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蒺藜
《神农本草经》
味苦。
温。
主恶血,破癥结积聚,喉痹,乳难。久服,长肌肉,明目轻身。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味苦、辛。
温、微寒。
无毒。
主治恶血,破癥结积聚,喉痹,乳难。身体风痒,头痛,咳逆,伤肺,肺痿,止烦,下气。小儿头疮,痈肿,阴溃,可作摩粉。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味苦辛。
性温。
无毒。
入肺、肝、肾三经。主恶血块,癥结喉痹,产难乳闭,小儿头疮,皮肤风痒,头痛,咳逆肺痿,除烦下气,明眼目,去燥热,疗肿毒,止遗泄。其叶可作浴汤治风,杵去刺,酒蒸炒用,沙苑蒺藜,主补肾添精,强阴种子。
蒺藜利血,宜入肝经,下气宜入肺经,恶血等证,皆二经病也,故俱主之。其所以入肾者,因肺为之母,肝为之子,未有子母俱利,而肾不受其益者,故能止遗泄。产沙苑者,诚续嗣神丹,而《本草》不言,惜哉。
《本草经解》叶天士气温。
味苦。
无毒。
主恶血,破癥结积聚,喉痹,乳难。久服长肌肉,明目轻身。(炒去刺)
白蒺藜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升味降,秉火气而生阳也。
主恶血者,心主血,肝藏血,温能行,苦能泄也,症者有形可征也,有形之积聚,皆成于血。白蒺藜能破之者,以入心肝而有苦温气味也。
痹者闭也,喉痹,火结于喉而闭塞不通也。温能散火,苦可去结,故主喉痹。乳难,乳汁不通也,乳房属肝。气温达肝,其乳自通。
白蒺藜一名旱草,秉火气而生,形如火而有刺,久服心火独明,火能生土,则饮食倍而肌肉长,肝木条畅,肝开窍于目,故目明。木火通明,元阳舒畅,所以身轻也。
白蒺藜同归身,治月经不通。同杞子、菟丝子,治肝虚。同五味、淫羊藿、杞子、海螵蛸,治肝虚阳痿。专为末服,治一切郁症,明二三十年之目疾。
《玉楸药解》黄元御味苦。
微温。
入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经。
泻湿驱风,敛精缩溺。
蒺藜子疏木驱风,治肝气输泄,精滑溺数,血淋白带。白者良,与沙苑同性。
《饮片新参》王一仁形色:色淡黄,小粒,有棱角。
性味:苦凉微香。
功能:泄风,疏肝肺,治头晕,宽胸。
用法:用炒。
禁忌:泄泻者,服之转痢。
《中药学》凌一揆主编苦、辛。
平。
归肝经。
平肝疏肝,祛风明目。
应用:1. 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等证。刺蒺藜有平肝潜阳的功效。2. 用于肝气郁结之胸胁不舒、乳闭不通等证。本品有疏肝解郁的功效。3. 用于风疹瘙痒。本品可祛风止痒。4. 用于风热所致的目赤多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