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虚的病因血液亏虚,脏腑组织失养,来源不足,脾胃虚弱,生化乏源,耗血过多,各种因素导致失血、耗血,思虑过度,肾精不足,精不化血
中医认为肾藏精、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精血同源,精能化血;骨髓造血机能旺盛与否和肾精之盛衰密切相关。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而肾之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之滋养。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均可导致精血化生乏源,遂生虚劳之证。可见贫血之症,其本在脾肾亏虚,精血化生无源;其标在亡血伤阴或热邪伤阴,如此阳损及阴,阴损及阳,进而使本病反复发作,缠绵难癒。贫血在临床上有急性贫血与慢性贫血之分。急性贫血主要是因为肾虚髓海亏空,卫外无权,时邪内侵,邪扰营血,迫血妄行。或阴血亏虚额,内热自生,虚热扰动营血,而致血溢于脉外。慢性贫血则有阴虚、阳虚、阴阳俱虚等证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所谓辨证,即是根据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辨证论治,这是中医治病的根本原则,然而辨病则是要根据贫血的发病机理,就是人体红骨髓减少,红细胞再造机能缺乏的病理变化,而采用方药填精髓而生营血。另外,在贫血的治疗过程中,应时刻注意活血法的应用。这主要是因为凡离精之血,皆为瘀血,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
虚劳是由于禀赋薄弱、后天失养及外感内伤等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脏腑功不足,气血阴阳亏虚,日久不复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症候的总称,精气夺则虚可视为虚证的提纲。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西医学中多个系统的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
病因,禀赋薄弱:父母体弱多病或年老体衰,胎中失养;生后喂养失当,水谷精气不充,均可导致禀赋薄弱。烦劳过度:劳神过度,心失所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房事不节,损伤肾气,久则形成虚劳。饮食不节:少食偏食,营养不良,气血乏源,日久形成虚劳。大病久病:热病日久,则耗伤阴血;寒病日久,损伤阳气;瘀血日久,新血不生,均可导致虚劳。误治失治:误治失治,损伤气血,延误疾病的治疗,形成虚劳。
以上各种病因,在虚劳的病变过程中常互相影响,一脏受病,累及他脏,气虚不能生血,血虚无以生气;气虚者,日久阳也渐衰;血虚者,日久阴也不足;阳损日久,累及于阴;阴损日久,累及于阳。损气者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神疲体倦、懒言声低、自汗、脉细;损血者主要表现为面色不华、唇甲淡白、头晕眼花、脉细;阴虚损者主要表现为口干舌燥、五心烦热、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阳虚损者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质淡胖有齿印、脉沉细。
心血虚:心悸怔仲,健忘,失眠,多梦,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或结代。方药组成人参、黄芪、茯苓、五味子、甘草益气生血,当归、川芎、柏子仁、酸枣仁、远志养血宁心,肉桂、半夏曲温中健脾,以助气血之生化。失眠、多梦较甚,可加合欢花、夜交藤养心安神。
脾血虚:体倦乏力,纳差食少,心悸气短,健忘,失眠,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薄,脉细缓。方药组成: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姜、枣甘温补脾益气,当归补血,茯神、酸枣仁、龙眼肉、远志养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本方为补脾与养心并进,益气与养血相融之剂,为治脾血虚及心血虚的常用方剂。
肝血虚:头晕,目眩,胁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或筋惕肉困,妇女月经不调甚则闭经,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弦细或细涩。方药组成:熟地、当归补血养肝,芍药、川芎和营调血。
血虚甚者,加制首乌、枸杞子、鸡血藤增强补血养肝的作用。胁痛,加丝瓜络、郁金、香附理气通络。目失所养,视物模糊,加楮实子、枸杞子、决明子养肝明目,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故血虚之中以心、脾、肝的血虚较为多见。
由于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又由于血为气母,血虚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气虚症状,而且在中医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认为补血不宜单用血药,而应适当配伍补气药,以达到益气生血的目的。所以在治疗各种血虚的证候时,应结合健脾益气生血之法,如归脾汤、当归补血汤、圣愈汤等方剂,都体现了这一治疗思想。阴虚体质的人常有虚火
又称阴虚火旺,俗称虚火,阴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怕热,易怒,面颊升火,口干咽痛,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或黄,舌少津液,五心(头顶心、二只手心、二只脚心)烦热,盗汗,腰酸背痛,梦遗滑精,舌质红,苔薄或光剥,脉细数等。
阳虚体质的人火力不足,所谓阳虚,是指机体阳气不足,即俗称火力不足,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机能减退或衰退,反应能力低下,代谢热量不足的一种体能状态。阳气不足,一般以脾肾阳气虚为主,临床表现为平素怕寒喜暖,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喜热饮食,饮食生冷则易腹痛腹泻,或胃脘冷痛,腰膝冷痛,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体胖嫩,舌苔白滑,脉象沉溺等。
气虚体质表现为疲劳乏力,气虚体质是指气力不足,体力和精力都感到缺乏,稍微劳作便有疲劳之感。机体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低下。常表现为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疲倦乏力,常自汗出,动则尤甚,舌淡苔白,脉虚弱等。
血虚体质常为面苍色白,血虚是指血液不足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出现一些变化。若血虚不能充养机体,则出现面色无华,视物不明,四肢麻木,皮肤干燥等病理变化。血虚不能完全等同于现代医学所讲的贫血。血虚体质之人,临床常易表现为面色苍白无华、口唇淡白、头晕眼花、舌质淡白、脉细无力、妇女月经量少、延期,甚至闭经等症状。
阴阳两虚:既有阴虚又有阳虚,其主要表现为既怕冷又怕热,冬天特别怕冷,夏天又特别怕热,这是阴阳失调或阴阳两虚之体质,进补宜采用阴阳并补,养阴温阳和滋阴壮阳等补法。
气血两虚:气血两虚一般出现在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大出血后、妇女月经过多者等,其主要表现为;既有气虚的表现,又有血虚的表现,进补宜采用益气生血、培补气血、气血并补。
气阴两虚:既有气虚又有阴虚,其主要表现为;既有头晕、乏力、腿软等气虚表现,又有升火、咽干、舌红等阴虚表现,但没有慢性疾病,这种体质称气阴两虚体质,进补宜采用益气养阴之补法,即在进补时应同时考虑补气和补阴。
根据不同的体质,要使用不同的食补方法:平补:不论健康人或病人都可以食用。可以帮助维持健康和生命:如谷类、豆类、乳类、水果和蔬菜类。这类食品性能平和,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的女性均可食用。温补:指食性温热的食物,如牛肉、羊肉、黄鳝、甜食、红枣、桂圆、荔枝以及葱姜辛辣之品等。冬令怕冷的女性常吃这类食品可帮助升火,改善怕冷的感觉,从而增强体质。
阴虚和阳虚的症状、气虚和血虚的调理应辩证施术,人体虚症、概括起来不外血虚气虚、阳虚阴虚四种类型,根据虚症的不同类型应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补虚药。但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气、血、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一般而论,气虚和阳虚、表示机体活动能力的衰退,阳虚多兼气虚,而气虚也易导致阳虚;阴虚和血虚、表示机体精血津液的耗损,阴虚多兼血虚,而血虚也易导致阴虚。所以,气血双亏、阴阳俱虚亦属常见之症,治当补气药与补血药、补阴药与补阳药并用,所谓气血双补、阴阳并补之法。另外,气能生血,亦能生津,故气虚与阴津不足之症,常以补气药配补血药或补阴药,即补气生血,益气生津之法。
视频问诊请扫描泓华医疗二维码
1.世上没有所谓的神医,也没有所谓的神药,只要你不早睡觉,神医神药都无效!
2.你才是自己最好的医生!早睡觉就算最补的药!
3.不要问医生,我的病什么时候才能好,没有那个医生能回答你,因为没有哪个医生能够代替你几点睡觉,代替你的消耗。所以,所谓疗程,都是骗人的说法!
4.观念比治疗重要!养生比药物有效!
5.有所不遂反求诸己!
健康的标准就是:
1. 精神好:辨证能量充足
2. 冬天手足温:辨证能量充足
3. 有食欲:能量可以吸收
4. 排便通畅:垃圾可以排出
5. 容易入睡睡得沉:营养转化为能量
【特别提醒】: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如果您有口干口苦、乏力、食欲不佳、腹胀腹痛、失眠多梦或情绪急躁易怒、舌苔白腻、齿痕明显等症状,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您的问题和症状,帮您辨证配伍。
中医在治疗疾病的时候,不仅仅是对疾病发作的根源进行解决,还追求彻底治愈疾病,保证疾病不再发作,这也就需要进行长期调控。因为在治疗的过程中,身体的细胞是会不断代谢的,每三个月才会完全更替一次,也就是说在进行更替的期间使用中药进行调理,在更替结束之后,身体的细胞焕然一新,自然也就能够解决掉疾病复发的问题。因为中医追求的是彻底治疗疾病,所以患者应该有耐心一些,积极配合医生,这样子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中医的治疗效果其实不慢,很多时候能够在早期就缓解病人的症状,只是需要调整病人的体质,也就需要长期服药,这样子才能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医需要针对的疾病类型是有很大区别的,就包括西医治疗疾病也一样,针对不同的疾病治疗的疗程也不同,但是中医会将疾病更加仔细的分类,这样在治疗的方法上也会有很大区别。在生活中常见的也就是对内科疾病的治疗,这种疾病本身就需要长期控制,即便是选择西医治疗,同样也是要长期服药的。很多人在选择中医的时候,不仅仅是想要缓解症状,治疗疾病,更想要用中药来起到调理身体的效果。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身体的基本情况,想要一个良好的体质,中药就可以起到这样的效果,所以在进行治疗的同时,医生也会加入一些调理身体的药物,这本身就需要长期坚持才能起到很好的疗效,因此也就无法在短时间内既能治疗疾病,又能调理身体。中医使用药物是有明确疗程的,因为中医是针对疾病发作的根本原因来进行治疗,而西医主要就是先解决当前症状,其次再去控制发病因素。就治疗上来讲这两种是完全不同的治疗效果,所以中医往往能够明确疗程,因此也就不会执着于在早期先控制症状,只要疾病痊愈自然也就没有症状了。
咨询微信号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