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病压力仅次于癌症!
现代生活人压力倍增,荨麻疹发生风险也随之提升。 人一生中约有23.3%的机会发生荨麻疹、平均每四人约一人具风险 ,除了源于食物、药物过敏的急性荨麻疹以外,也有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 简称CSU)。 发病期间,如同蚊虫叮咬的「红、肿、痒」症状可能缠身数十年。 患者不仅会因为红、肿症状而改变外观、影响自信,难以忍受的痒感还会冲击工作、睡眠、亲密关系。 整体而言,逾半数患者处于高度精神压力,精神压力仅略低于癌症。

临床上一线与二线的主力治疗以不同剂量的抗组胺药物为主。 若症状在2至4周后仍维持,则会进入第三线治疗。 据统计,在一、二线治疗三个月后,超过半数患者无法有效控制疾病 ,所幸,已有免疫调节剂可用于第三线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多数患者可摆脱恼人痒感,快速清零三大症状的机会也将近一半。 在多元药物的支持下,今日的治疗目标已设定在清零病灶,患者要夺回自信、生活与睡眠质量,并持续在职场上发光发热绝非梦想。
在没有免疫调节剂的年代,一名40多岁的女性护理师,长期饱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所苦,就算稳定服用抗组织胺,但症状几乎无法缓解,难以克制的痒感,不仅让她睡不好,也难以投入在医疗服务上。 长期与疾病共存之下,没有让她习惯钻心的痒感,反而因为身心备受折磨,让她对于快速清零痒感极为坚持。 想要快速止痒的她,甚至不惜装上化疗用的人工血管,以利自行施打止痒针,有时甚至每六小时就要注射一次,才能好好睡觉、专心工作。 尽管身为护理师的她,知道这是治标不治本且非常极端的方式,但在无药物控制的过去,她也只能无奈向疾病低头。 所幸,随着免疫调节剂的问世,让她终于看见一线曙光,透过免疫调节剂稳定治疗终于摆脱痒感,因病而产生的焦虑感也逐渐消散,最终在医疗团队的鼓励下,克服心魔拆除人工血管,目前使用免疫调节剂稳定控制疾病至今。
「红、肿、痒」症状逾六周是慢性自发性荨麻疹警示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好发年龄为20至40岁,女性发病比例约为男性的两倍,全球约四千万名患者。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属于自体免疫系统失调的疾病,与外在过敏原无直接相关,但过敏原、压力大、焦虑等情绪可能诱发或加重。 发病期间,患者体内的免疫细胞异常分泌会引起血管扩张、组织肿胀的组织胺,造成风疹块与血管性水肿,进而引起「红、肿、痒」三大症状,这些症状往往会在一、两天内消失,但很快又会出现在不同部位。 因症状很容易被视为吃到不新鲜食物的偶发性过敏反应,患者往往要在发病五个月后才会进入正规疗程,平白忍受了将近半年的疾病。 提醒民众若突然且反复出现三大症状超过六周,就有可能属于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务必要到大型医院进行检查与治疗。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冲击绝非单纯的外貌改变、痒感而已,举例而言,随着求职季节的到来,接踵而来的面试压力、焦虑,可能提升发病风险,若病灶发生在脸部,如:嘴唇肿胀、起红疹等,无疑会冲击患者的面试信心。 顺利进入理想公司后,难以抑制的痒感也将成为工作阻碍。 据研究 ,每五人约两人因痒而工作表现不彰,生产力也下降两成以上; 不仅如此,有21.9%患者因病而迟到或缺勤,其中更有高达37.5%患者每周请假时间超过一天,工作表现与收入无疑都会受到影响。 以上述提及的个案为例,该护理师正是因为痒如蚂蚁爬满全身导致长期睡眠不足,陷入易迟到、难专注上班的窘境,让无法一展所长的她采取偏激手段控制痒感。 另外,空服员、机长、驾驶员等工作需要专注、不容迟到的个案,常常在诊间崩溃表示,疾病对工作造成极大负担,甚至常常被主管关切,让他们备感压力。
不只工作受阻,患者心理健康/亲密关系亮红色警报 发病才治疗恐延长与加剧罹病痛苦
除了工作表现以外,逾半数患者痒到睡不好,焦虑与忧郁的风险更是常人的1.79倍与1.61倍。 除此之外,在亲密关系层面,每三位女性患者中就有两位具有性功能障碍、高达67.9% 。 整体而言,逾半数患者处于高度精神压力、仅略低于癌症。 若无法有效控制疾病,患者的人生有如垄罩在红色警报中,随时可能陷入「红、肿、痒症状发作→ 外貌改变、难以专注 →失眠、压力、焦虑、忧郁→ 症状加剧」的恶性循环。
尽管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冲击全面,但刚确诊的患者多为青壮年族群,在这个阶段,他们正在学涯与职涯奋斗,可能会抱持着「发病时再治疗」的想法,然而,这样的想法往往就是导致患者治疗失败、无法有效控制疾病的主因。 因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绝非暂时性的过敏反应,需要仰赖长期且稳定的疾病控制,若只有在发作时才用药,甚至是紧急使用类固醇压制症状,不仅可能导致疗程延长,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稳定控制疾病; 患者在停用类固醇后,还得要面对更剧烈的疾病反扑。
多元药物问世 清零病灶已成临床治疗目标 免疫调节药物有效缓解恼人痒感快速清零症状
患者确诊后也无须担心,已有多元药物可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从过往至今,第一线与第二线治疗均以抗组胺药物为主。 目前抗组织胺药物有所突破,除了容易嗜睡、无力的第一代药物以外,今日也有治疗副作用相对较轻的第二代抗组织胺药物。 不过,前线的治疗仍有加强空间,在治疗三个月以后,仅有半数患者病程无法获得有效控制 ,约七成的痒感、红肿病灶还是不能获得改善 。

一线治疗反应不佳别气馁,现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治疗药物多了免疫调节剂,在新武器的帮助下,治疗战线已拓展到第三线,也将治疗目标设定为病灶全数清除。 经抗组织胺治疗二至四周后仍反应不佳,可考虑使用免疫调节剂。 透过一段时间的稳定治疗,每五位患者就有超过三位摆脱最折磨人的痒感问题,约为前线治疗的两倍之多; 更有接近一半的患者可快速清零症状,摆脱症状带来的阻碍,夺回自信与人生主导权。
攻略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必知三要、一不口诀
面对慢性自发性荨麻疹,谨记三要、一不口诀。 首先,「要就医」莫名发生红、肿、痒三大症状超过六周,就建议到大型医院检查与治疗; 次之,「要持续」的使用药物,只有透过稳定治疗才能及早控制疾病、清零病灶,夺回自在人生; 最后,「要回馈」自身对于治疗的期待与治疗期间的不适,以利主治医师打造个性化疗程,并透过调整剂量、及早投药帮助患者改善副作用冲击。 此外,「不依赖类固醇」也很重要,若只在发作期间才透过类固醇来紧急控制疾病,不仅无法对症下药,停药后可能面临更严重的疾病反扑,甚至引起水牛肩、月亮脸、甚至青光眼、白内障等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