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人!这种情况下,人真的会一夜白头
|策划/编辑:小雅 责编:yellow&Fanny 审核:李云
一头乌黑发亮的秀发,总是让人羡慕,代表着年轻活力朝气。
如果在青春的年纪,却有了一头白花呢?不仅不能给颜值加分,反而瞬间苍老十岁。
想起本红前段时间在网上冲浪时看到一位年仅31岁的父亲一夜白头的新闻,原来武侠小说里写的一夜白头不算夸张,精神压力过大是确实会有这种状况...
其实一夜白头并不常见,但少白头在生活中却是屡见不鲜的。总是有那么一部分人,明明是个热血青年却白发丛生, 明明还是个学生却白发斑驳。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今天本红就来揭晓关于少白头那些秘密...
少白头是什么?
少白头也叫【青少年白发病】,是指在青少年或者青年时期由于黑色素的减退,导致头发过早变白。
大多数白发经常从两鬓边开始出现,有的也可在头顶部和枕后部出现,夹杂在一头黑发中呈现出花白状,可能会慢慢的增多,也会突然增多。
一般情况下身体不会感觉到不适,就是会给心理上带来很多困扰。(自卑烦恼焦虑尴尬呀统统都凑齐了~)
究竟是什么导致少白头?
每个白了少年头的小伙伴们,不会无缘无故就出现了星星点点的白发,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原因引起。总体来说可分为先天性少白头和后天性少白头。
先天性少白头
● 受遗传因素影响
这是导致少白头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简单点说就是父母给的。由机体相关基因的突变(导致毛球黑色素细胞的死亡而使头发变白)决定,你是一头乌黑乌黑的头发还是星点斑驳的白发。
后天性少白头
● 不良习惯
很多小青年们,经常熬夜玩手机、打手游,追剧,还有烟酒过度,不仅对你的身体造成影响,你的头发也在悄悄发生变化。
● 精神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给自己过大的压力,或者总是忧心忡忡、思虑过多、焦虑抑郁。头发也是会发生异变反应的。
因为精神紧张和比较强烈的心理刺激会让身体产生应激反应,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影响头皮营养微循环和破坏毛球黑色素的正常合成运送。
正所谓: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 紫外线照射
没有做好头部的防晒,长期受到紫外线的照射不止是皮肤会老化,头发也会老化(头部长期暴晒紫外线下,黑色素细胞易受到损伤,不仅发质变得毛躁,发色也会褪色)。
● 健康问题(疾病影响)
一部分疾病可以导致白发出现,比如白癜风、晕痣和恶性黑素瘤患者,相关研究证实他们的血清中存在抗黑素细胞抗体,而这种抗体可以直接损伤黑素细胞,最终还会导致黑色素细胞死亡。
当然恶性贫血、甲亢、早衰症、白化病都会导致头发变白。
● 营养摄入不足
毛发是皮肤的附属器,它同身体其它各部位的器官、组织一样,也需要充足的营养。
挑食或偏食,节食都可能会导致营养不均衡,从而导致微量元素的缺乏(维生素B12、叶酸、生物素或锌等等),引起白发。
●药物因素
酪氨酸酶功能异常会对黑色素合成产生影响,因此一些影响酪氨酸酶活性的药物可能会引起白发,如酪氨酸酶抑制剂或抗疟药等。
看到了这,会有人经不住有疑问,对于出现的白发,能直接拔掉吗?会不会出现越拔越多的情况?
可以拔掉。但白发不会越拔越多!
因为拔掉了这个毛囊里面的白头发,算是强制性地终止了它的生长。
但应注意的一点是,拔白发有可能会对毛囊造成损伤导致毛囊炎,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脱发问题,所以也需慎重下手。(越拔越秃就难看了...)
如果白头发只有几根,建议用剪刀在头发根部直接剪掉。
如何预防青少年白头病?
年纪轻轻就出现白头,还是比较影响颜值的。虽然基因遗传导致的少白头在医学上目前没有可行有效的治疗方式。(只能通过染发来改变,比如染黑或者顺势而为染成银白色、奶奶灰~不过还是建议不要频繁染发哦。)
(图片有点晃眼,但是人还是蛮帅的哈)
但其他的因素是可以通过预防来防止头发过早变白的。比如:
◆ 不仅要会工作、会学习,还要会娱乐、会调节,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压力过大。对于防止早生白发,心理上的坦然非常重要。
◆ 对于那些因疾病的影响而导致头发早白的情况,需要完善相关检查,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原发病,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相关治疗药物。
◆平时科学营养饮食,不挑食更不能节食。
◆保证充足的睡眠,少玩一点手机,多睡一些觉。不只对头发好还对皮肤好。
◆给头部也做好防晒,外出带帽打伞。
◆限烟限酒(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推荐的一天酒精摄入量是,男性不超过25g/d,女性不超过15g/d)其实如果能戒掉更好!
◆如是药物诱导的白发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停药或改变剂量。
说到最后,记得分享给你身边白了少年头的小伙伴。
当然,对于长白发的小伙伴们也不要过于在意了,保持平常心态,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看看现在流行的奶奶灰系发色,不也挺时尚的嘛~
〔参考文献〕
[1]方彦华,徐依依.少年白发的病因及其治疗、预防[J].《医学与社会》.2005(7).
[2]郭凤梅,吕美云.白头发的相关因素与防治对策[J].护理研究,2002,16(10):619.
[3]《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免责声明〕
本文数据更新于2021年11月16日
由「皮肤科杨希川教授」原创,旨在为读者科普
科普内容不能代替医生诊治意见,仅供参考
如有皮肤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