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怎么治?2022版诊疗指南新鲜出炉!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22版)》来啦!
荨麻疹是一种以风团和瘙痒为主要表现的常见免疫相关性皮肤病。由于部分病例存在病情迁延反复、临床疗效不佳等特点,如何对荨麻疹开展科学、合理、安全的诊治始终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最新研究进展及治疗药物的出现,以及指南制定理念和方法的更新,我国原有的荨麻疹诊疗指南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中华皮肤科杂志》发表了《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22版)》,适用于中国成人及儿童荨麻疹患者,供广大医疗机构及医务工作者参考使用。
更新要点在这里
一方面,新增了荨麻疹相关的流行病学、诊断试验、治疗药物等内容,并对发病机制、治疗流程等进行补充和修改;
另一方面,首次以问答形式对荨麻疹分类、诊断及治疗等临床实践中重点关注的内容进行细致说明。
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看一看~
一表总结,教你认清荨麻疹的临床表现及分类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约20%的患者伴有血管性水肿。慢性荨麻疹是指风团每天发作或间歇发作,持续时间>6周。荨麻疹是常见皮肤病,在我国荨麻疹的患病率约为0.75%,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问题1:除风团外,是否应同时关注血管性水肿的存在?
除风团外,约20%的荨麻疹患者伴发血管性水肿,表现为突然发生的、位于皮肤深层或黏膜部位的水肿,多见于皮肤较为松弛的部位,如眼睑、口唇及外阴等,常有刺麻、烧灼或胀痛感,消退时间一般较久(可达72 h甚至更久)。血管性水肿的存在往往预示荨麻疹病情较重、病程较长,但目前临床对其重视程度相对不足,因此推荐临床上应同时关注是否存在血管性水肿。
问题2:如何对荨麻疹进行分类?
建议根据诱发因素将荨麻疹分为自发性荨麻疹(无明确的诱发因素)和诱导性荨麻疹(有明确的诱发因素),前者可根据病程分为急性自发性荨麻疹(病程≤ 6周)和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病程 > 6周),后者可根据发病是否与物理因素有关,分为物理性和非物理性荨麻疹,详见表1。同一患者可共同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荨麻疹,如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合并人工荨麻疹。
如何正确诊断?掌握这几点很重要
问题3:临床上如何诊断荨麻疹?
问题4:急性荨麻疹应进行哪些实验室检查?
问题5: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应进行哪些实验室检查?
问题6:如何诊断诱导性荨麻疹?应进行哪些实验室检查?
推荐使用激发或阈值试验来诊断诱导性荨麻疹,可根据诱因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若诱因得以明确,可无需开展其他实验室检查。诱导性荨麻疹推荐开展的诊断试验见表2。
问题7:荨麻疹应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问题8:对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是否应评估疾病活动度、影响程度及病情控制情况?
问题9:对诱导性荨麻疹患者是否应评估疾病活动度、影响程度及病情控制情况?
建议有条件的医院或机构可在诱导性荨麻疹患者初诊及每次随访时评估疾病活动度、影响程度及病情控制情况。诱导性荨麻疹可通过对应激发试验阈值的测定及治疗前后阈值变化对疾病活动度和病情控制情况进行评估;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参考选择合适的评分量表(如UCT)评估疾病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和病情控制情况。
荨麻疹怎么治?16个问题一次解答
问题10:荨麻疹的治疗目标是否应为症状完全控制?
我们推荐以完全控制症状为治疗目标,并考虑用药安全性及提高生活质量等因素,权衡利弊后选择治疗方案。
问题11:如何对荨麻疹患者进行教育?
问题12:如何治疗急性荨麻疹?
问题13:第二代抗组胺药是否应作为慢性荨麻疹的一线治疗?
推荐使用标准剂量的第二代抗组胺药作为慢性荨麻疹的一线治疗(图1)。常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包括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阿伐斯汀、依巴斯汀、依美斯汀、依匹斯汀、咪唑斯汀、苯磺贝他斯汀、比拉斯汀、奥洛他定、卢帕他定等。虽然第一代抗组胺药治疗荨麻疹的疗效确切,但中枢镇静、抗胆碱能作用等不良反应限制其临床应用,故不作为一线选择。
问题14:如何规范使用第二代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荨麻疹?
建议使用第二代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荨麻疹,足量、足疗程规律用药,而非按需用药。
慢性荨麻疹疗程至少3 ~ 6个月,或更长时间。
治疗期间推荐以达到有效控制风团和瘙痒发作为标准,以可稳定控制症状(UAS7 < 7或UCT ≥ 12)的最小剂量维持治疗1 ~ 2周后逐渐减少剂量或延长用药间期,直至停药。
问题15:对于标准剂量的第二代抗组胺药治疗无效的慢性荨麻疹是否推荐增加第二代抗组胺药的剂量?
在使用标准剂量的第二代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荨麻疹1 ~ 2周后不能有效控制症状时,推荐增加药物剂量至最高4倍进行治疗。
已有研究支持比拉斯汀、依巴斯汀、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和卢帕他定等抗组胺药根据治疗需要增至最高4倍标准剂量使用,但应注意超说明书剂量使用药物需确保患者充分知情同意,并在临床诊疗中监测不良反应。
考虑到持续增加药物剂量的获益和风险均未经过临床验证,故不推荐使用4倍标准剂量以上的第二代抗组胺药。
问题16:对于标准剂量的第二代抗组胺药治疗无效的慢性荨麻疹是否推荐更换种类或联合应用抗组胺药?
尽管目前对于更换种类或联合应用抗组胺药是否可使患者临床获益尚存争议,我们仍建议在标准剂量的第二代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荨麻疹无效时,考虑更换抗组胺药种类,或联合使用其他二代或一代抗组胺药物,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疗效酌情调整。
问题17:对抗组胺药无应答或不耐受的慢性荨麻疹患者是否推荐使用奥马珠单抗治疗?
对增加抗组胺药剂量或更换/联合抗组胺药治疗2 ~ 4周仍无应答或不耐受的慢性荨麻疹患者,推荐使用奥马珠单抗治疗,可作为三线治疗的首选用药。奥马珠单抗可按300 mg/4周剂量使用,必要时可酌情调整剂量或治疗间隔。通常在使用奥马珠单抗3个月时进行初步评估,有助于及时调整治疗策略;使用奥马珠单抗至少6个月以上才能确定患者是否为不应答者。
问题18:对抗组胺药及奥马珠单抗均无应答或不耐受的慢性荨麻疹患者是否推荐使用环孢素治疗?
问题19:是否推荐雷公藤制剂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
建议谨慎推荐雷公藤制剂治疗慢性荨麻疹。若患者对增加抗组胺药剂量或更换/联合抗组胺药以及奥马珠单抗治疗均无应答或不耐受,或因经济原因无法使用奥马珠单抗,可酌情使用雷公藤制剂治疗,每日1 ~ 1.5 mg/kg,分3次口服,使用时需注意对造血系统的抑制、肝毒性及生殖毒性等不良反应。
问题20:是否推荐系统性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
糖皮质激素仅建议在慢性荨麻疹急性加重时短期使用,以缓解严重的急性症状。慢性荨麻疹患者若需系统性使用糖皮质激素,一般建议予泼尼松(每日0.5 ~ 1.0 mg/kg)或相当剂量的其他糖皮质激素治疗,好转后应逐渐减量,通常疗程不超过2周。
问题21:难治性慢性荨麻疹有哪些其他的治疗药物或方法?
问题22:如何治疗诱导性荨麻疹?
基本治疗原则同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应避免诱因,用药上首选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效果不佳时酌情增加剂量。但部分诱导性荨麻疹对常规抗组胺药反应较差,在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选择一些特殊治疗方法,详见表2。另外,奥马珠单抗目前也已成功用于治疗冷接触性荨麻疹、延迟压力性荨麻疹、热接触性荨麻疹、日光性荨麻疹及人工荨麻疹等诱导性荨麻疹。
问题23:对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如何推荐治疗方案?
问题24:对儿童患者,如何推荐治疗方案?
问题25:对老年患者,如何推荐治疗方案?
老年人应优先选用第二代抗组胺药,以避免第一代抗组胺药可能导致的中枢抑制作用和抗胆碱作用,防止由此引起的跌倒风险及青光眼、排尿困难、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的出现。对于部分慢性难治性荨麻疹老年患者,可在抗组胺药疗效不佳时酌情使用奥马珠单抗。
问题26:对肝肾功能异常患者,如何推荐治疗方案?
对肝肾功能轻度受损的患者,通常可在加强监测的条件下推荐和普通慢性荨麻疹患者相同的治疗方案,但用药前需充分掌握其药理毒性,如依巴斯汀、氯雷他定等主要通过肝脏代谢,西替利嗪等则经由肾脏代谢。在出现肝肾功能不全时,这些药物应酌情减量或换用其他种类抗组胺药物,并根据肝肾受损的严重程度合理调整药物的种类和剂量。
医生站网页版上线啦🎉
无需下载便可浏览更多皮肤前沿资讯
👇👇👇
本文来源:中华皮肤科杂志
本文整理:专家组
:香菜
为了能更好地为大家提供有趣、有用、有态度的内容,医学界皮肤频道欢迎大家动动手指完成以下的调研,只要五秒钟哦!
皮肤性病科医生领福利
下载医学界医生站APP
认证就送30元京东卡
邀请其他皮肤科医生认证
最多可额外获得100元京东卡
扫码领取👇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