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原不需要完全回避?原来还有诱导免疫耐受一说
敏宝家长都知道,确定过敏后,第一步需要做的就是回避过敏原。
可能很多人的理解就是完全不去碰它,只要完全不接触,时间长了,再吃的时候,身体对它就不会再容易过敏。
这种想法,其实不完全准确,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得从"诱导免疫耐受"开始说起。
"免疫耐受"的意思就是身体不会对某种物质产生过敏;
"诱导免疫耐受"的意思就是通过诱导的方式,让原本会过敏的物质,慢慢变得不再过敏。
简单来说,就是一点点的接触过敏原,从而让机体慢慢产生耐受。

其实这个方法,在某些地方已经应用很普遍了,比如:
1.尘螨的脱敏治疗,就是通过舌下含服的方式,每天接触一点点,如此持续3-5年,孩子就会慢慢变得对尘螨不过敏。这个就属于"诱导免疫耐受;
2.对牛奶过敏的,选择喝水解奶粉,这其实也是在"诱导免疫耐受"。比如深度水解奶,它的蛋白虽然已经深度水解,但不等于完全回避了牛奶,从深度慢慢转换到适度,属于慢慢诱导机体耐受的过程。
那么,你可能会问了,除了牛奶,孩子如果对鸡蛋、大豆、小麦……等都过敏,是不是也可以这样一点点的试呢?
这,真的可能是一种方向。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如何针对过敏进行诱导免疫耐受。

对于孩子来说,过敏有igE介导的急性过敏和igG介导的慢性过敏(又叫:食物不耐受),两者诱导耐受的方法不同。
食物过敏和不耐受如何区分呢?前两天刚发的这条朋友圈:

这两者都会引发免疫反应,区别主要是诱导方式不同,调理方法有差异且诱导耐受的方法也不同。
如何诱导耐受呢,我们分别来看。
一、急性过敏的诱导耐受方法
平时听到的脱敏治疗,一般是针对急性过敏。脱敏的过程,其实就等于是免疫耐受的过程。
这种类型的脱敏,需要较长时间的过敏源回避(一般以年为计)+小剂量诱导免疫耐受。
临床常用于孩子的脱敏方式,主要是特异性口服免疫耐受诱导(SOTI)、舌下脱敏治疗(SLIT)、皮下免疫治疗(SCIT)。
关于舌下脱敏治疗(SLIT),推文《作为唯一的过敏治疗方法,脱敏不是你想得这么简单》已经介绍很清楚了。
而SOTI 就是把曾经过敏的食物作为抗原,用极低剂量给患儿口服,以后逐渐增加剂量到日常摄入量,并维持一段时间,刺激身体对该食物不再产生反应,即达成耐受状态。

这个方法可以自己在家操作吗?
部分可以。比如牛奶过敏给喝水解奶就是自行操作的,这个方法大家都已经很熟悉:
一般按照氨基酸奶粉→深度水解→适度水解→普通奶粉的顺序逐步转化,每个转化阶段都要持续至少3-6个月。
越小的娃,诱导耐受越容易成功。
那其他的食物呢?
我目前查询到一种鸡蛋脱敏的SOTI方法,是用鸡蛋粉开始尝试,具体如下:
诱导阶段使用鸡蛋粉,和水进行不同比例的混合,从开始的0.006mg鸡蛋蛋白开始,逐步增加剂量,最终达到2800mg鸡蛋蛋白,相当于半个鸡蛋,历时67天;维持阶段,每天至少摄入1600mg鸡蛋蛋白,相当于1/4个鸡蛋,个体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增加摄入量。

不过这个只适合轻中度的,重度不建议尝试。
其他的食物,有兴趣的可以多去了解,如果要应用,也建议是轻重度的且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由于应用上还不够普遍,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还是不能随意用,毕竟有的孩子有的会因为只接触一点点,就发生严重过敏。
所以一般的食物过敏,在自己不好掌握剂量的情况下,还是得从完全规避开始。
今天说这个,是给大家提供一种可能性,打开一种新的思路哦。
二、慢性过敏的诱导耐受方法
慢性过敏,问题不在于食物本身,而在于肠漏。慢敏是以短期回避食物+修复胃肠道为主要应对策略。
短期回避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重度不耐受的食物回避6个月,后每3-4天少量摄入一次,持续三个月以上;
中度不耐受的食物回避3个月,后每3-4天少量摄入一次,持续三个月以上;
轻度不耐受的食物回避1个月,后3-4天少量摄入一次,持续三个月以上。
回避期结束后,重新引入时的少量究竟是多少量呢?
具体如下:

诱导引入需遵循几大原则:
一是从最不易过敏的食物开始尝试。
比如从致敏性最低的非豆科类的蔬菜、非柑橘类水果/非热带的水果开始尝试,再到豆科类蔬菜、柑橘类/热带水果、瓜类、浆果类、大小米/藜麦等谷类,再到豆类、燕麦/大麦/黑麦等谷物、肉类,最后到鱼贝类、花生、小麦、鸡蛋、牛奶等。
二是质地从软烂→正常。
即先从泥状/酱/汤,到去皮/蒸熟/切块,最后到整块/不削皮等。
三是根据症状评估,以3-4天为一个周期小剂量引入。
每次只能试一种,每种食物试的时间必须至少间隔1周以上,根据症状决定继续还是暂停,直到所有的过敏食物试完为止。
对牛奶不耐受的,也可参考2022年3月发布的《中国婴儿轻中度非igE介导的牛奶蛋白过敏营养干预指南》里详细说明。
截取重点如下:

食物不耐受的方法是常规的,我们一直都在做。除了诱导耐受,还需要修复肠漏,具体方式以往也说过很多了。
三、抓住辅食添加窗口期,诱导食物耐受
与其讨论过敏后如何诱导耐受,不如在还没有过敏的时候就开始诱导耐受。
这个机会,就在辅食添加的初期。
如果你的孩子在早期就有湿疹类反应,或者很早就发现了牛奶过敏,或者有家族过敏史……都最好按照诱导耐受的方式去做。
首先,添加的时间。
辅食添加太早,孩子免疫系统太脆弱,一点点食物抗原就可摧毁它;添加太晚,免疫系统发育成熟了,容易把外来物质当敌人,诱导耐受就不易成功。
其次,添加的方法。
需让孩子持续小剂量接触新的食物,辅食添加遵循一种到多种、由少到多、由细到粗、由稀到稠的原则。
注意两点:
一是辅食添加顺序有讲究。
虽然近些年各种指南都强调无需讲究食物种类的添加顺序,但从诱导耐受的角度看,按照谷物——蔬菜和水果——肉、鱼、蛋类的顺序添加更合理。
二是少量间隔性添加。
2020年12月出版的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第7版)指出:
过去,儿科医生建议建议给婴儿提供一种新食物后,让他吃几天再给他换另一种,这样父母可以看到婴儿对各种食物有什么反应,但新的研究表明,一次提供极少量的多种食物也是安全的。
这点跟我们平时说的辅食添加方法有些相悖的,不过常规的方式是适合大多孩子的;对过敏高危人群,根据这个说法,可以尝试对高过敏食物也尽早的从极少量开始给。
只是添加过程中,有明显过敏症状的,就不要轻易给了。
作者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