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柏杉:一边输液一边口服中药,这叫中西医结合吗?
↑关注超有料,更多健康,更多美妙
本文是宋柏杉谈中医治肿瘤与糖尿病的第三篇内容。前两篇内容如下:
此三篇内容是根据宋老师在深圳举办的第六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峰会上的讲座整理而成。
第三篇内容为演讲结束后,宋老师接受《生命时报》记者的采访。
采访内容还原如下:
1、记者:谈谈现阶段中西医结合治疗存在哪些误区?需要跨学科跨领域如何开展合作?
西医学是从致病因素的角度去找原因,西医认为细菌、病毒是致病的因素,所以说我们西医在治疗的过程中,就会用大量的抗生素试图杀灭细菌、杀灭病毒,但在临床上看我们这样治疗下去效果并不好。
那么我们中医是如何认识的呢?
我们中医往往认为人体感受了外邪导致我们体内的内环境发生了变化,内环境发生细微的变化就会导致病菌爆发式增长。
比如我们养盆花,那么这盆花要想生长,它需要土壤、温度、湿度、水分、阳光等等,还有很多微生物的环境才能够生长。我们如果不想让那盆花生长,只要断掉一个因素,这个花就不能生长了。要么不给它水,要么不给它土壤。
我们中医认为疾病就是我们人体提供了微生物生长的一个环境,这时候这个微生物在爆发的增长,然后就产生了炎症,这样导致我们中医治疗的方法也不同,中医在试图改变人体环境,不让细菌生长、繁殖以达到病灭。如果是感受风寒引起的,我们驱风散寒就把病给治好了。
那么西医治疗是用大量的抗生素加上盐水输入人的体内。我们人体很多的炎症和病毒往往都是借助于风寒邪气进入人体内的。如果我们再用大量的抗生素去试图杀灭细菌、杀灭病毒,同时带点盐水进去。我们都知道人体的温度是36.5℃,那么盐水十几度、二十几度加到我们生病的体内,我们人体会很不舒服,即便勉强的把细菌压下去了,病愈之后我们的身体会很不适,会有很长的时间的不舒服。
我们如何中西医结合呢?难道说我们一方面输液一方面口服中药,这叫中西医结合吗?或者是我们用西医的思维开中药?
比如每次流感来临,我们都大量的应用板蓝根,这是中西医结合的思维。我们现在药理研究认为板蓝根、金银花具有抗病毒、抗病菌的作用,所以感冒了就大量地的用这类清热解毒的药物。但是效果如何呢?我观察了,很差。
我们简单的举一个甲流感的例子,现在的甲型流感已经是H7N9,它的主要症状表现就是怕冷、发烧、咳嗽、头痛、身痛、骨节痛,如果我们按照中西医结合的思维那么就要抗病毒、抗细菌,那么就要开板蓝根,老百姓就疯抢板蓝根,疯抢连花清瘟等等抗病毒的药物,结果在临床上应用效果并不满意。
那么我们反观这些症状:发热、头痛、骨节痛,无汗而喘者,中医认为是伤寒,恰恰相反我们得用温热的药物,得用麻黄汤、桂枝汤发表散寒,我们的疗程很短,就是一两天、两三天就治疗好了甲型流感。
记得有一年,2009年甲型流感非常严重,当时我们当地的卫生局召开会议,禁止门诊治疗流感,一律推到市里传染病医院。传染病医院有150张床,一夜之间传染病医院爆满了。第二天卫生局召开会议,说要门诊接受治疗发热患者,后来我跟我们局长谈了一下,说这次甲流的治疗方向上有误,不必要应用过多的抗生素。
其实我们用中医的一个小方子:麻黄加知母汤,效果很好。后来我们局长谈,就按照那个辨证治疗,最后我把这个方子公布在网上,我们好多学员用这张方子治疗流感,效果就很好。
话归前言,其实中西医结合是很难的,因为它们认识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中医认为是自己身体内环境出了问题,西医认为是外部环境出了问题。所以说中西医结合很难,我们倒不如谈中西医配合。
比如一个肿瘤或者肿物压迫呼吸道了、压迫大血管了,我们西医有它绝对的优势,我们把病灶切除,先解决燃眉之急,然后我们中医再固护体表、固护体内、固护脏腑,我们再调整脏腑气机的运转,达到人体彻底康复的目的。
2、记者:目前大力开展的人工智能和智慧医疗是否还能保持中医的原汁原味?数字化新技术的革新,中医应该应对的的挑战是什么?
我们中医学也应该与时俱进,向前发展,其实这个课题提的很好,我们现在的中医有必要做这个事情。我们曾经试图做过这样一个事情,我们做了一个详细的问诊单,让我们的学员把他的症状,吃、喝、拉、撒、睡、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大便的情况,我们做一个详细的问诊单,然后我们用学员大概的脉象填到问诊单里面,最后我们得到的诊断和治疗效果还是很满意的,应该超过很多大夫的水平。也就是说我们的中医可以做到规范化,我们的疗效也可以进行复制。
中医实行远程医疗,我个人观点还是认为能够实现的。我们只要把人的几大症状汇总齐了,我们有一个详细问诊单是可以做到规范化治疗的。
当然远程也有不足,比如我们的远程医疗,闻诊就无法做到。闻诊包括两个方面,一个用耳朵听声音辨证;另一个闻诊临床运用很多的是闻气味,比如肿瘤的患者一进我的诊室,我不用问我就知道,而且我还知道他得的是哪种肿瘤。
我们中医人要修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灵敏性。我简单的举个例子,如果是子宫附件部位的肿瘤,它是一种骚臭气味;如果是肝脏的肿瘤是一种膻臭味,就像羊肉烂了的味道,这些东西我们远程就无法做到。所以任何一种医疗都是有局限性的,远程医疗对实体医疗有冲击,但不是绝对的。
3、记者:在人才培养方面有没有一些改革?如何让青少年发自内心的热爱中医并学以致用呢?
我们学院派培养中医的模式到目前为止不能说是失败的,至少是不成功的。
我们学院培养了好多高端人才,结果到临床上发现不会看病,是我们的培养模式出了问题。一个学科按理说应该是向前发展的,而我们中医是在倒退的,这个有几方面原因,我在这里也谈一谈。
首先来说我们现在学的中医是被割裂的中医,当1956年组建中医学院的时候,那时候要重修教材,我们把现代人认识不了的东西当作是封建迷信的给割除了。
《伤寒论》里面的《五运六气篇》被割掉了,第二篇《平脉辨脉篇》被切掉了,我们只剩下了三百九十八条,一百一十三方。
我们古代在针灸的时候我们有咒语,在行针的时候,医生要念咒语来保护自己,防止病气传给你,我们行上针之后要念咒语进行补泻。我们的祝由医学在明清以前考太医,它是第十三科考,又叫祝由十三科。
祝由医学很少用药物的,是用一些个符咒,用药用到一两味就算多的了,治疗疾病效果很好,但是不符合我们的理念也被删除了。
我们有很多的方法,有针、灸、推拿、中药等很多方法治疗。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跟师从临床做起呢?
我们首先要熟悉我们用的药物,我们学院培养学生就没有这个环节,像我带学员,第一步先到药房认药,这是你将来要打仗的武器,是你的兵,你得对它们熟悉,我们只有知道了中药的生长环境,知道它所处的位置,应该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通过这样学习的学员,我们再让学员背诵经典、背诵药性,最后老师指导他一个思路,这样培养人才水到渠成,只有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是原汁原味的中医人才。
—END—
到这里,宋柏杉谈中医治肿瘤和糖尿病的内容就结束了,感谢大家的陪伴,我们下一个主题见。
最后,再次欢迎大家进『超有颜健康生活交流群』,有好的中医产品,还能一起学习。
现在进群,还会收到『超有颜育儿课堂』的一份资料——《超会带娃:带你读懂孩子的健康问题》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入『超有颜产品使用交流群』
用中医产品,过健康生活
关注超有料
更多健康,更多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