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个中药学必备知识点!你会背了吗?何为中药的功效?













小王坐下后,放下笔记本,开始认真地说:今天在读书时,我看到一个词——‘功效’,它在古代医书中有很多次出现。我看到《新修本草》里提到‘白菀即女菀……功效相似’,而《千金要方》里也提到‘尽一剂即得力,百日以上可见功效’,我有些困惑,‘功效’这个词在中医中到底是指什么?它与现代医学中的‘药效’有什么不同呢?
谢老师听后,微微一笑,似乎已经预料到小王会有这个问题。他轻轻放下书本,端起桌上的茶杯,浅浅地抿了一口茶,放下后缓缓开口。
‘功效’这个词,确实在中医文献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谢老师开始说道下面的知识点了。
何为中药的功效?
中药的功效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概念,但它的含义可能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其实,功效这个词早在《汉书》中就有使用,但它最早并不是用来指代药物的作用。到了唐代,才开始有医药文献中偶尔提到药物的治疗效果。例如,唐代的《新修本草》就提到白菀即女菀,……无紫菀时亦甲之,功效相似也。而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也写道:尽一剂即得力,百日以上可见功效。这些早期的文献给我们展示了功效这个词在医学中逐渐被用来描述药物的治疗作用。
那什么是中药功效呢?其实,这个中药功效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对中药在治疗、预防、养生等方面的作用进行总结。换句话说,中药功效是通过中医理论来解释和概括药物的治疗作用。它不同于现代药理学中的一些具体作用,比如降血压的利血平或抗心律不齐的普萘洛尔,中药功效的表述更多是从整体和调和的角度来看待疾病和健康。
其实,中药的功效这个概念直到明末清初才开始被正式提出。这标志着中医药理论逐渐成熟,开始系统总结中药对人体的作用。清朝黄宫绣的《本草求真》是现存最为完善的药物功效分类之一。在这本书的开头,作者明确指出,药物的分类主要是按照它们的气味来归类的。例如,补火的药物就归为补火类,滋补的药物则归为滋补类。全书将520种药物分成七大类:补、涩、散、泻、血、杂和食物类。每一大类下还细分成小类,像是补类就分为温中、平补、补火、滋水、温肾等。这些分类不仅细致入微,而且合理安排,极大地方便了临床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