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医院志愿者火爆背后:脱发困扰上亿男女,有90后海淘求治疗
2月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化妆品评价中心招募30名脱发志愿者的消息登上微博热搜。南都记者获悉,其发布招募帖的后台报名人数突破了2万,而这仅仅是一款育发液的安全性检测试验,要求被选中的志愿者每周回访。
在城市的报刊、车站、手机端上,治疗脱发的商家广告层出不穷。脱发君正盘旋在2.5亿中国人的脑袋上,成为广泛人士焦虑的来源。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平均每5个中国男性中就有1个存在脱发症状。同时,有研究表明,爱美的女士在面对脱发时,遇到的困扰并不比男性小。
时隔半个多月,南都记者回访华西医院化妆品评价中心,了解该活动志愿者的使用效果,该中心表示暂无收到不良反应的案例。
脱发人士变得越来越多,而且具有年轻化的趋势。可以肯定的是,治疗脱发并非无计可施,也不能一蹴而就。为此,南都记者邀请了华西医院皮肤科李利教授回答脱发人士和热心网友的问题。
报名者突破2万人背后的脱发焦虑
作为帅气而斑秃的我,表示很遗憾的他们名额已经满了。90年生人、网友人在成都的小哥并没有报名成功。网友蒋雨点Domy也没有报名成功,并给南都记者发来一个大哭的表情。
让他们争破头的,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化妆品评价中心(下简称评价中心)的一款防脱育发液试用志愿者的名额,名额只有30个。
华西医院的方脱育发液志愿者招募一时火爆。2月26日,评价中心发布一则公告,称征集30名年龄在18-60岁,有脱发困扰且未参加其它测试项目的志愿者,参加育发液测试。招募帖称,产品使用28天,每周五到中心回访,连续四周,无需测试。两天内,该招募帖在评价中心的官微后台,收到了2万多人的报名信息。
不过,评价中心一再强调该育发液测试是属于人体安全性测试。2月28日评价中心通过官微声明,本次防脱育发液是特殊类化妆品,按照法规需要做人体安全性检验,招募脱发志愿者是为了进行产品的人体安全性检验,称该育发液不是治疗脱发的药物。
也就是说,这一次实验,该育发液的有效性并不是评价对象。3月1日开始,被选中的30个志愿者均领取了育发液回家使用,并在约定时间到中心回访。试用时间期限将至,近日,南都记者回访评价中心。用到现在,还没有人出现皮肤的不良反应。该评价中心的工作人员霍女士告诉南都记者。据了解,霍女士负责志愿者招募和回访时询问观察的工作。
该招募公告发出不到一天,工作人员称目前脱发志愿者人数已经招满。很火爆,当时电话几乎没断过。我们所有老师都在回复这个事情,但是回复的速度没有报名的快,因此我们还设置了自动回复。 霍女士回忆。这次的报名者都基本在30岁以下,女生居多。他们都是现场回访的。我猜女生比较爱美,有来的女生说掉了一点头发之后,自己的发型都不好弄了。霍女士说,因为个子又不是很高,人家就能从高处看到她头发不是很多。南都记者了解到,该试验中男性的志愿者发际线比较高,他们有点紧张霍说。网上很多人误会了是不是华西医院研发了什么治疗脱发的新产品。霍女士说,第二天我们就发声明了,因此很严重的脱发的人就不会来报名了,他们知道这个不适合他们。
现在被脱发困扰的人很多,又因为这条信息里有‘脱发’字样,所以很快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还上了微博热搜。该中心同时向外界解释称,这次试用的防脱育发液是由院外厂商生产的一款化妆品,今后还会有类似的产品推出。
2016年,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公布的中国脱发人群调查数据表明,我国脱发人群约达2.5亿,其中男性脱发人数约1.6亿。据2017年阿里健康公布的《拯救脱发趣味白皮书》显示,在阿里零售平台购买植发、护发产品的消费者中,90后占比36.1%,即将赶超占比38.5%的80后,成为拥有脱发烦恼的主力军。
这次志愿者招募活动的火爆程度折射了大家面临脱发问题时的焦虑。
社交达人美眉海淘日本防脱发产品
媒体从业者倩倩(化名)是一个爱在朋友圈晒照的90后社交达人。
最近她海淘了一款来自日本的治脱发处方药。我是属于发际线从小比较高的人,所以会显得额头很高很大。倩倩说,大概是从这两年开始发现自己有脱发问题,不算很严重。我主要是前额,也就是发际线,发现越来越高。偶尔也会出现斑秃,也就是传说中的‘鬼剃头’。
威廉王子也躲不过脱发的命运。如果头发越来越少,发际线越来越高怎么办?会显得人老。她因此而感到焦虑,其他女孩子能够露额头,我就不太适合露额头,所以经常要留刘海。同时,扎起头发的时候,头顶有一些位置会显得头发很少。
她吃过喝过中药,吃过黑芝麻,也换过各式各样的防脱生发洗发水,也去过一些养发的中心护理。由于食疗没有长期坚持,所以看不出什么效果。她也在某个比较知名的连锁养发品牌做头发护理和防脱,虽然不知道有没有用,但做完后整个头皮、头发还是很舒服的。
我不想植发,因为很可怕,也不想去纹发际线,因为觉得没有实际的作用。倒不如从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以及一些可生发的科学手段去解决问题。倩倩说。
女性最常见的脱发是斑秃。斑秃大多数是跟精神因素有关,特别是一些突发变故引起的紧张焦虑,比如婚姻出现危机、亲友发生危险、情绪极度压抑等。还有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内分泌疾病也可以伴发斑秃。
年轻女性大多数是产后脱发。在怀孕期间,有大量的雌激素,能够维持头发的生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科李利教授告诉南都记者,由于女性本身雄激素含量低,且体内的雌激素有对抗雄激素的作用,所以雄激素性脱发很少发生。
青年男女也不要把脱发当成一个相亲的排除标准。有笑话称‘聪明绝顶’,秃顶的人说不定更聪明呢,这么想想,你就释然了。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科教授李利这般打趣。
90后小哥哥脱发四年决心反击
在现实生活中,脱发者几乎随处可见。来自广州的90后男士凯旋(化名)请假去中山三院看脱发,回公司的时候,他不好意思告诉行政请假的原因。凯旋告诉南都记者,他也是去医院挂号的时候才知道看脱发要看皮肤科。最后,医生告诉他,这是雄性脱发,并给他开具了价格不菲的进口非那雄胺和米诺地尔酊。
喜剧片《功夫足球》台词。凯旋说,他感觉自己的脱发发轫于大学三年级。那是2014年,在读大学的他依然能闻到年轻男女荷尔蒙的味道。 两额的头皮痒痒的,头发变油变细,一个学期下来,发现发际线后退了不少。凯旋说,那个时候在考准备考研究生,心里挺焦虑的,压力也挺大。
脱发开始吞噬他的自尊心。有一次他在上海外滩自拍了照片发朋友圈,他的同学在评论里开玩笑地说,浪奔浪流,哥们,请守住发际线!此后,但凡有人在他面前提前这事儿,他只好岔开话题。
两年后,他参加工作,发现脱发问题愈加严重。不能再等了。他说,他决心去医院看病。中山三院的皮肤科医生告诉他,如果不及时来看,30岁就掉得差不多了。我才知道这跟基因有关,毕竟我的舅舅基本上都是光头。凯旋说,医生还叫我早点休息以及多吃营养健康的食物。
男性脱发是世界性皮肤科问题,其中95%以上属于雄激素性脱发(称脂溢性脱发、男性脱发、早秃等)。男性之所以会出现男性型脱发,是因为遗传了某种因子,以致毛囊对某些男性荷尔蒙(DHT)敏感,使头发容易受到刺激而脱落。
雄激素性脱发与基因遗传有关已是定论,引起男性脱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遗传因素,加上DHT(dihydrotestosterone,双氢睾酮)的作用。青春期以后,睾酮会随着血液循环到达毛囊中的毛球细胞,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质,而细胞质中的5α-还原酶会和睾酮反应生成DHT,进入细胞核,对细胞的代谢系统产生作用,导致毛发生长期缩短、提前进入休止期。
而带有脱发基因的人,头部某些部位毛囊细胞上的DHT受体活性过高,也就极易与DHT结合,受其影响。 前额、头顶及后头枕部上方毛囊中的细胞对DHT更敏感,所以这些部位最容易脱发。
现在,凯旋坚持每天晚上睡前吃药。虽然发际线依然很高,但是脱发几乎停止了。他不敢植发,在最初也很难接受终身吃药这个现实,他依然坚定,我就是要用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
专家建议改善生活方式:想得通就释然,很在意就治疗
在华西医院化妆品评价中心也会有检测防脱发育发产品有效性的项目。其实安全性才是首要的,产品要安全才能上市。功效性,每个人的定义是不同的。化妆品只能是辅助性的,真正的治疗,还是要药物,来评判其有效性。 化妆品评价中心检测部主管舒晓红告诉南都记者。
李利教授向南都记者介绍,在华西医院皮肤科,来看脱发的患者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她表示,脱发问题自古以来就有,而如今该问题除了被关注得较多之外,也确确实实在人数上增多了。她称,全世界都为此而困扰,患者要改变生活方式和就诊治疗。
要放松心情,其实脱发不会对生命长度和工作能力产生影响。你可以治疗,也可以不管它,让它去呗,你看不也有很多明星没有头发。李利打趣,有脱发的网友不要忧心,如果很在意这个事情,那就好好治疗。
为什么感觉中国人的脱发现象越来越多?李利说,除了脱发受社会关注以外,脱发人群的的确确是更多了。李利想起自己80年代做过的研究,发现脱发有‘三高’人群,高干、高级知识分子、高管,工作过程中脑力劳动强度很大。
李利说,现在还有新出现的脱发人群——IT程序员(码农),他们趴在电脑前十几个小时,经常熬夜。她说,治疗脱发,首要的是改变生活方式,不要过度地紧张,不要过多地吸烟喝酒,一定要有充足的睡眠,这是非常重要的。
她用高铁的发动机形容脱发的基因,脱发基因存在的,我们不能消除基因。那该如何治疗呢?她介绍,第一,可以选择一些帮助毛发生长的化妆品;第二,可以吃药,我们有口服的药物,也有外擦的药物,但是都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应用。尤其注意的是,绝对不能滥用中药。比如滥用何首乌,有可能会引致肾衰竭。另外,根据不同程度的脱发程度来实施植发,也是解决方式。
针对网友提出的问题,有成语叫‘绝顶聪明’,那是不是意味着脱发的人就更聪明呢?李利教授分析,不一定意味着更聪明,但可以肯定的是,‘三高’人群和工程师他们的工作压力特别大。
如果重度脱发的话,那就带假发吧,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李利笑道,年轻人相亲的时候也不要把脱发当做是排除的标准,说不定真的更聪明了呢,想想就释然了。
采写:南都记者 苏海伦
了解更多,请点击专题新生活,新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