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9万患者福音!老年痴呆治疗有了新突破
周新富,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生物化学博士,现为南澳大学讲习教授,主要从事阿尔茨海默症、神经营养因子、抑郁症相关研究。
(健康时报记者 徐 瑶)2.2亿老年人,919万患者,0种特效药,这是中国阿尔茨海默症的现状。过去十年,跨国药企都进行老年痴呆药物研发,却都试验失败。
这不仅是一个老年人的疾病,更是一个家庭长达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医疗负担。
近日,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内科教授王延江和澳大利亚南澳大学神经学教授周新富等发表研究,称已发现老年痴呆治疗新靶点,或将成为这一领域新突破。
发现大脑垃圾清扫工
如同糖尿病患者需要补充胰岛素,我们也可以给老年痴呆患者补充一种物质,来阻断病情进展。在最近召开的重庆国际神经病学论坛上,周新富教授介绍。
阿尔茨海默症(AD)也就是人们俗称的老年痴呆症,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早期表现就像小偷悄悄偷走人的记忆和思考能力,直至最后逐渐丧失判断、言语、吞咽、行走等基本生活能力。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这一疾病发病人群也越来越多。
国际主流观点认为,其致病机理是患者脑内,一种有毒的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形成老年斑,从而影响神经细胞相互接触传递信号。而一种叫P75ECD的物质,能清除大脑内的垃圾,保护神经细胞。更关键的是,王延江与周新富团队成功发现这位清扫工是如何工作的,这对于接下来如何去开发药品至关重要。
今年11月,这一研究成果在《Molecular Psychiatry》上作为封面文章发表,他们将对这一成果进一步做药物转化研究。
至今没有特效药
不过,到目前为止,老年痴呆症仍无特效药,周新富教授说。
目前国际治疗指南中推荐药物主要两大类,一类是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安理申、艾斯能;另一类是天门冬氨酸受体阻滞剂易倍申(商品名:美金刚),但这些药都无法从根本上阻止病程进展。
最近几年,礼来、辉瑞、罗氏等跨国药企纷纷开展老年痴呆药物研发,然而均在临床试验期就遭遇失败。根据美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从1988年到2011年,药物研发商已取消或终止101个阿尔茨海默病药物临床开发,药物研发成功失败比为1:34。
周教授认为,失败的关键原因在于没有找到发病机制,只对抗已产生的淀粉样蛋白,不能阻止其不断产生的问题,仅仅靠堵是不够的。而新发现的物质P75ECD不仅能从上游阻断淀粉样蛋白的生产,还能促进其被清除,是一种更主动的多靶点作用机制。
除此之外,还有研究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例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钟春玖团队发现硫胺素辅酶,用于阿尔茨海默病临床诊断标志物等。周教授预计,老年痴呆药物研发将在近几年出现转折点。
护理亟待政策保障
老年痴呆症已成为一个全世界的公共健康问题,《柳叶刀》杂志曾刊文称,早在2010年中国就有919万老年痴呆患者,居世界首位。据推算,这一数字目前已超1000万。周教授表示,在没有有效药物的情况下,如何做到预防和患病后的照护更为重要。
在中国,绝大多数老年痴呆患者住在家中,不仅缺乏专业照护,还给整个家庭带来物质和精神双重负担。周教授认为,中国的医疗保障应更多向老年痴呆照护方面倾斜。老年痴呆症与遗传、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系。大约2%~5%由遗传变异引起,还有部分患者携带一种叫APOE-4的基因,对于有家族患病史的人来说,周新富建议可做相关基因检测,提前知道自己是否有患病风险。
而对于大部分老年人来说,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减低发病率或延缓发病时间。例如,多参与社会交往活动,增强智力活动和体力运动以促进脑血液循环,饮食方面减少高胆固醇食物摄入,多吃海鱼、咖哩、茶、及蔬菜水果。
凡标注来源为健康时报或健康时报网的稿件均属健康时报社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为健康时报网并附上原文链接。如需内容合作,请联系010-65369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