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找不到过敏源,不如考虑下药用辅料?
药用辅料,顾名思义,就是在药物制剂中除了活性成分外所有物料的总称。
它是药物制剂的基础材料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制剂剂型和生产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不仅具有赋形的作用,还能保持或增加活性成分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等。
长期以来,药用辅料被认为是没有活性的,所以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时,我们往往归咎于活性成分。
然而,随着新剂型的逐渐增多,药用辅料的安全性问题日益显现,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药物不良反应是由辅料引起的。

助溶剂和增溶剂
案例一:
一位72岁男性患者,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24小时后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和肾功能衰竭,血清转氨酶显著升高,凝血时间增长,肾功能减退和血小板减少。
停药7天后症状消失,口服胺碘酮未见肝毒性,遂认为该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注射液中加入了表面活性剂聚山梨醇酯80。
由于许多药物存在难溶问题,聚山梨醇酯80常作为表面活性剂助溶,因此在药物中的应用比较广泛,而且它在不同药物中引起的不良反应也不尽相同,比如有过敏反应、中性粒细胞减少、溶血、肝损伤等。
尤其是聚山梨醇酯80单独应用就可以引起与注射胺碘酮极其相似的低血压反应,并且大量实验证明胺碘酮的不良反应是由聚山梨醇酯80引起。
除此之外,乙醇、丙二醇、β-环糊精等助溶剂和增溶剂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乙醇:作为溶媒应用于多种难溶性药物的注射剂中,比如前列腺素E2注射液、氢化可的松注射液等,肌注或皮下注射会产生很大的刺激性。
注射部位会先产生烧灼感、强烈疼痛,继而局部麻痹,若不慎注射接近神经,还能引起神经性损害。
丙二醇:由于硝酸酯类药物的脂溶性和不稳定性,静脉注射用剂型需要加入一定量的丙二醇。
临床上丙二醇能引起多种不良反应,比如渗透压升高、乳酸酸中毒、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溶血、局部静脉炎、心脏毒性反应、接触性皮炎等。
β-环糊精:中至重度肾功能不全者容易导致环糊精蓄积,具有肾毒性和溶血作用。

防腐剂
案例二:
一位5岁患儿,静脉注射地西泮治疗脑炎诱导的昏迷和癫痫持续状态,之后出现低血压、高钠血症和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10天后死亡,疑为药物添加剂苯甲醇引起。
苯甲醇常用作注射剂的防腐剂和止痛剂,不良反应还包括酸中毒、溶血、低血压、局部刺激喘息综合征和臀肌挛缩症等。
据报道20世纪70~80年代流行青霉素肌肉注射,导致大量的臀肌挛缩症的出现,表现为髋关节外展且下蹲时外旋,膝盖不能合并呈蛙腿样分开,经分析验证引起该不良反应的原因是由溶解青霉素所用的苯甲醇引起。
而苯甲醇,也正是地西泮注射液禁止用于儿童肌肉注射的原因。
除此之外,尼泊金酯、苯扎氯铵等防腐剂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尼泊金酯:是注射剂、滴眼剂的常用防腐剂,主要不良反应为皮炎、过敏反应等。
苯扎氯铵:是气雾剂的常用防腐剂,长期使用可以在气道中蓄积,引起支气管狭小,出现咳嗽、烧灼感和过敏症状,容易与原发病症状相混淆。
由于这种反应具有剂量依赖性和蓄积性,又容易被活性成分的作用掩盖,所以很少将抗哮喘制剂的支气管狭小等不良反应归于苯扎氯胺。
甜味剂
乳糖:乳糖不耐受者应用以乳糖为甜味剂的药品(比如硝酸甘油片)后可以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阿斯巴甜:俗称甜味素,常用于含片、咀嚼片。能引起头痛和神经精神症状,比如恐慌症爆发、情绪改变、视幻觉、躁狂综合征、癫痫发作等。
糖精钠:是应用比较广泛的合成甜味剂。与磺胺类药物会发生交叉过敏,主要不良反应为瘙痒、荨麻疹等,长期大量使用能导致膀胱癌。

抗氧化剂
亚硫酸盐是一种含氧酸盐,主要包含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焦亚硫酸钠等,用作酸性药液的抗氧化剂,比如异丙嗪注射液。
虽然亚硫酸盐广泛用于食品、化妆品和制药业,但亚硝酸盐对机体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
微量亚硫酸盐能延长活性凝血酶原时间,阻碍尿激酶纤溶蛋白活性,个别患者在几分钟内就会出现过敏反应,同时也会影响肝功能,使患者转氨酶升高,甚至肝细胞坏死。
另外,据统计约5%的哮喘患者对亚硫酸盐敏感,接触后产生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

着色剂
着色剂分为天然着色剂和人工着色剂。
人工着色剂常有过敏反应的报道,比如中兴红、靛蓝、喹啉黄、龙胆紫等有接触性皮炎的报道;日落黄消化道不耐受,可以产生腹痛、呕吐、消化不良。
还有赤藓红,它能引起光敏性皮炎、红皮病、脱屑等皮肤疾病,已经禁止在外用制剂中使用,由于它还有致癌性,也限制在一些口服液中使用。
另外还要特别强调的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偶氮类合成色素——柠檬黄。
约2%~20%对阿司匹林敏感的哮喘患者,对柠檬黄有交叉不良反应,急性支气管痉挛、荨麻疹的发生率为2.4%。
而且,有阿司匹林三联反应(哮喘、荨麻疹和鼻炎)或过敏反应的患者,也可能出现对偶氮类色素中的赤藓红、蓝胭脂红、日落黄等发生相似的反应。
以往的一些研究结果告诉我们,药用辅料是惰性物质,不会对患者身体产生危害。
实际上,这种惰性仅仅是相对于药剂中的活性成分而言,并非意味着在人体内不会与其他物质产生反应,对人体不会产生损害。
现有的资料也表明,药用辅料中有一些是可以引起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临床医生应该多加注意,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时也要考虑到辅料引起的可能。

参考文献:
[1]吕秋军,曹萍.药用辅料的不良反应及其安全性管理[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0,12(6):410-414.
[2]王莹,马瑶.常见药用辅料引起的不良反应案例概述[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3):380-382.
[3]金泰善.药用辅料引起的几种不良反应[J].医学信息,2010,23(9):299.
[4]阎雪莲,刘容吉,梅丹.复方氨基酸注射液中亚硫酸盐引起过敏反应及风险防范[J].临床哟药物治疗杂志,2018,16(4):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