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医院清退大批中成药?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医生揭晓答案
在我国,中医是国医,中药是国粹,这是国人对中医中药在健康卫生事业做出贡献的肯定和信任。传统中医药的发展史,某种程度上是中华文化历史的见证者、世界医疗事业的参与者、百姓生命健康的守护者。
近期中医药有两则消息让人高兴不起来:一个是不少药材大幅涨价,幅度不小;一个是医院大量停用中成药,清退出用药目录。
中药材涨价为什么是坏事?
因为中药材是中医的基本工具,历来以平民价格、对症病除作为杀手锏,老一辈的应该有印象,一些杂病、顽症用几毛、几块钱的中药就拔病除根。药材涨价,意味着下游的药方、中成药也会涨价,老百姓用中药将要掏更多的钱。
中成药被医院大量停用、清退,为什么有副作用?
现代生活快节奏、高压力,不少人有亚健康问题,担心现代化学药物副作用,考虑中药调理,但中药摘药、熬煮太麻烦,大多数人直接买中成药。中成药是中药方剂的延伸,现在中成药被清退了,意味着正规渠道中成药、中药使用将萎缩。
中成药为啥被清退,是药效不好吗?还是触动了谁的利益?
有人认为中成药是挂羊头卖狗肉的产品,因为里面掺了化学药,理由是两条:
一个是去年底新冠一阳高峰期间,大量民众抢不到退烧药,转而购买中成药,专家提醒中成药不能和发烧药一起用,同服会造成重复用药,过量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大家才知道中成药里有化学药。
一个是不少常用中成药、日常中药饮品偷偷加入化学药,典型的如某中药降糖药,含格列本脲,广东人爱喝的凉茶里,不时检出添加有解热镇痛化学药成分。
有人认为中成药进入医院简直就是忽悠,不仅没有药效,而且费用不低。
一方面是医院里同属某个疾病系列的中成药一大堆,如缓解感冒发热症状的不下20种,不知道选哪一个;另一方面是一些国字号中成药,动不动炒出千元、万元一丸的天价,让人失望。
还有人认为中成药进入医保,是在浪费医保大水池里的钱,是暴利。
这个有点像标准答案了,因为从2020年开始,多地区如北京、安徽、江西、天津、浙江、广东、河北、甘肃等发布文件,将部分常用药品调出医保目录,既有现代化学药,更多的是辅助类中成药、中药、中药注射剂等。
事实上,近几年中成药进入医保,是以增补身份进入地方医保目录的,确实为中成药企业带来好处。要知道,某些大型三甲医院季度药品采购金额可能就达到亿元级别,地市级大医院也不低于千万元级别,除了化学药物,流入中成药生产厂家的利润是很可观的。
但要说中成药没有效果,也难免是意气用事,不排除中成药队伍里确实有滥竽充数的产品,但把所有中成药都描述得如此不堪,确实不对。只要用对症,能打能战的中成药还是很多的。
关键是,作为治病救人场所的正规医院,为什么会大量清退、停用中成药?这个要从根子上理解——医保、医院顽疾两大方面。
1、从医保看:
医保的兜底保障是真真切切发挥重大作用的,但近几年医保池子被抽得有点狠,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三多:老年人不断增多,身体不比年轻人,各种慢病多、求医问药多;肿瘤病人增多,大多数肿瘤药物价格不便宜;精神病人增多,控制精神疾病医保要出不少钱。
二是新冠疫情防控是吞金兽,用于防控、救治、疫苗、核酸的支出,真是一个医保基金的化钱炉。不过后来把相关费用归为公共卫生费用后,局面有所缓解。
三是骗医保、钻空子的行为没有断根,即大家的钱进了私人腰包,近两年正在严查这些行为,但的确已影响到医保正常运行。
2、从医院顽症看:
一是非中医类医院、非中医科室开中成药,这是大量现代医院的顽疾,或者是以药养医的顽疾。过去不乏这样的情形:某个小病花十几、几十块钱就可以了,但非要搭上几个中成药,总药费就提高了。
二是非中医医生乱用中成药,中成药也是中药,是要辩证使用的,用不对会延误病情、造成新的麻烦,但出现问题又把责任推到中成药身上,进而延伸到中医身上,这些年不少见,直到2019年国家卫健委下发通知制止。
两大顽疾看似医院赚钱了,其实砸的是中药的牌子,还培养了不少中医黑。
根子上的问题:一方面,医保的钱不多了,有的地方可能有干涸的危险,另一方面,中成药乱用的顽症要纠治。
目前医保正在开展的支付方式重大变动,用药从收入项,变成成本项,目的就是要把钱花到刀刃上,开出的药必须可以治病,搭秤的行为要禁止。那么,一些疗效高度重叠、价钱较高的中成药,就势必会挪出医保目录,医院也就停用了。
未来效果如何,能不能筛选出真正过硬的中成药队伍,能不能让老百姓真正少花钱治病,还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