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圆孔未闭合并偏头痛,是否需要做封堵治疗?来看最新PFO中国专家共识指南共识
卵圆孔未闭(PFO)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结构异常,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PFO与偏头痛之间存在一定关联性。国内外神经科、心脏科及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们对PFO相关疾病的防治日益重视,但临床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不足。近期,《卵圆孔未闭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以及《卵圆孔未闭相关非卒中性疾病防治中国专家共识》正式发布,本文撷取PFO相关偏头痛内容进行了梳理并总结如下。
卵圆孔是心脏胚胎时期房间隔的一个生理性通道,位于胚胎期原发隔与继发隔的交界处,通常由原发隔的薄片样结构覆盖形成裂隙样异常通道,类似一功能性瓣膜。大多数人出生后1年达到解剖学闭合,3岁之后仍未闭合者称为卵圆孔未闭(PFO),人群患病率20%~34%。
近年来,随着对PFO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其特殊的解剖结构易于(条件性)介导血液从右向左分流(RLS),与一些疾病相关,形成PFO相关综合征,包括PFO相关性卒中和PFO相关非卒中性疾病,如偏头痛、减压病、斜卧呼吸-直立性低氧血症和系统栓塞等。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多为单侧的中重度搏动性头痛,常伴恶心、呕吐、畏光恐声等症状。偏头痛的年患病率为14.4%,其中女性为18.9%,男性为9.8%。世界卫生组将偏头痛列为第二大失能性疾病,是导致50岁以下人群失能的最主要原因。然而,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研究发现RLS与偏头痛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
PFO引起偏头痛的机制与假说
PFO导致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有2种学说被认可:
➤一种学说是血管活性物质(如5‑羟色胺等,通常由肺循环代谢或清除)通过PFO直接进入左心系统及颈总动脉循环而触发偏头痛。
➤另一种学说是反常栓塞(PE)引起短暂性脑动脉闭塞或脑动脉供血区低灌注,导致大脑亚临床梗死,引起偏头痛等局部神经系统症状。
➤其他可能的机制还包括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异常、遗传因素,以及血小板激活。
PFO和偏头痛之间的争议
PFO和偏头痛是否有关?
一些回顾性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提示PFO与偏头痛可能存在某种病理生理学上的联系,尤其是与先兆性偏头痛密切相关。
早在1998年Del Sette等进行了一项病例对照研究,首次提出偏头痛和PFO之间可能存在直接相关性。后续研究提示PFO人群偏头痛发生率是正常人群的5.13倍,偏头痛患者PFO发生率是正常人群的2.54倍,不明原因卒中合并偏头痛患者PFO发生率高达79%。
PFO人群中偏头痛的高发病率提示右向左分流(RLS)具有致病作用,即PFO相关偏头痛。
封堵PFO是否有效?
2000年Wilmshurst等首次发现封堵PFO可以减轻偏头痛症状或发作次数。此后,多项回顾性或单中心研究发现,封堵PFO可消除或减少头痛发作。
虽然目前关于PFO封堵治疗偏头痛的3项RCT(MIST、PRIMA和PREMIUM)研究,未达到预期的阳性结果,但亚组分析发现,与药物治疗相比较,PFO封堵能更好地改善有先兆症状和合并脑血管病患者的偏头痛症状,说明研究对象中纳入了没有致病性PFO的患者,从而提示真正的PFO相关偏头痛患者将从PFO封堵术中获益。
我国对封堵PFO治疗偏头痛亦进行了大量研究,单中心报道封堵PFO有效率与国外基本一致,吉林大学一项随访5年的研究发现,封堵PFO对长期缓解偏头痛有效。究竟哪些偏头痛封堵PFO获益多,国人发现持续性RLS、对抗血小板药物敏感及MA等为预测因素。但应注意,封堵PFO也偶尔引起或加重偏头痛。
临床筛查流程
临床筛查流程:目前对偏头痛无特异性的诊断试验,其诊断主要基于病史及相关标准。
表 第3版国际头痛分类标准(ICHD‑3)
PFO相关偏头痛的防治原则及建议
药物及生活方式的改善是预防及治疗偏头痛的主要策略。药物治疗分为预防性治疗和急性发作期治疗。
➤预防性治疗包括β受体阻滞剂、抗癫痫药、钙通道阻滞剂、抗抑郁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受体拮抗剂等;
➤急性发作期治疗包括对乙酰氨基酚、非甾体类抗炎药、曲普坦类药物等。
由于PFO封堵术对偏头痛的疗效仍存在争议,利用GRADE评分系统对现有研究进行评估后发现,PFO封堵术治疗偏头痛的证据级别为中低水平。对于既往无PFO‑AS的偏头痛患者,PFO封堵术不建议作为偏头痛的常规治疗手段。对于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规范的药物治疗效果差、PFO封堵的潜在获益高于潜在风险时,可考虑PFO封堵治疗。
图PFO相关偏头痛的临床筛查及诊疗流程
参考来源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卵圆孔未闭规范化诊疗中国专 家共识[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4, 52(4): 369-383.
2.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结构性心脏病专委会,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 卵圆孔未闭相关非卒中性疾病防治中国专家共识[J]. 心脏杂志, 2024, 36(2):125-134.
声明: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