tt-origin-web:gif.jpeg?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33368713&x-signature=pcPw0%2BnasJnPyzMxgIPjUpMXLrM%3D)
无论是半小时还是一刻钟,与现代药物在人体代谢时间比起来,也毫不逊色。所以,认为中药起效慢、治病用药时间长的观念,并不准确。
哪些因素会影响药效快慢?中医从5个方面分析:
1、病情,轻症用药少,急症用药猛,慢症用药多,用药不同,见效也大不相同,经常会遇到多病种、多证型夹杂。
2、体质,一般青少年恢复快,几副药就好得差不多了,婴幼儿轻症更快,但老年人、体弱的人可能时间就久很多。
3、病种,新病好治、久病难调,外感病症好治,慢病难医,长期以来,喘、癣、痰、瘀等症都较难调理。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6w9my0ksvp/496bae8ff4a44b9d90df325ba56114ce~tplv-tt-origin-web:gif.jpeg?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33368713&x-signature=OqyJYEcg6%2FAZPgMBq%2FJAoOUyUEM%3D)
4、辨证,中医有没有正确诊断,病情急缓、虚实、表里、寒热能不能准确判断,透过病症摸准主证,主证抓住了,后面就容易了。
5、煎煮,中药汤剂不按要求煎煮,药效大打折扣,自然也效果大降,很多人选择中成药,就是煎煮太麻烦了。
但这5个方面,似乎没有从根源上回答中药多长时间见效的问题,别急,后面还有。
在辨证准确、用药正确基础上,像发热、咳喘、痉挛、腹泻等病症,1小时内就能见效;外感、急痛病症2—3剂见效,3—4天解决问题,剩下的2—3天为调理恢复;久病之人调理,一般7天开一次药,视情调整,一个月为疗程,有效再按大方向坚持调下去。
因为这个治病调理,涉及六经辨证,有3个级别: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6w9my0ksvp/71823eb361f14acbb2c34051cc661ad2~tplv-tt-origin-web:gif.jpeg?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33368713&x-signature=S%2Fi2mq%2Bvo%2FB2Q8FC0AUcMQooA3s%3D)
第一级,病位在太阳、阳明,真的会覆杯而愈,见效很快。
第二级,病位在少阳、太阴,效果中等,3—5天内可基本恢复。
第三级,病位在少阴、厥阴,效果较慢,不能着急,逐步治疗。
总的来说,阳证之病调理快,阴证之病见效慢。
中药调理显效的3个级别,基本是这样的:
第一级:病位在太阳、阳明。
1、太阳病,是病体处于冷凝、闭合、收敛状态,症见头痛颈背痛、咽痛目痛、腰酸腿痛,面黄浮肿,小便少,汗浆少,乏力懒言,嗜睡,妇女经期异常,频繁感到身冷恶寒,伴有气喘,脉浮而有力。
治疗选用葛根汤、麻黄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当归四逆汤,头痛需用川芎,颈背痛要用葛根。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6w9my0ksvp/907b1b6e3b2c4356a7f57c965284ec7b~tplv-tt-origin-web:gif.jpeg?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33368713&x-signature=yyqDlHbQhsNyT2QRIemy2hdhiC8%3D)
2、阳明病,是病体处于亢、胀、扬的异常开合状态,症见头晕、头痛,发热,烦躁不安,口干舌燥,情绪失稳,气机阻滞,腹胀腹痛,嗳气反流,尿黄便秘便血,身体动不动就发热,皮肤生痘疮,月经不畅或漏下,脉滑且实。
治疗以退热、泻火等为重点,可选用石膏、黄连、黄芩、栀子、大黄等药材组合。
很多人看到葛根、麻黄、川芎、大黄、石膏、黄连等药物,就知道是除痛、散热、消胃实肠实等问题的,这些药剂量合适,辨证准确,1—2剂就可见效。
第二级:病位在少阳、太阴。
3、少阳病,是身体阴阳失衡,紊乱散流的状态,症见面黄或泛青,胸胁苦满,寒热往来,不思饮食,四肢寒冷但上身不冷,情绪波动大,伴有失眠、头痛、哮喘、腹胀、胸口堵气等。
治疗用小柴胡汤加减,或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6w9my0ksvp/d55f2ca679b24710aa453d72e4708ae6~tplv-tt-origin-web:gif.jpeg?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33368713&x-signature=uqRK%2BJZqlTho%2FtS9vWp9pu0uNRo%3D)
4、太阴病,是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的疾病状态,症见口不渴,痰涕清稀,有呕吐感,畏寒,精神不振,小便清长,大便不成形,背部和四肢冷,舌苔白腻,脉缓或迟,太阴病一定表现为水症。
治疗选用小青龙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等,药物含半夏、白术、干姜、茯苓等。
调理少阳、太阴病,病程3—5天,基本一周内可恢复。
第三级:病位在少阴、厥阴。
5、少阴病,是身体处于衰退、阴寒、低迷的病态,症见面色晦暗、身体偏瘦,恶寒,体倦,气息不振,口不干渴,小便清长,疲倦懒言,胸痛烦闷,畏寒喜暖,脉沉迟无力,舌苔不黄。现代是心血管疾病、循环系统、免疫系统等疾病的表现。
治疗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薯蓣丸、桂枝汤、小建中汤等,需用人参、黄芪、桂枝、当归补气、补虚、升阳。
![](https://p26-sign.toutiaoimg.com/tos-cn-i-6w9my0ksvp/45fe11865fd449978c134a97ef055afe~tplv-tt-origin-web:gif.jpeg?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33368713&x-signature=YjcNPNx8H4pAjUjw61sL1qv2hzc%3D)
6、厥阴病,是身体血液循环出现长期问题的状态,症见唇部和面部暗红,眼圈发黑,舌质紫暗,失眠烦躁,腰腿无力,记忆力下降,腹部常感痉挛,脉沉。现代见于高血压、血脂问题和代谢类病症为主。
治疗选用血府逐瘀汤、四逆散、芍药甘草汤等,其中一定要用到芍药。
调理少阴、厥阴病,病程相对较长,以一个月为基本疗程,逐月推进,但不可长期一直吃药,需吃5天停2天。
总之,从中药见效快慢看,本质是辨证、治疗、调理的大文章,不能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