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虚常伴着血瘀,心脑血管风险高
中医在治疗肾病的临床实践中,可以发现不同病种的老年病、慢性病患者经常会有一个共性,就是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肾虚和血瘀的表现。其实肾虚和血瘀都是气血功能失调的结果,肾虚是本,血瘀是标,肾虚为因,血瘀为果。反过来血瘀又构成新的致病因素,从多方面加重肾虚的程度,形成恶性循环,因而产生各类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71440622be3c40088cad1681a14f262f~tplv-tt-origin-web:gif.jpeg?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33495402&x-signature=YupFH3LwW901D3J%2Be8wcqmdKwIs%3D)
* 肾虚血瘀是各类老年病、慢性病和人体衰老的共同病理基础。
* 肾虚血瘀是气血功能失调的结果。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样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脏腑通过各自的功能从不同环节参与和影响气血的活动,如肺主气,肾纳气,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等。这其中又以肾在人体生命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最重要,它从多方面对气血产生影响,有生理的影响,还有病理的联系。
1、肾对气血的生理影响
(1)肾为人体的先天之本,通过其所藏的元阴元阳,来影响其他脏腑,能够间接作用于气血,因此《难经》说肾者,元气之所系也。
(2)《医林改错》也说:元气即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疾。实际上王清任这段话已经说明白了肾虚导致血瘀的道理,他的补阳还五汤也成为补气活血的代表方,一直被后世沿用。
(3)明代李中梓说肾为脏腑之本,呼吸之本,三焦之源,而人资之以为始者也。
(4)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是五脏功能协调的结果,在《古今医学集成-医部全录》中对血是这样讲解的: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于肝脾,宣布于肺,施泄于肾,可见肾在维系心肝脾肺这些脏器对血液的运行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5)肾所系的元气是各脏器活动、气血运行的动力之源;肾之元阴元阳是五脏阴阳之根,气血的运行有赖于肾之阴阳的温煦和滋养。明代赵献可惟水火奠其位,而气血各顺布矣,故真阴真阳为要也,这也强调了肾之阴阳在调控气血中的重要作用。(6)肾藏精,精化血;肾主骨生髓,髓生血。可以看出,肾直接参与气血活动,关系极为密切。明代龚居中《红炉点雪-梦遗滑精》曰:命门者,精血之腑也。清代张隐庵《黄帝内经集注》说肾为生气之源,血气皆括于肾。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ff0ba1daea344268b826af8fb76d332f~tplv-tt-origin-web:gif.jpeg?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33495402&x-signature=f33rAjuyvjrRZ1YxOu24BRriOws%3D)
2、肾与气血的病理联系
(1)气血失和是脏腑功能失调的主要表现,而脏腑的病变,也会导致气血失调。
(2)肾与气血的关系密切,肾虚必然从多方面导致气血亏虚,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运血无力而致瘀;血为气母,阴血亏虚也可使血行不畅而致瘀。如张景岳所说:凡人之气血,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也说明肾虚必然导致血瘀。
(3)《读医随笔》中说:阳虚血必凝,阴虚血必滞。这是讲肾阳虚不能温煦血脉则凝,肾阴虚而脉道失于滋养则滞。所以《普济方》说:阴阳虚损,血气涩滞。
(4)各种原因引起的肾气不充,元气亏乏,阴阳虚损,都可能造成气血失调而导致血瘀,张锡纯曾说:或纵欲过度,气血亏损,流通于周身者必然迟缓,血即因之而瘀。
总之,肾虚、血瘀是气血失调的结果,又是各种慢性病的重要病理基础,所以辨证调理肾虚、补充调畅气血也成为治疗慢性病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配伍科学合理的中药始终发挥着无法替代的关键作用。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a8b0afcaa2dd49bbbee16727e4a8eb52~tplv-tt-origin-web:gif.jpeg?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33495402&x-signature=F0B5z5dOZKG4YoaHJ8wK8SdyOpY%3D)
关注,让爱心延续
转发,让爱心传播
点赞,让爱心闪亮
有问题,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