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怎样服用中成药?
1.什么是中成药?
中成药是按照固定中医处方制成一定剂型的商品制剂,有蜜丸、水丸、颗粒剂、散剂、片剂、合剂、糖浆剂、膏药、胶囊剂等多种剂型。其特点是方便携带,可以及时服用,免去煎煮的麻烦,应用恰当可以达到疗效可靠、价格低廉、毒副作用小等特点,千百年来一直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但是若对中成药的药性及中医治疗理论一知半解,加之使用不当,则疗效欠佳,甚至加重病情,贻误治疗时机。
2.如何选用中成药?
(1)抓主症,巧分析,选择适当药物一般中成药的外包装,皆标有药名、功用、主治、组成、服法等有关内容。选择中成药时要善于依据中医的理论知识,抓住疾病的主要症状,对疾病做出正确判断后,选择与病情相应的中成药。如感冒,有风寒、风热、暑湿、气虚诸型,如果发热重怕冷轻,可以选用具有疏散风热作用的羚羊感冒片;同理,如果有发热轻怕冷重的主症,就可以选择感冒清热颗粒;夏季感冒而发热汗出,心烦口渴者,用藿香正气丸、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胶囊最宜,若反复感冒,伴见神疲乏力,出汗怕风,则以玉屏风口服液最当。如果能抓住主症,巧分析,则可收到药到病减或病除的效果。
(2)究病源,重病本,适当选择药引药引对于中成药也一样不可缺失。中医治病讲求治疗病本(根),药引的意义在于载药直达病所,促进疗效。如人参再造丸、大活络丸、七厘散等,宜用温黄酒送服,以利温经通络,活血行淤。附子理中丸、藿香正气丸等宜用生姜汤送下,以温散里寒,安胃止呕。六味地黄丸、金匮固精丸等宜淡盐汤送服,以引药入肾,增进疗效。至宝锭宜用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煎汤送服以增强解毒退热作用等。
3.服用方法
(1)看剂型,明功效,注意服用方法:
中成药剂型很多,由于其功效及作用机制不同,各有各的用法。一般内服中成药都需用温开水送服。大蜜丸应先嚼烂或切碎后分次温开水送服,不可整粒吞服。神志昏迷者要事先将所用药以开水调成糊,由鼻饲管灌服,万不可硬撬牙齿,以免损伤口腔和牙齿。婴幼儿服药比较困难,可以将药分多次少量服用,或适当调以清水或稀米粥服用。
一般外用药均不宜内服,特别是提毒散、如意金黄散、通窍散等含有毒成分的药物。外用中成药用法不尽相同:珍珠散、生肌散等宜直接撒于疮面;如意金黄散宜醋调敷患处;武力拔毒散宜用蛋清调匀摊于油纸上,再敷患处等。此外,膏药在火烘烊化后要等其稍冷,以免烫伤皮肤;吹喉药吹喉时应稍向侧面,以免吹入气管;滴耳药在滴药前应先清洗外耳道。
(2)审病时,病势,掌握服药时间
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转归与时辰变化密切相关,人与自然界是相应的,这是时间医学的基本思想。服用中成药也要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服药时间。一般内服中成药,滋补或补虚之品,多是早晚空腹各服1次。如滋补之类药,如人参养荣丸、六味地黄丸、十全大补丸等,宜于饭前空腹服用。健胃、顺气、消食之类的,如大山楂丸、香砂养胃丸、人参健脾丸、保和丸等宜饭后15分钟左右服,对肠胃有刺激的药宜饭后服。天王补心丹、柏子养心丸、安神定志丸等镇静安神药宜睡前半小时服。化虫丸、肥儿丸等治疗肠寄生虫的药宜清晨空腹时服。冠心苏合丸、黑锡丹等应在疾病发作时服。外敷的金黄散等,每天换1次;生肌收口的九一丹等每天换1次;布膏药、橡皮膏贴2-3天后局部发痒时取下,隔1~2天再贴。至于疗程,急性病痊愈即可停药,慢性病以2.0~3.0天为1疗程。
(3)遵医嘱,明法度,谨守药物禁忌药品说明中的禁忌必须严格遵守。
在服药期间,一般忌食生冷、油腻及刺激性食物。如热证忌辛辣、油腻食物;寒证忌生冷食物;孕妇慎用破血通经、行气导滞、泻下逐水药;皮肤病、疮毒、哮喘、咳嗽患者忌食鱼、虾等海味食物等。
(4)服用中成药要严格按照包装上的用药剂量使用。
若用量过小,则影响疗效;用量过大,也会产生不良后果。尤其有毒的中药更不宜超量,以免中毒。每次选用的中成药以1-2种为宜。小儿剂量,1岁为成人的1/4;2-5岁为成人的1/3;5-10岁为成人的1/2;10岁以上可取成人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