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炎就是肾虚?中药补肾有毒?中医告诉你正确方法
提到慢性肾炎或者慢性肾病,缺乏中医学知识的患者往往第一反应就是肾虚了,需要补肾。
于是很多肾病患者在医院查出了慢性肾炎后,往往会出于对该病最终有可能演变成尿毒症的恐慌,而大量的服用补肾类的中成药,事实上这种做法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适得其反的。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dfic-imagehandler/07f3fe43-37bc-4e0d-8dd6-3aa0df154f1f~tplv-tt-origin-web:gif.jpeg?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33507110&x-signature=S25jMEC31TS%2FrQ644YXuRlNVN%2Bc%3D)
近现代中医肾病学奠基人邹云翔先生,还有赵绍琴先生、时振声先生等众多中医名家很早就提出来,西医学中的肾病,并不完全等同于中医上说的肾虚,仅有部分病人是中医所说的肾虚。
然而这一说法虽然在学术界早有共鸣和定义,但是对于缺乏中西医专业知识的患者来说,常常会因为东西方医学的差异,而误服大量补肾药物,有些甚至造成了终身的遗憾和不可挽回的悲剧,这是笔者在临床工作过程中,深有感触的。
常见误区
我们且不说专业的中医知识,先来看看对于肾的认识中常见的一个误区。
事实上东西方医学对于肾的认识,是有很大不同的。造成今天很多人会把中西医所说的肾混淆,甚至少数从业者也稀里糊涂的见肾补肾,原因是来源于早期西医学传入中国时,翻译造成的困惑。
看到这里有读者朋友可能更懵了,看吧,中医伪科学的一面体现出来了,肾就肾嘛,难道还会东方医学一个肾,西方医学一个肾,人的肾和肾还不同吗?
这其实就是东西方医学体系的不同造成的。
西医对肾的认知
现代医学,或者我们生活中说的西医学(一般我们把今天的西医学定义为现代医学),对肾的认识是怎么来的呢?是基于解剖和实验来的。
现代医学认为肾的功能,是基于解剖学和实验的基础上,得出来肾的功能是人体重要的排毒器官,所以肾病到终末期会出现尿毒症,这个名字就是来源于这一认知。
因为人体新陈代谢,每天都会产生很多代谢产物,这些不需要的代谢产物,我们通俗的可以把它们叫做毒,那怎么排出去呢?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dfic-imagehandler/fb43d1de-c2ec-42e4-81e3-ca7885f14c58~tplv-tt-origin-web:gif.jpeg?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33507110&x-signature=D4lvo2yuo%2FsYxArVse0ZO0tupzI%3D)
人的大便、小便,就在干这个事情,那么肾在其中,尤其是水液和尿液代谢过程中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的。肾被破坏后,这个功能就丧失了。
中医对肾的认知
我们会发现,中医当中讲的肾,其实是一个庞大的功能概念,而不单纯是一个具体的解剖器官。虽然早在《黄帝内经》时期中医学就有解剖的记载,但是很显然,中医没有走类似于西医学这一条路。
而是走上了另外一条,针对人体的宏观功能进行描述和治疗的道路。中医当中的肾的功能涵盖了现代医学说的生殖系统、泌尿系统、激素与内分泌等众多的功能。
而我们生活中通常说的肾虚,往往就是来源于中医学在民间当中口口相传的片面认知,局限于生殖系统,或者是房事方面。
中医伤肾的实质
看到这里大家就会发现,大量的所谓的补肾药去治疗慢性肾病,根本就是南辕北辙,而且不但起不到帮助的作用,反而会加重现代医学说的肾脏的排毒负担,导致肾功能迅速垮掉。
这就是中医黑们口中所说的中药伤肾的实质。
早在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祖国医学在《黄帝内经》当中就已经系统的论述了肾的生理功能,稍晚的汉代在《史记.扁鹊苍公列传》当中也记载了7则泌尿系统疾病案例,可以说祖国医学在自内经有文字记录以来的两千多年的医学实践过程中,对于肾脏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和临床经验,并形成了指导该治疗经验的系统的中医学理论。
而近代以赵绍琴、邹云翔、岳美中等中医名家为代表的医学大家们又不断的完善了中医对于肾病的治疗,可以说,中医在肾病这个学科,是非常有优势的。中医对于慢性肾病的认识,更多的是归纳到脾不敛精、肾不藏精、湿热、寒湿等众多病机当中,而非一个简简单单的肾虚。
笔者在临床工作当中,也通过有的是纯中医疗法,有的是在保留原有的降压药治疗的基础上(降压药不能骤撤,降压药的保护肾关系与降压关系是平行关系)让不少肾病病人的病情得到好转,24小时尿蛋白显著下降,甚至部分病人最终痊愈(有个体差异,一两例治愈,并不代表一个病种的攻克)。
乱补肾,难治疗
然而真正遗憾的是,更多的病人,笔者是束手无策,治疗失败的。
其中一个原因,正是刚才我们聊到的大量补药乱服,这是一个致命的因素。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dfic-imagehandler/805936d5-25f4-4ec9-9541-8a3328e6f674~tplv-tt-origin-web:gif.jpeg?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33507110&x-signature=ee9EgazqaHQIhvQnW%2BEtdXm6F0g%3D)
曾经有一例患者,病情已经完全好转,该患者因听人说冬虫夏草可以治疗肾病,可以补肾,为了防止病情后复发,自行大量购买服用冬虫夏草后最终发展为尿毒症死亡(冬虫夏草现代药理研究有报道对肾病的治疗作用,然而中医需辨证论治,虫草虽然是一味滋补佳品,但是如前所述,并非适合每一个肾病患者)。
聊到这里,我们聊回到最早的问题,为什么说造成这个误区的,是翻译问题呢?
其实这个锅翻译是不背的。
当年最早西医传入中国时,kidney这个单词,怎么翻译呀?类似的还有心(heart)、肺(lung)等等。
作为翻译者,这时候就找中国的医学书来看,这个kidney到底是什么呢?
哦,中医说肾主水,肾和膀胱为表里,而且中医解剖上肾的定位,也和kidney的解剖定位是吻合的,那么kidney就是肾嘛。
哪里想到,中医侧重的是人体的功能,现代医学侧重的是实质解剖呢?
而且从翻译的角度来讲,无论是把kidney直接音译,类似于今天我们说的巧克力(chocolate),还是对照医学书籍翻译成肾,其实我们都是无法苛责的,毕竟在当时的那个时代,要让翻译者对中西医学的特点,有个很清晰的认识,具体的每个内脏的生理功能,有详细了解,这是要求过高和超越时代了。
但是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尤其是东西方医学,完全可以并行不悖,在各有优势的情况下共同为病人服务,提高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改善预后的今天,再看到肾病,就急急忙忙的补肾,那因此造成悲剧,是非常遗憾的。
注:该文涉及的部分参考书籍,限于篇幅和非正式论文,故仅列部分书名和论文名。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黄帝内经》《伤寒论》《岳美中论医集》《邹云翔实用中医肾病学》《实用内科学》《中医肾病疗法》《时振声论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