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大类过敏原超全总结,新增3种物质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人们应对自己接触的物质保持警惕,有时并非所有成分都会列在生产标签上。此外,不仅要对已知的过敏原要提高警惕,随着生产与发展,未来有可能会持续出现新的过敏原。
撰文丨王大宝
近些年随着大众健康意识提高,越来越多人重视自己身体的变化,特别是皮肤方面的问题,无论是长痘、泛红还是皮疹,人们都会试图寻找原因:换季?熬夜?内分泌失调?饮食辛辣寒凉?鉴于皮肤表现的多样性,人们有时会忽略一个重要诱因——过敏!
2024年第33届欧洲皮肤病与性病学会(EADV)年会上,来自丹麦的皮肤病学专家Jeanne Duus Johansen教授以New allergens in 2024为专题进行演讲,汇总介绍了部分尚未引起人们重视又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过敏原。
图1.Jeanne Duus Johansen教授演讲
新增3种过敏物质
首先需要介绍一些研究背景,欧洲接触性皮炎协会(European Society of Contact Dermatitis, ESCD)下的一个工作组在2017年成立,负责更新欧洲基线系列。这个系列测试了一些可能会导致接触性皮炎的物质,通过皮肤过敏测试,近期更新增加了几种化学物质:
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ydroxyethyl methacrylate),简称HEMA,以2%的浓度溶于矿物油(pet)*。
焦亚硫酸钠(Sodium metabisulfite),以1%的浓度溶于矿物油。
苯并异噻唑啉酮(Benzisothiazolinone)简称BIT,以0.1%的浓度溶于矿物油。
*Petrolatum(简称pet,矿物油,最常见的商业产品是凡士林)
指甲油:越来越受重视的过敏原
Johansen教授及其团队测试发现,人工指甲和紫外线固化型指甲油(UV指甲油)会导致患者产生过敏反应,这种现象的发生与指甲油里的工业化学物质高度相关,特别是HEMA这种成分造成的问题日益增多,还有可能造成长期影响。
图2. 左图为一名13岁女孩对指甲胶中含有的(甲基)丙烯酸酯过敏而出现严重的指甲营养不良;右图为一名10岁女孩接触指甲油后指尖水疱和大疱性病变,并伴有瘙痒和灼热感。
Johansen教授回顾了过去几年前疑似存在这类问题的患者,并询问所有患者是否使用过这些指甲油,得到了肯定的答复。这一研究结果可见于Johansen教授2019年发表的文章:对1293名连续的女性患者进行了贴片测试,其中31人(2.4%)呈阳性反应。使用UV指甲油与HEMA阳性贴片测试反应强烈相关。
HEMA测试阳性的患者中,有使用UV指甲油历史的比例从2017年的50%增加到2019年的100%(图3)。Johansen教授提示,不仅接触这种产品之后出现阳性皮肤反应的病例报告增多,那些起初无过敏反应的用户在多次接触这些物质之后也开始容易出现皮肤反应。
图3. 对HEMA贴片测试呈阳性和阴性的患者中使用UV指甲油的历史研究
为什么对HEMA过敏这一现象未能被广泛注意到?
一项来自芬兰的研究报告对37种凝胶指甲和丙烯酸指甲产品的化学分析结果,分析的重点是甲基丙烯酸酯的标记和检测情况,结果发现产品标签上列出的甲基丙烯酸酯成分与实际通过化学分析检测到的甲基丙烯酸酯成分存在不一致,检测到的数量普遍高于标记数量(表1)。
表1. 所有产品中存在标记和检测到的甲基丙烯酸酯之间的差异(Johansen教授整理)
这种过敏现象不仅存在于美甲行业,也常见于医疗材料的接触中。英国一名牙医因戴手套的手背上涂抹的牙科粘合剂中的甲基丙烯酸酯而出现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患者非惯用手的背部出现局部皮炎,被描述为手托症(manual tray sign)(图4)。
测试表明含有甲基丙烯酸酯的材料可以在5分钟内渗透橡胶手套,对此,Johansen教授建议戴2层手套来更好地保护操作者。
图4. 手托症
新视角:医疗领域暴露过敏
1.亚硫酸盐
亚硫酸盐是美国接触性皮炎组织提名的2024年度过敏原,它是一种无处不在的防腐剂,自然存在于食物(如葡萄酒、干果等)、药物(如局部使用的类固醇)、个人护理产品和职业产品(如乳胶手套)中。本次Johansen教授所介绍的亚硫酸盐特指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焦亚硫酸钠。
Samuel F. Ekstein等人还对近期文献进行了概述,发现有2%-4%的患者对亚硫酸盐过敏。然而大多数筛查斑贴试验系列中均未包括亚硫酸盐,因此可能会被忽略为相关的接触性过敏原。
Johansen教授介绍了一则病例,一名41岁女性使用2种含有亚硫酸盐的乳霜后面部发生的变化,她的脸颊和鼻子上发现红斑和非常水肿的斑块(图5)。医生怀疑是急性接触性皮炎,患者仅使用地塞米松乳膏1周后痊愈。
图5. 使用2种含有亚硫酸盐的乳霜后的情况
其他关于亚硫酸盐过敏的报告也以皮疹为主要症状。Emilia Dik等人报告了一例患者术手前接受局部麻醉药后出现对称性药物相关性间擦部和屈侧皮疹(SDRIFE反应),事后皮肤斑贴试验发现患者对亚硫酸氢钠过敏,并且亚硫酸氢钠通常被添加到许多药物中作为防腐剂,包括一些含有肾上腺素的局部麻醉药。
在英国,有学者公布了他们单中心5年斑贴试验数据:5年时间内对6308名患者进行亚硫酸氢钠,有131名患者(占2.1%)对亚硫酸氢钠呈阳性反应。他们看到患者有生殖器湿疹、手、脚和腹股沟等部位的皮肤反应。
相关的主要暴露是化妆品和局部药物,也可以是乳胶手套中的橡胶。如果将确定对亚硫酸氢钠过敏与可疑过敏的患者比例综合起来,对亚硫酸氢钠呈阳性反应的人群可超过50%,Johansen教授提示这意味着这种过敏现象可能比想象中更普遍,未来值得重视。
图6. 反应阳性的患者中不同身体部位的受影响程度
2. 苯并异噻唑啉酮(BIT)
异噻唑啉酮(一种常用的防腐剂和微生物抑制剂)的使用在多种产品中正变得越来越普遍,特别是在那些非化妆品的产品中,消费者可能并不容易察觉到自己正在接触这种化学物质。这种隐蔽的暴露可能导致人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触到潜在的致敏物或有害物质。
日用品:近年逐渐被重视的过敏原
1
牙膏
接下来这个话题也许并不新,但Johansen教授这认为可能会变得更重要。
一些患有结肠炎的患者对自己的牙膏过敏,通常被认为是氟化亚锡这种具有抗龋和杀菌效果的牙膏活性成分所导致的皮炎、唇炎等接触性过敏,如果不能直接接受斑贴试验,医生通常将牙膏成分稀释之后再行测试,也能观察到阳性结果。
图7.使用含氟锡的牙膏后出现轻度(口角性)唇炎患者进行斑贴试验。观察第7天,牙膏原样和 50%含锡成分的斑贴试验均呈阳性反应(++)
Marie L.A. Schuttelaar等人对如何使用锡盐进行测试进行了非常彻底的报道。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当怀疑接触锡过敏时,最好使用市售1%草酸亚锡进行测试,而氯化亚锡斑贴会引起很多假阳性和刺激性反应。
2
耳机
人们在更多的在图8E这样的耳机中发现过敏病例报告。当耳机被拆分检查后,除了注意耳罩中含有的异噻唑啉酮(前文已提及),二氨基二苯基甲烷(通常称为4,4-二胺基二苯基甲烷或MDA)这种用于制造聚氨酯和泡沫的化学成分,还需注意耳机的镀金部位也有可能引发过敏反应。
图8. 患者左耳(A)、右耳(B)和左前额/前头皮(C)出现皮炎,最终斑贴试验结果显示144小时后对4,4 二氨基二苯甲烷呈阳性反应(D);E,患者使用的耳机
3
镜框及清洁产品
眼镜框是众所周知的能够引起接触性过敏的常见物质之一,并且通常是镜框所包含的颜色物质所致。对患者来说获取具体的过敏原很困难,但可以通过刮掉经常与皮肤接触的镜框部位来测试。Johansen教授提示有时候也不一定是眼镜本身引起的过敏,而是患者用来清洁眼镜的洗涤剂残留物所致的过敏。
双刃剑:强致敏性的有效成分
当有效性与致敏性同时存在,甚至呈现正相关又该如何处理呢?这种情况在化妆品行业较为常见,Johansen教授重点介绍了2个未来有必要引起重视的领域。
1.美白成分
维生素K1主要在绿叶蔬菜中天然存在,是维持正常凝血功能的重要维生素,也用于治疗包括维生素K缺乏症在内的几种凝血功能障碍。既往有报道维生素K1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甚至于过敏性休克,这导致了2009年起维生素K1被列为化妆品禁用成分。
但显然这种成分对于生产这类产品的制造商来说非常重要,在化妆品行业中,维生素K1因其美白属性而被添加到多种产品中,如面霜和精华液中,含量可以高达8%。
除此之外,红没药醇具有美白效果,声称具有抗炎作用,德国洋甘菊的活性成分,也有患者报告过敏。Johansen教授认为美白成分所引起的过敏可能是未来皮肤科医生需要注意的新领域,因为这些有效美白成分可能是非常强的致敏物。
2.UVA过滤物质
Johansen教授介绍了一个新发现的致敏成分——MCE 。MCE是一种用于防晒配方的新型UVA1过滤剂,吸收峰为385nm。2020年,根据消费者安全科学委员会(SCCS)的结论,欧盟委员会认为使用MCE作为紫外线过滤剂最高浓度为3%是安全的。但Audrey Loretan等人近期首次报告了一位女士对MCE的接触性过敏(图9)。
图9.患者面部有边界清晰的浸润性红斑
小结
最后Johansen教授归纳了自己的观点:我们需要在产品中测试患者,因为我们不可能怀疑所有东西。但我们还需要保持批判性并(对可疑过敏原)彻底地分析,不能忽略反应。在没有进行彻底调查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怀疑隐藏的成分,尤其是在非化妆品产品中,并且要关注是否正在检测到新的过敏原。
参考文献:
[1]Quaade AS, Simonsen AB. The bitter side of nail art: A teenage girl’s encounter with (meth)acrylate‐induced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from nail glue. doi:10.1111/cod.14382
[2]Contact allergy to (meth)acrylates in gel nail polish in a child: An emerging risk for children - PubMed. Accessed October 1, 2024.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2100300/
[3]Havmose M, Thyssen JP, Zachariae C, Johansen JD. Contact allergy to 2‐hydroxyethyl methacrylate in Denmark. Contact Dermatitis. 2020;82(4):229-231. doi:10.1111/cod.13439
[4]Suuronen K, Ylinen K, Heikkilä J, et al. Acrylates in artificial nails—Results of product analyses and glove penetration studies. doi:10.1111/cod.14474
[5]Occupational hand dermatitis secondary to methacrylates—The ‘manual tray’ sign - Ryan - 2023 - Contact Dermatitis - Wiley Online Library. Accessed October 1, 2024.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cod.14235
[6]Ekstein SF, Warshaw EM. Sulfites: Allergen of the Year 2024. Dermatitis. 2024;35(1):6-12. doi:10.1089/derm.2023.0154
[7]Beaulieu V, Matei I, Hajjar N, Ingen-Housz-Oro S, Assier H. Acute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caused by sulphites in a cosmetic and a pharmaceutical cream. doi:10.1111/cod.14468
[8]Dik E, Bjorvatn E, Elberling J. Symmetric drug‐related intertriginous and flexural exanthema elicited by lidocaine cum adrenaline in a patient allergic to sodium metabisulfite. doi:10.1111/cod.14636
[9]Teo YX, White IR. Sodium metabisulphite: Findings on patch testing over 5-years from a single centre. Contact Dermatitis. Published online June 5, 2024. doi:10.1111/cod.14615
[9]Lidén C, White IR. Increasing non-cosmetic exposure and sensitization to isothiazolinones require action for prevention: Review. Contact Dermatitis. 2024;90(5):445-457. doi:10.1111/cod.14523
[11]Contact allergy caused by stannous fluoride in toothpaste - Toma - 2018 - Contact Dermatitis - Wiley Online Library. Accessed October 1, 2024.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cod.12940
[12]van Amerongen CCA, de Groot A, Volkering RJ, Schuttelaar MLA. Cheilitis caused by contact allergy to toothpaste containing stannous (tin) – two cases. Contact Dermatitis. 2020;83(2):126-129. doi:10.1111/cod.13532
[13]Arora P, Brumley C, Lee K. Workplace headphone dermatitis: A case of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to 4,4′-diaminodiphenylmethane. Contact Dermatitis. 2024;90(6):618-619. doi:10.1111/cod.14522
[14]Ruiz-Hornillos FJ, Prieto A, Castro FJD, et al.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due to vitamin K1 contained in a cosmetic cream. Accessed October 1, 2024.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1600-0536.2006.00903.x
[15]Gatica-Ortega ME, Pastor-Nieto MA, Giménez-Arnau AM, et al. An emerging epidemic of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due to phytonadione epoxide (oxidised vitamin K1). doi:10.1111/cod.14675
[16]de la Rosa-Fernández E, Gatica-Ortega ME, Feliciano-Divasson L, et al. Severe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to bisabolol and phytonadione epoxide found in a moisturizing and strengthening facial cream. Contact Dermatitis. 2024;91(2):174-176. doi:10.1111/cod.14575
[17]Severe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caused by methoxypropylamino cyclohexenylidene ethoxyethylcyanoacetate - Loretan - Contact Dermatitis - Wiley Online Library. Accessed October 1, 2024.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cod.14700
意犹未尽?没关系!
电子壁报、视频解读、大会资讯、专家带你看这里都有
EADV专区已正式开放,还不快来关注!
:刘思思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