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来去匆匆,奇痒难忍的荨麻疹,如何止痒,中医来支招

本文导读
荨麻疹高发季临近,如何应对越挠越痒的风疙瘩?
说起荨麻疹,大家都不陌生。
皮肤突然瘙痒,身上可以见到红色或者白色风团样皮疹,有的可伴有血管性水肿。风团往往来去匆匆,可以自行消失,不留踪影。但可以反复发作。有的人迁延不愈,可持续数十年。

当你遇到个人体质下降,外界环境、天气、季节发生变化,或者外地水土不服,饮食习惯突然改变等情况,往往容易被荨麻疹找上门。

为什么会发生荨麻疹
荨麻疹的病因比较复杂,一般多考虑以下因素:
1.过敏原
过敏原的范围比较广泛。常见的有:
荨麻疹的常见过敏原
◎食物:鱼、虾、蟹、贝、芒果、鸡蛋、牛奶等。
◎药物:青霉素,磺胺药物,各种疫苗等。
◎吸入物和接触物:如花粉、动物皮屑、尘螨、粉尘、动物皮毛、蚊虫叮咬等。

2.感染因素
各种病毒、细菌、真菌及寄生虫感染均可引起荨麻疹的发生。
3.精神紧张、抑郁、压力大
精神因素如情绪波动、紧张、抑郁、压力大也可以引起荨麻疹的发生。
4.其他疾病影响
比如有免疫功能异常的,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或者是肿瘤、内分泌代谢异常疾病等均有可能影响造成荨麻疹。

荨麻疹如何治疗
荨麻疹的治疗的根本是去除前面提到的病因(具体因人而异),如果无法完全去除,也要尽量避开诱发或加重的因素。
荨麻疹往往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病情可轻可重,轻者症状轻微,去除病因后可自愈。病情严重者,伴发过敏性休克或喉头水肿的要立即处理抢救。

目前来说,主要的治疗包括:
主要治疗方法
1.病因治疗
像去除物理等诱发或触发因素,如寒冷、机械刺激等,缓解精神压力,减少情绪刺激等也是非常重要的。
2.抗组胺药治疗
首选第二代抗组胺药治疗。
3.非抗组胺药治疗
这个主要用于难治性荨麻疹。
应该说,荨麻疹尤其是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因而在临床上治疗也比较棘手。


中医有哪些好办法
荨麻疹属于中医讲的「瘾疹」。
中医认为这个病和禀赋不耐关系密切,因卫外不固,风寒、风热之邪客于肌表;或因肠胃湿热郁于肌肤;或因气血不足,虚风内生;或因情志内伤,冲任不调,肝肾不足,致风邪搏结于肌肤而发病。
治疗上手段多样,多以中药内服和外治结合为主要方式,有一定的效果。
方药辨证施治
1.风热证
症状
风团色红,扪之有灼热感,自觉瘙痒,遇热则剧,得冷则缓;或伴发热恶风,心烦,口渴,咽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止痒。
代表方
银翘散或消风散加减。
2.风寒证
症状
风团色淡红,自觉瘙痒,遇冷则剧,得暖则减;或伴恶风畏寒,口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
疏风散寒,调和营卫。
代表方
桂枝麻黄各半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3.肠胃湿热证
症状
风团色泽鲜红,风团出现与饮食不节有关,多伴腹痛腹泻或呕吐胸闷,大便稀烂不畅或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数或濡数。
治法
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代表方
防风通圣散或除湿胃苓汤加减。
4.毒热炽盛证
症状
发病突然,风团鲜红灼热,融合成片,状如地图,甚则弥漫全身;瘙痒剧烈,或伴壮热恶寒,口渴喜冷饮;或面红目赤,心烦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或黄干燥,脉洪数。
治法
清营凉血,解毒止痒。
代表方
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5.气血亏虚证
症状
风团色泽淡红,或者与肤色相同,反复发作,迁延数月乃至数年不愈,或劳累后加重;伴有头晕心慌,神疲乏力,唇色白,失眠。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
益气养血固表。
代表方
八珍汤合玉屏风散或当归饮子加减。
中成药
1.防风通圣丸
组成
防风、荆芥穗、麻黄、大黄、芒硝、薄荷、栀子、滑石、桔梗、石膏、川芎、当归、白芍、黄芩、连翘、甘草、炒白术等。
作用
解表通里,清热解毒。
适用症
用于外寒内热、表里俱实、恶寒壮热、头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瘰疬初起、风疹湿疮。
2.玉屏风散
组成
防风、黄芪、白术等。
作用
补气固表。
适用症
用于治疗慢性荨麻疹。
3.肤痒颗粒
组成
炒苍耳子、地肤子、川芎、红花、白英等。
作用
祛风活血,除湿止痒。
适用症
用于皮肤瘙痒病、荨麻疹的治疗。
4.乌蛇止痒丸
组成
乌梢蛇、防风、蛇床子、苦参、黄柏、苍术、人参须、牡丹皮、蛇胆汁、人工牛黄、当归等。
作用
养血祛风,燥湿止痒。
适用症
用于风湿热邪蕴于肌肤所致的瘾疹、风瘾疹等。
注:以上方药和中成药仅供参考,具体请在专业医师辨证指导下使用。
中医外治法
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荨麻疹有不错的疗效,主要总结有以下几方面。
针刺
郭玉花等点刺四缝穴治疗慢性荨麻疹,隔日点刺1次,5次为1个疗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23%(52/57),明显优于对照组(60.42%)
林华单纯采用针刺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效果显著。针刺取穴:天枢、气海、中脘,治疗有效率为 90.6%。
艾灸
廖方容等应用艾灸带脉治疗顽固性荨麻疹 48 例,总有效率为 95. 8% 。
穴位埋线
谭克平等用穴位埋线法治疗慢性荨麻疹。取双侧血海、膈俞、三阴交、风门,每周1次,治疗4周。总有效率为93.30%。
刺络拔罐
李全等用刺络拔罐法治疗慢性荨麻疹。取大椎、双侧肺俞、双侧曲池及双侧血海,隔日治疗1次,7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周。总有效率为85%。
耳穴疗法
东艳等应用耳穴贴压治疗慢性荨麻疹,取荨麻疹点、耳中、肺、肾上腺、皮质下腺、脾,对照组用西药(依巴斯汀、雷尼替丁胶囊),结果:耳穴贴压组临床治愈率为 62. 5% ,总有效率为 93. 8% 。
穴位贴敷
吴积华等运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荨麻疹60例。取穴:神阙、曲池、风市、血海、肺俞、膈俞、肾俞等,每次贴敷12~24h,隔日1次,连贴6周。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56/60)。
放血疗法
何桥景等选取 68 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采用放血疗法,对临床结果进行探讨,发现中医放血疗法有效率高达 94.1%。
自血疗法
李素荷、吴海斌等以自血疗法治疗自身免疫性慢性荨麻疹 , 抽取慢性荨麻疹患者自身静脉血 4ml交替注射于双侧肺俞、曲池 (或血海)穴 治疗慢性荨麻疹 , 总有效率为 98.55%。
日常需要注意哪些
1.了解并避开过敏原
积极寻找致病病因,避开可能或已明确会引起症状的病因,如常见的致敏物质像鸡蛋、海鲜、动物皮毛等。
2.保持心情愉悦
情绪波动大、紧张、抑郁等情绪可能会引发或加重荨麻疹的发生。要学会疏解压力,保持愉快的情绪。
3.注意饮食管理
明确会致敏诱发荨麻疹的食物不要吃。
如果无法确定诱发荨麻疹的食物,应尽量忌口以下食物:
荨麻疹的食物忌口
◎蔬菜香料:葱、姜、蒜、辣椒、香菜、韭菜、竹笋;
◎海鲜:鱼、虾、蟹、贝、海藻;
◎肉类:鸡、鸭、鹅、牛、羊、狗肉;
◎其他:木耳、蘑菇、豆腐、鸡蛋、奶制品;
某些食物添加剂如水杨酸盐、柠檬黄、亚硫酸盐等
荨麻疹的管理是一个长期过程。天气变化、饮食不慎、情绪波动等等各种因素均有可能引起发病,因每个人的病情和体质有异,所以日常要格外注意防护,同时要适当运动锻炼,提高抵抗力,以更好地抵御病邪。
▎参考资料:
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瘾疹(荨麻疹)中医治疗专家共识[J].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7,3:274-275.
方萧辉,边莉.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荨麻疹[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181-185.
吕花荣,李松梅,蔡豪,张金良.中医外治法在慢性荨麻疹中的应用[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4):71-74.
宋小莉.荨麻疹中医外治法概述[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04-105.
刘力,孙艳萍,魏荣友,李淑贞,徐燕华.荨麻疹中医外治法概况[J]. 中国民间疗法,2018(5):99-101.
来源:答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