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螃蟹和虾温州3至6岁儿童食物过敏原前三名
7月8日是第20个世界过敏性疾病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儿童过敏与免疫科学科带头人张维溪教授,在国内率先针对3岁至6岁儿童开展食物过敏流行病学研究,研究指出,温州3岁至6岁儿童食物过敏原前三名分别是鸡蛋、螃蟹和虾。
过敏也会进化
从食物过敏到吸入性过敏
人们通常用婴儿般的肌肤来夸赞一个人的好皮肤,但对于今年4岁的儿童小敏(化名)来说,是那么遥不可及。从满月开始,小敏就出现湿疹,皮肤干燥粗糙,瘙痒难忍,夜间哭闹不安,难以深睡。6个月大添加辅食之后,湿疹却进一步加重,时不时出现风团样皮疹,连大便也越来越稀,持续睡眠不安,体重增长不理想。小敏妈妈带着9个月大的孩子到温医大附二院、育英儿童医院儿童过敏与免疫专科就诊。
当时,张维溪接诊后,马上安排给小敏做检查,结合临床表现、血清总IgE(tIgE)和血清特异性过敏原(sIgE)检测结果,发现根本原因是牛奶和鸡蛋过敏,吸入性过敏原检测结果为阴性,诊断为食物过敏和特应性皮炎。
了解情况后,小敏妈妈开始注意小敏的饮食,由于小敏妈妈的母乳量不足,配方奶喂养的小敏更换特殊奶粉,回避普通奶制品和蛋类及其相关食品,合理使用抗过敏药物和调节肠胃药物,加强皮肤保湿,酌情使用抗生素软膏和激素类软膏之后,皮疹、瘙痒和腹泻等过敏症状终于得以缓解。
然而,小敏在4岁时又出现反复打喷嚏、流涕和咳嗽,还时不时气喘,最终被确诊为哮喘和变应性鼻炎。通过过敏原复测发现,食入性过敏原牛奶和鸡蛋的阳性结果均转为阴性,吸入性过敏原粉尘螨和户尘螨均呈阳性,是诱发孩子变应性鼻炎和哮喘的元凶。
怎么从食物过敏变为吸入性过敏?难道过敏也会进化?
鸡蛋、螃蟹和虾
位居食物过敏原前三名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过敏性疾病的表现也会发生阶段性的变化,儿童身体的各个系统都会随着成长而陆续出现过敏症状。张维溪表示,过敏进程通常都是从湿疹开始的,从婴儿刚一出生就可能因为过敏引发湿疹,直到2岁之前都是湿疹的高发时间,引发过敏的原因也比较集中,因为宝宝这时候和外界接触不多,基本都是通过母乳或奶粉,所以食物过敏占到了相当大的比重。而2岁以后,儿童开始接触社会,同时随着消化系统和自身免疫系统的发育成熟,食物诱发的皮肤和消化道过敏症状开始慢慢减少,而这个时候过敏原则主要转变为由尘螨、花粉、霉菌等吸入性过敏原诱发的呼吸系统问题,尤其是进入幼儿园以后,最常见的情况有反复呼吸道感染或鼻炎甚至哮喘。约50%食入性过敏原检测呈阳性的婴儿,在4岁后再次检测发现吸入性过敏原呈阳性。
2018年至2020年,张维溪团队在国内率先针对3岁至6岁儿童开展食物过敏流行病学研究,团队对温州城区4151位年龄3岁至6岁儿童进行调查发现,鸡蛋、螃蟹和虾位居食物过敏原前三名。同时,临床上牛奶仍是婴幼儿群体最常见过敏原。
张维溪建议,宝妈在孕期应尽量回避食用兽用抗生素和偏兽用抗生素暴露下的牛奶和鸡蛋等食物,孩子成长过程之中慎用抗生素治疗。
针对吸入性过敏方面,张维溪团队发现特应性皮炎的严重程度越高的食物过敏儿童,未来发生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的概率就越高;母亲有过敏性疾病且食物过敏的小朋友,长大后更容易出现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相对于生活在乡村的儿童,生活在城区的食物过敏小朋友更容易出现吸入性过敏原阳性。
家长要关注过敏原变化
让孩子尽早接受脱敏治疗
近年来,我国食物过敏、过敏性鼻炎、哮喘的患病率逐年升高,也呈现愈发低龄化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儿童都出现了先食物过敏再吸入性过敏的变化。张维溪建议,家长们要动态关注过敏原变化,以便进行相应诊疗。
其中要注意,复查的频率是生命早期一般一年左右复查一次,学龄期之后可以3年至5年复查一次,具体时间由专科医生根据病情评估,要避免频繁复查;不同年龄不同疾病过敏原检测关注点不一样,婴幼儿食入物过敏为主,而年长以吸入物过敏为主;为了避免漏诊和误诊,要关注过敏原检测灵敏度和特异度问题,一些方法可能会出现过高的假阳性或是假阴性结果,对患儿的治疗决策产生负面影响。
张维溪团队基于10年间(2013年至2023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完成哮喘和变应性鼻炎儿童的变应原免疫治疗档案,结合人工智能算法,构建了疗效预测数字化模型,根据简便且常规的血液检测指标即可准确预测脱敏治疗是否有效,预测准确率高,实现了治疗方案精准化和个体化的优化。截至目前,已为3300儿童建立档案,治愈率达80%。
□晚报记者 谢施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