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中药发泡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发泡疗法,包括鲜中药发泡疗法,古代称为天灸,现代称为药物发泡灸,是指采用对皮肤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抹或贴敷在穴位、病处,使局部皮肤充血、起泡,有如火燎之状,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法。

(1) 发泡灸源流
战国时期和晋代:发泡治病,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以蓟(芥子泥 )敷中颠(百会 )发泡,以治疗毒蛇咬伤的记载。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所载以药物贴敷穴位使之发泡以治病的验方很多,可谓发泡灸的奠基时期。宋代:宋代率先将发泡疗法称之为天灸,王执《针灸资生经》卷三中说 :乡居人用旱莲草椎碎,置在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疟。为药物发泡疗法的应用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这表明,在宋代,以发泡灸疗法防病治病已相当普遍。明、清时期:此期发泡疗法的使用更为广泛。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 :治疣痣黑子,斑蝥三枚,人言少许,以糯米五钱炒黄去米,入蒜一枚,捣烂点之。须臾即泡,三五日脱落。赵学敏《串雅外编》有 :治喉痹……独蒜瓣半枚,银朱少许,共捣如泥,摊药膏上,贴眉心印堂穴,如起泡流水无大碍,勿误入目。朱棣所编《普济方》中说 :目赤肿痛,红眼起星,生移星草捶烂如泥,贴内关穴,少倾发泡,揭去。 晚清时代的外治专家吴师机《理瀹骈文》一书中所述的发泡方剂有膏、丹、丸、散、饼、栓、泥等多种剂型,所载的发泡验方不胜枚举,并且用于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皮科等疾病,扩大了应用范围。总之,历代众多医籍中均载有不少发泡疗法的方剂,内容丰富多彩,方法多种多样。

(2) 现代应用及研究
近百年来,发泡疗法越来越受到学者和专家们的重视,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在理论探讨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均有突破性的创新,并开始用于疑难痼疾的治疗。例如发泡疗法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腮腺炎、风湿性关节炎、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变应性鼻炎、额窦炎、梅核气、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强直性脊椎炎、胃脘痛均获得满意的疗效。临床例证不胜枚举。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发泡疗法治病机制在于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使亢进者下降,低下者升高,趋向协调平衡,正是《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理论的体现。
综上所述,发泡灸起源于战国时期,奠基于晋代,定名于宋代,明清时期得到广泛应用。近代,发泡灸已引起国内医务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发泡疗法的治病机制将成为研究的热点,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定会大放光彩。

客观评价
(1)确有一定疗效,但非秘方、也非祖传
发泡疗法,例如用珍贵的鲜中药系例药材调制后,外敷于发病关节(或穴位),经数小时左右去除草药,大约1~2天内,敷药处出现小泡并逐渐融合成大泡,将泡刺破后,积液排除,患处逐渐愈合,达到治疗目的。这种治疗方法如上所述对一些疑难病症确有一定的疗效,但并非秘方,也非家族祖传。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应用历史。经文献检索,近年来也有数十位学者发表了相关的研究报告。尽管对配方作一些改良,但基本原理完全相同,疗效也相似。八五攻关课题中有一个中医药项目主要诊对发泡疗法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这足以说明,发泡疗法已纳入现代中医学研究的行列,有必要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
(2) 应加强病例的科学总结
发泡疗法疗效各家报道不一,有的甚至达到95%以上或达到100%,或治愈率高达90%以上,或称之能将慢性疾病一次根治一次治愈,可谓比神药还灵,这似乎有夸大疗效之嫌。我们认为,应该建立统一的疗效评判标准,进行多单位和多中心的统计,尽量做前瞻性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病例总结的相对科学性。

(3) 应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
发泡疗法虽然已有不少报道,但极大多数仅为病例总结,而且样本较小,更缺乏基础理论的广泛和深入的研究,这样就难于走向世界。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崇医师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建议国内学者多申请一些这方面的研究课题,为发泡疗法的机制研究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