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之中医辨证
概 述:
荨麻疹,按其临床表现当属中医学瘾疹、风疹块范畴,其特点是皮肤出现红色或白色疹块,突然发作,发无定处,时隐时现,瘙痒无度,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发于任何年龄、季节和部位。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反应性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产生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本病较常见,约 15%~25% 的人一生中至少发生过一次。
症 状:
以皮肤出现红色或白色疹块,突然发作,发无定处,时隐时现,瘙痒无度,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为主要症状,可伴有面色黄白不华、心悸乏力、头晕健忘、少寐多梦;或恶寒怕冷;或脘腹疼痛、恶心呕吐、神疲、纳差、大便秘结;或畏寒肢冷等症状。
病 因:
一、六淫侵袭,风邪为首
风邪与荨麻疹的发病关系最为密切。外感六淫之风邪,常兼挟寒、热、湿之邪侵袭肌表,多兼有阳气不足,卫外不固。风邪善行数变及易兼挟的特点决定了本病的证候表现。风与寒相合而为风寒之邪;与热相合而为风热之邪;风寒、风热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互相转化。风寒、风热之邪客于肌肤皮毛腠理之间,则起风疹瘾疹。
总之,以风邪为主的外感六淫之邪,是引发本病的重要因素。或感受风邪而发,或风邪与内在病理因素搏结而发,或体内病理因素郁热生风而发。
二、脏腑不调,七情内伤
七情内伤,五志不遂,可致气机壅滞,气血失和,失其濡煦之职,风邪易于外侵,焦虑抑郁使气机不畅,气血失和,火热内生,壅滞于肌肤络脉而发瘾疹。对七情内伤、脏腑不调所产生的病理因素在荨麻疹发病中的作用也有很多认识。包括内生之风、湿及痰、瘀等。风从内生者,或由阴虚血燥,虚风内动,或由肠胃湿热,郁久化热生风。
本病虽发于外,但其必有内伤在脏腑,对脏腑、七情等因素的认识是临床辨证论治时把握疾病之本的主要途径。
三、禀赋异常,内外合邪
禀赋异常,内外合邪是本病重要的病机。人之禀赋异常是本病发生的根本。禀赋异常多指素体虚弱,或禀赋不耐等,先天不能耐受某些物质,都是疾病发生的病理基础。虚弱之人,肺卫不固则易感受外邪,且缠绵难愈,反复发作。
对本病病因的认识主要为禀赋不耐,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侵袭,客于肌表,致使营卫失调而致;或素体气血不和,湿热内蕴,一旦受到致病因素的刺激,则出现病变。而外感邪气,某些药物、饮食则是发病诱因。
中医辨证:
一、风湿热蕴肤证
好发于青壮年,风团大小不等,剧痒难耐,西药服则风团不出,停则很快复出,迁延日久。辨证要点是风团色红而痒,舌质红,苔腻,脉滑。
本证多与风、湿、热相关,大凡风盛则痒,湿热郁于皮下不得透泄而发疹。
治法为疏风除湿,清热止痒。
二、血虚风恋证
好发于中年以上妇女。临床表现为风团,瘙痒,面色黄白不华,月经量少,心悸乏力,头晕健忘,少寐多梦。辨证要点是面色白或黄白不华,少寐多梦,月经量少,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瘾疹日久,或治疗用药过于辛散疏风、清热利湿,以致耗伤阴血,损及肝肾,阴虚生风。
治宜养血祛风。
三、风寒束表证
风团色白,遇冷或冷风吹则加重,得暖则减;伴恶寒怕冷,口不渴,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疹瘾疹。本证好发于寒冷季节,或患者禀赋不足,不慎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外袭肌肤,营卫失调发病。
治宜疏风散寒,调和营卫。
四、肠胃湿热证
风团色红,瘙痒剧烈,发疹同时伴有脘腹疼痛,恶心呕吐,神疲,纳差,大便秘结或泄泻,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本证多由于食鱼虾荤腥发物,或饮食失节,胃肠食滞,导致中焦胃肠湿热蕴结,熏蒸肌肤。
治宜疏风解表,除湿清热。
五、气血两虚证
病程已久,风团多于晚间出现,畏寒怕冷,手足不温,或冬天易生冻疮,面色晦而无华。辨证要点是畏寒,手足不温,易感冒,面色不华,少寐多梦,月经量少,舌质淡,苔薄白或薄腻,脉细弱或弱。
因禀赋不耐,或后天失养,气血亏虚,气不足,则卫外失固。血不足,则生风化燥,肌肤失养。气血不足,腠理不密,风邪乘虚而入发为本病。
治宜补益气血。
六、卫阳虚弱,风邪留恋证
风团常于夜晚出现,瘙痒,辨证要点是畏寒肢冷,易感冒,形体弱,面色不华,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弱,或同时患有过敏性鼻炎等。
慢性久病阳气亏虚,复感风邪,风邪束表;或素体阳虚复感外邪持续不愈。
治宜温阳固表,疏风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