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中药里的小蓝片——“淫羊藿”
味辛,寒。主治阴痿,绝伤,茎中痛,利小便,益气力,强志。——《神农本草经》
淫羊藿之名,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本草对于淫羊藿之名也多有记载,《雷公炮炙论》赋予其仙灵脾之美称,寓意其功效灵验;《日华子本草》则称之为弃杖草或放杖草,突出其在治疗风湿关节疾病的功效。此外,根据淫羊藿之名,民间亦谓之羊合叶。

淫羊藿源自于该药物的发现与羊有关。晋代陶弘景曰:西川北部有淫羊,一日百遍合,食此藿也。淫,古作婬,意指放纵于男女之事。淫羊藿能强肾壮阳,食用者淫欲不休,故将一日百合之羊称为淫羊。同时淫羊藿的叶,形似豆叶,《广雅·释草》中云:豆角谓之荚,豆叶谓之藿,故以淫羊藿为名。而羊与阳为谐音,在古代字义又可相互假借,淫羊藿之名也是其功效特性的体现。
可见淫羊藿以羊为名,可归纳为三层含义。其一,如弘景所言,羊食之而一日百合,其发现与羊相关。其二,羊可育新生,淫羊藿可助生殖,其功效与羊相通,昭示生殖图腾。其三,羊肉性温暖中,淫羊藿性热壮阳,其特性与羊相近。可见,一个羊便将淫羊藿的发现,功效,特性概括全面,以羊为名可谓当之无愧。

淫羊藿性味苦温,归肝、肾经,其功效特点可以归纳为温壮燥烈:温肾壮阳,燥湿除痹,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肾虚阳痿
古人非常推崇淫羊藿壮阳的作用,誉其为专壮肾阳,是治疗肾虚阳痿、性功能障碍的要药与专药,可广泛应用于治疗男性的阳痿不举、举而不坚、早泄遗精的病证以及女性的宫冷不孕。
2. 肾阳亏虚证
淫羊藿作为一个补肾阳药,除了应用于治疗阳痿以外,亦可用于治疗肾阳不足引起的其他病证,如肾虚腰痛足软、发育不良或迟缓,耳鸣等。
3. 风寒湿痹证
淫羊藿性温燥,功善祛风除湿,可用于风寒湿痹引起的筋骨痿软,尤其适用于风寒湿顽痹伴随有肾阳亏虚的人群。就如《种仙灵毗》一诗,体现的不仅是作者对仙灵毗治愈顽疾的渴盼,更是借此抒发其渴望重新得到重用,实现政治抱负的夙愿。
同样,对于中药文化而言,无论是含蓄的仙灵脾,或是通俗的淫羊藿,它们也并非简单的称谓,其中也蕴含着诸多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