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汇国际整合医疗:带你分辨荨麻疹
很急,身上的风团、疙瘩迟迟没好,该用的药都用上了,不知道怎么办了。总感觉自己一定是做错了什么,才会变成这样……

别急,这是慢性荨麻疹。一句话概括要点:你没做错什么,着急也没用。
这是慢性荨麻疹
反复发作持续超过6周
荨麻疹是很常见的皮肤病,大约1/5的人一辈子会得上一次。
但大家或许不知道,荨麻疹有急性、慢性之分:
大约2/3的荨麻疹在6周以内自行缓解,被定义为急性荨麻疹;
剩下的反复发作持续超过6周,被定义为慢性荨麻疹。
但两者的皮损外观是一模一样的,因此患者初次发病时,不可能区分这两种疾病。
到底做错什么?
才惹来了慢性荨麻疹?
放心!你没做错什么。
最容易联想到的错误是:出现风团、疙瘩时没做检查、没吃药、没好好忌口,结果变成慢性的了……
事情不是你想的那样。
慢性荨麻疹一开始就是慢性荨麻疹
这句话有点绕,但慢性荨麻疹并不是由于急性荨麻疹未获及时有效治疗而演变来的。
慢性荨麻疹、急性荨麻疹尽管在临床表现上难以鉴别,但在发病机制上却有较大区别:
急性荨麻疹被认为是IgE介导的变态反应;
慢性荨麻疹则被认为不属于变态反应。
也就是说,慢性荨麻疹从一开始就是慢性荨麻疹。只不过,由于症状相同,病程未满6周而难以诊断。
不必纠结于慢性荨麻疹的病因
多数情况下,慢性荨麻疹很难明确病因。由于我们的免疫系统太高级、太复杂,大家熟知的过敏原测试也不太能帮上忙。
什么情况下要做过敏原测试?

首先,荨麻疹患者(无论急性、慢性)不推荐常规做过敏原检测。
如果病史显示,患者在暴露于某种特定诱发因素后不久(常为1-2小时内)出现了荨麻疹症状,则可能存在过敏性诱因。仅在这种情况下,可进行外周血变应原特异性IgE检测或皮肤点刺试验。
举个例子,某患者通常不吃海产品,但在某种特殊场合中吃了海产品,如在食用蟹饼10分钟内发生了荨麻疹,则可进行螃蟹特异性IgE检测。尤其是发病前未进食其他新食物,且患者因担心复发而不再吃海产品时。
此外,解读变态反应试验结果的医生需要具备一些专业知识,结合病史来综合判读。仅凭一纸报告,阳性结果不能断定过敏;阴性结果也不能排除过敏。
什么时候才能好?
不会一辈子都好不了吧?
看到慢性荨麻疹一开始就是慢性不属于变态反应病因难以明确时,有些朋友已经毛骨悚然——这该不会是不治之症吧?
不能治愈,但可以自愈
首先,慢性荨麻疹极少会永久存在,近50%的患者会在1年内缓解。
但是,在疾病持续1年以上的患者中,约14%的患者5年后仍有症状。不过大多数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症状,都可得到充分控制。
不能治愈不等于不用治疗
虽不能断根,但也不可全然放弃治疗。在皮损广泛、瘙痒明显、合并血管性水肿等情况下,建议立即用药。
抗组胺药是治疗荨麻疹的一线药物,可以缓解组胺引起的风团和瘙痒,但不能改变荨麻疹的自然病程。是否用药可根据症状轻重、患者意愿综合考虑。
慢性荨麻疹如果症状控制良好,通常建议3个月后再逐渐减量,一直到最低有效剂量维持,帮助患者度过自然病程。
慢性荨麻疹很少会带来急性风险
慢性荨麻疹不属于变态反应,局限于皮肤和黏膜组织,不会累及其他器官系统,更不会危及生命。虽然,有时血管性水肿会伴随慢性荨麻疹出现,但是大多程度较轻,极少损伤气道。
此外,慢性荨麻疹确实可能和一些特应性疾病(俗称过敏性疾病),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如甲状腺疾病。但不用担心,如果确实伴有其他疾病,相应症状也很容易被自己注意到,或被医生检查发现,因此没必要为其他未知系统性疾病感到焦虑。
慢性荨麻疹要不要忌口?

大多数指南并不支持膳食调整。
不过,食物可引起慢性荨麻疹症状波动,大家是可以察觉到这种波动的。其原因可能是存在假性变应原,比如:某些食物中(许多水果、蔬菜、海鲜及其他食物)天然的芳香化合物,以及加工食品中的人工防腐剂和色素。
据观察,慢性荨麻疹已缓解的患者即使完全不忌口,也不会导致荨麻疹复发,也就是说假性变应原临床意义有限,基本可以忽略。
所以,只要不存在明确的食物过敏,荨麻疹不需要忌口。
最后还是那句话——别急,着急也没用。也不要盲目担心,这和盲目做过敏原检测、盲目解读检测结果一样,只会带来额外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