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过敏原有哪些?
近日,北京一男孩因为反复咳嗽不止前往医院,最终认为是蟑螂过敏所致。

据孩子母亲介绍,孩子前后咳嗽了半年,先后排除了呼吸道感染以及鼻炎,后经过IgE过敏原检测,男孩被诊断为蟑螂过敏。
撇开过敏原检测(sIgE)的准确性如何,蟑螂不仅仅脏兮兮的糟蹋食物传播病菌,还一直是引起过敏的重要元凶。
只不过我们平时不太关注,所以对德国小蠊等蟑螂过敏感觉惊奇。
啥!没听说过德国小蠊的大名?
反正是众多蟑螂类型的一种,俗称油婆子,具有适应性强、分布广的优势,在我国及东南亚很常见,未必和德国有啥关系。
个头一般比美洲大蠊、黑胸大蠊等大蟑螂小,所以叫小蟑螂。

其实生活中许多物质可以引起过敏,有些很常见很普通,有些则的确稀奇。
要控制好过敏性疾病,
需要从源头上寻找并避免过敏原。
过敏原又称为致敏原或变应原,是指能够使人发生过敏的抗原。
为啥取这么多名字,让人晕头转向?
就像过敏反应目前官方名称是变态反应,起源于对希腊文的翻译,可以简单理解为变化了的反应,并非指过敏的人变态
叫超敏反应是不是感觉更炫酷?
这些都是历史遗留问题,命名的开山祖师可能不止一个,而文字博大精深,因为理解或翻译差异,就会出现各种名称,别太较真。

好了,赶紧回来,我们脚踏实地,
了解一下各种形形色色的过敏原!
按照这些捣蛋鬼和人体接触的方式,可以分为四大类:
一、吸入性过敏原
这些致敏物通过空气中吸入,如大家熟悉的植物花粉。
在《花粉过敏、水果过敏、蔬菜过敏的那些误会》中提到过:许多美艳的鲜花属于虫媒花,花粉颗粒较大,数量相对较少,不容易被风吹散吹远,需要靠蜜蜂、蝴蝶来传播授粉,所以并非花粉过敏的主力军。

云澜湾的春天
真正的元凶往往很低调。
如平淡无奇,一看就老实巴交的柏树、杨树、槐树……
花粉过敏原具有区域性和季节性,受气候条件和时间的影响。
主要的气传性花粉包括春季花粉和秋季花粉。
春季花粉:
以柏树、法国梧桐、白蜡树、桦树、杨树、柳树、榛树等常见。

秋季花粉:
以蒿属花粉、葎草、豚草花粉等为主,在夏秋猖獗。
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和内蒙古赤峰市紧密合作,近年来在明确过敏原及防范上做了大量工作。
一项纳入6340名变应性鼻炎( AR )患者的气传性过敏原致敏率的研究显示,蒿属花粉是我国北方最主要的过敏原之一,皮肤点刺实验( SPT )的阳性率达到14.9-58.2%。(西北地区58.2%,东北地区33.6%,中部地区27.1%,南部地区14.9% ,平均致敏值28.6%。)

随着宠物热的兴起,猫毛狗毛、猫上皮狗上皮及其排泄物等,成为越来越多过敏人群的困扰,所以根据每个人具体情况做好防范很重要。
其他如前面所讲的蟑螂、环境中十分常见的霉菌、甲醛等化学物,未必看得到,但又无处不在,有些人还会对空气清新剂所含成分过敏。
在所有吸入性过敏原中,尘螨(粉尘螨、屋尘螨)无疑是老大,成为我国过敏性哮喘(AA)患者的首要嫌犯,和特应性皮炎(AD)等其他过敏性疾病同样关系密切。
而有些对尘螨过敏的患者,同时会对蟑螂过敏,这在医学上称为交叉过敏。

二、接触性过敏原
通过皮肤直接接触,如大家熟悉的化妆品、染发剂、膏药等,还有之前隆重介绍的金属镍。
具体见:《无处不在的镍过敏,长什么样》。
接触性皮炎是迟发型变态反应的代表,是一种由细胞介导的异常免疫反应,所以验血测特异性IgE没有意义,合适的检查是斑贴试验。

生活中大量日用品所含成分都可引起过敏,无论是一颗纽扣还是一瓶清洁剂消毒剂,或者皮革染料,未必要接触什么稀奇古怪的物质。
有美女面部顽固性皮炎,对颜值和心理均造成巨大影响,什么都不敢吃,连基础护肤品都不敢用,照样反反复复难以痊愈。
最后才发现元凶是指甲油,不经意间会接触到面部皮肤,真正的金牌二传手。

如果是系统性接触性皮炎,那就更烧脑。
不锈钢中的镍也好,一些香料也罢,吸收入血后引起远隔部位的皮炎、唇炎,甚至泛发全身。
三、食物过敏原
通过胃肠道吸收,这也是大家最重视的过敏原。
只要怀疑和过敏有关,第一反应就是不能吃什么,其实只是众多过敏原中的其中一类。
所以许多人明明已经牢牢管住嘴,什么海鲜河鲜、牛羊肉都不敢吃了,还是发的一塌糊涂。

当然,食物过敏并非少见,只是每个人不一样,别先入为主或一刀切。
对于小朋友而言,牛奶、鸡蛋、大豆、小麦是著名的四大花旦。
就整个人群来说,还要加上花生、坚果、鱼和水生有壳动物,组成Big Eight。
虾蟹和尘螨有部分交叉过敏,《尘螨-食物过敏综合征,虾蟹躺枪!》
加上前面所讲的尘螨,生物界就是这么奇妙的联系在一起!

一枚腰果、一支含小麦原料的冰激凌,都有引起严重过敏甚至致死的报道。
这就是过敏,只剧烈的发生于少数人,让其他人觉得不可思议,其实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别以为蔬菜水果不过敏,从热带的芒果菠萝,到最普通的桃子苹果,都能让皮肤粘膜苦不堪言。《芒果虽甜,可不要贪嘴哦!》
有些水果还会和上面所说的花粉有神奇联系,因为共同的致敏组分形成交叉过敏。
食物过敏以IgE(免疫球蛋白E)介导的速发型变态反应为主,也有部分是非IgE或致敏淋巴细胞介导。
如有婴儿喂奶粉后就会出现口周红肿,还有风团表现,半小时左右会消退,后换成深度水解奶粉后未发生。
有可能是混合型过敏反应,多种过敏机制导致。

最后提醒一下,别光盯着食物主体,有时候一些食品添加剂喧宾夺主。
如每次火锅或大餐后唇炎爆发,其实是一些调料在作怪,如果再喝点酒绝对火上浇油。
食物不耐受、食物中毒和食物过敏有本质区别,详见《食物过敏的那些误会》
四、输注性过敏原
简单粗暴,直接输入体内,完全忽视皮肤屏障和胃肠道屏障。
例如:昆虫或动物的毒液,注射类药品和疫苗等。

这被扎后酸爽的感觉让人终身难忘!
蜜蜂携带的是酸性毒素,早期可用小苏打等碱性物中和,再普通点就是肥皂水。
大黄蜂则相反,所以要选择醋等酸性物中和。
凡事掌握个度,千万别上强酸强碱,那就不是过敏了,而是一视同仁的腐蚀。
昆虫有各种各样,人也是大不相同!
有些人反应特别重,如果出现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症状,务必及时救治。

药物过敏每年造成全球大量患者死亡或延长住院时间,虽然难以完全避免,但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用药来尽可能减少危害。
药疹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有些和紫外线或病毒感染联合作案,有些和遗传关系密切。
《药疹也有潜伏期》
有哪些常见的误区,我们该如何防治,之前曾多次科普,这里就不再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