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过敏原sIgE与sIgG检测的意义
食物过敏在临床常见。婴幼儿最常见的过敏食物是牛奶和鸡蛋,其次是小麦、花生、大豆、坚果、鱼、海产品等。因临床表现多样,可出现消化道、皮肤、呼吸道或全身的各种症状。而且即使是相同的过敏原,侵犯的部位不同引发的疾病不同。食物过敏的免疫反应可分为IgE介导、非IgE介导和混合介导三种类型。而目前的科技水平还不足以让我们完全了解非IgE介导和混合介导的免疫反应机制,所以临床可依靠的确定的检查方法有限。目前国内开展的血清食物过敏原检测和皮肤点刺试验针对的是IgE介导的过敏反应,不能检测非 IgE型过敏,食物过敏的确诊需要食物回避-激发试验。
食物过敏的最好管理办法就是饮食回避。但我们首先需要知道是哪些食物导致宝宝过敏。就诊时,有些家长要求、可能医生也会建议进行过敏原检测。过敏原检测有两种:食物特异性IgE、食物特异性IgG。我们临床发现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牛奶蛋白过敏,约25~44.9%的患儿sIgE阳性,大部分为非IgE介导。因此,不是所有的食物过敏的宝宝可检测到sIgE阳性。sIgE阴性不能排除食物过敏。对sIgG检测的意义,国内各家学派的观点不一。部分学者认为sIgG介导的反应就是非IgE型过敏反应,或者作为食物不耐受的指标。但国内外的食物过敏的指南都没有将sIgG作为检测指标。期待在不久的将来,随诊免疫学的发展,取得突破性的成就,解决困扰我们的难题。
sIgE检测的临床意义:
1、sIgE大于95%阳性预测值,可以诊断牛奶蛋白过敏,但sIgE阴性不能排除牛奶过敏。且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检测值的高低与临床过敏的严重程度相关。
2、高水平sIgE患儿,产生耐受的时间更长,基线sIgE有助于评估耐受性产生及疗效。
3、部分早期sIgE阴性的多重食物过敏的患儿,在随后的疾病进程中出现sIgE阳性。因此推测,在某些疾病状态下,非IgE介导的免疫反应可转化为IgE型,类似的结果在国外文献中也有报道。
4、口服免疫治疗研究表明,耐受性形成的患儿,sIgE明显降低。因此sIgE水平监测可指导临床的饮食管理。
sIgG检测的临床意义:
国内部分临床医师及学者将sIgG阳性作为不耐受的依据。但文献报道口服免疫治疗研究表明,不管在过敏期、脱敏期、还是耐受期,也无论耐受性形成与否,IgA, IgG, IgG1, IgG4都显著增高。sIgE不变时,不产生耐受,sIgE明显降低时,产生耐受。因此,sIgG阳性可贯穿于整个过敏病程中,不是耐受性形成的有意义的指标。那么,临床怎样解释sIgG阳性的宝宝,在饮食回避后临床症状缓解了?可能的原因是刚好宝宝处于食物蛋白过敏反应期。
Allergy.2015 Aug;70(8):955-62.
IntArch Allergy Immunol.2014;164(1):32-9
Nutrients.2015 Dec 22;8(1)
Nutrients.2015 Mar 11;7(3): 1817 -27.
JPEN J Parenter Enteral Nutr.2014 Nov; 38:72-6
【原创】转载请联系本人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