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释药——中药的“六陈”与“鲜用”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中药六陈说
中药六陈说的提出
最早提出用药须分新、陈的本草专著是《神农本草经》,其《序例》中提到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但没有涉及具体药物。其后,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记载药物宜陈用的有六味:凡狼毒、枳实、橘皮、半夏、麻黄、吴茱萸皆须陈久者良,其余须精新也。唐代《新修本草》明确提出六陈的说法,其狼毒条下记载:与麻黄、橘皮、半夏、吴茱萸、枳实为六陈也。
随着药物种类的增多,中药理论的发展,药物采收加工、炮制、贮藏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中医学对药物陈用的认识也逐渐加深。明代《本草纲目》除沿习六陈药物外,还提出:然大黄、木贼、荆芥、芫花、槐花之类,亦宜陈久,不独六陈也。清代《本草从新》一书,更是秉承药物陈用的有关理论,在其《药性总义》篇中共罗列了近40味(类)陈用的药物,时至当今,1977年出版的《中药大辞典》药名索引中收载陈药13味,据不完全统计,在药材、药理、附方、药论、集解等项中出现的需陈用的中药,约有80多味。陈用以去药物燥烈之性,《本草从新》认为药物陈用或取其烈性减,即这类药物通过陈用减少其燥烈之性。
以陈皮为代表药物
陈皮,药性燥烈,历代医家多有论述,如《本草从新》化州陈皮,消痰至灵,然消伐太峻,不宜轻用,《药性考》柚皮辛苦,性烈燥湿。化痰止咳,利膈宽胸,能散气,陈用后可减其燥性。《雷公炮制药性解》云:收藏又复陈久,则多历梅夏而烈气全消,温中而无燥热之患,行气而无峻削之虞。《怡堂散记》云:新者气烈。张山雷亦云:新会皮,橘皮也,以陈年辛辣之气稍和为佳,故曰陈皮。《本草纲目》云:他药贵新,惟此贵陈。
中药的鲜用
新鲜中药,主要是指新鲜植物类中草药的自然汁及其鲜活的动物或昆虫类药品。新鲜药材是传统中医药实践的起点,"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说明人们最早应用草药治病,都是采用鲜草药,随采随用,也正是遍尝了各种鲜草,发现了许多能治疗疾病的草药中药。《神农本草经》载:生者尤良。此生字实乃指鲜而言。
运用鲜药治病,是中医特色之一。我国对鲜药的临床应用有着丰富的经验。2000年《中国药典》中捣烂外敷的鲜品有20种之多,捣汁用或鲜品煎服的有11种。据调查,在2000多种常用中草药中,有近1/3在传统用法中是以"鲜"为主的。如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鲜荷叶边、鲜银花、西瓜翠衣、鲜扁豆、丝瓜皮、鲜竹叶心、生地汁、生姜、马齿苋等。
现据近年来国内报刊上公开发表的相关研究资料,对鲜药的临床应用特点及现代研究状况作一综述:鲜药在中医临床上应用广泛,最常见的适应证有:①外感风寒、温病及伤暑;② 咳血、衄血、吐血诸血证;③ 急性菌痢腹泻;④ 肺炎、肺痈、肺结核、慢性气管炎、百日咳、白喉;⑤ 腮腺炎、乳腺炎、扁桃体炎;⑥伤科、外科病症;⑦恶性肿瘤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⑧ 急危重症的急救与解毒等。可见鲜药在临床杂病、急危重症的救治等方面上,有其独特之处。鲜药在临床上传统使用方法与普通中药饮片不完全相同,常用方法包括以下几种:① 直接入汤剂法;② 自然汁内服法;③ 蒸露法;④ 煎膏法;⑤捣烂外敷法;⑥ 自然汁外用法等。以上鲜药的传统使用方法,临床应根据不同病症及缓急轻重,结合实际情况辨证选用一种或几种方法配合使用。
鲜药和干草药材都属于中药材之一。干药材进行炮制,成为中药饮片,可以合法的进入流通领域。药物经过炮制,干品药与鲜品药,其成分变化和功效上有质的不同。鲜品保持了药品的全部活性成分,故一般而言其药效应强于干品。但鲜药需要保鲜,传统中药的保鲜方法有:① 自然贮藏法;② 砂藏法;③砂植法;④ 冰箱贮藏法;⑤塑料薄膜保鲜法;⑥移栽法等。正因为如此,中药鲜用的推广受到了条件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