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那些“小毛病”可能是中风的前兆
今天(5月25日)是世界预防中风日,中风,又名脑卒中,是我国居民的第一大致死因素,也是致残的重要疾病。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6个人中就有1个人可能罹患脑卒中。短短1分钟,就有10人死于卒中,10人因卒中致残。
脑卒中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也称之为脑梗。如何及时捕捉脑梗发生前的小征兆,预防脑梗发生呢?对于那些有心脑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要尤为注意。
生活中,有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毛病,其实是脑卒中拉响的警报。比如,出现一过性偏侧肢体麻木,感觉自己突然麻了,或是做饭、刷碗时手上没劲儿,甚至端不住碗筷。吃饭时,会流口水、呛咳,除此之外,患者还可能有头晕、头痛、视力模糊等表现,如不及时发现和治疗也许就会引起中风。
当然,有的信号也会更隐秘一些,比如说话时忽然结巴,走路时腿打软,出现行路困难等等。这些表现可能转瞬即逝,也可能反复发作,甚至逐渐加重,大家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对于高血压、心脏病以及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突然头晕头痛、出现口眼歪斜、流口水、说话不清、肢体麻木无力等表现,很可能是脑卒中,应立即送往医院。
近日,43岁的小李在开车时,发现右侧肢体无力、灵活度差,自觉走路向右侧偏斜,并逐渐感觉不适加重,右下肢沉重感明显,右上肢无力明显,他意识到身体可能出现了问题,就立即到哈尔滨市第五医院就诊。神经内科医生边凤鸣接诊后为其进行了相关的检查,CT片显示其右侧基底节区低密度灶,急诊以脑梗死收入院。边凤鸣医生询问病史时,得知小李心脏支架术后2年、并伴有糖年病史。经过一系列的降低纤维蛋白及双抗治疗,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
据哈市五院神经内科主任杨丛林介绍: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塞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收缩压每升高10mmg,舒张压每增加5mmHg,脑卒中发病非危险度会相应增加。脑梗塞早期(特别是12小时以内)可选用降纤治疗,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
医生建议
规律作息、避免情绪激动。均衡饮食,戒烟限酒,同时适量运动、正确服药、做好保暖是预防中风的有效措施。
来源: 黑龙江交通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