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淫羊藿林下野生栽培技术的关键步骤
学习淫羊藿林下野生栽培技术的关键步骤
淫羊藿为小檗科植物淫羊藿、箭叶淫羊藿、柔毛淫羊藿或朝鲜淫羊藿的统称,其干燥叶具有强筋骨、补肾阳、祛风湿等功效。淫羊藿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定植一次可多年采收。辽宁宽甸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四季分明,特别适合淫羊藿生长,截至目前林区栽培面积达到 400 公顷,长势良好。近年来,在各级部门、科研院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宽甸县开展淫羊藿品种选育、种苗繁育技术和林下仿野生栽培技术研究,通过 10 余年的努力集成了淫羊藿林下仿野生栽培技术,有效解决了品种退化、优质种苗供应不足、产量和质量不稳定、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同时不占农田、不抢耕地,利用天然的植被优势为淫羊藿的生长提供遮荫条件,节省了大田必需的遮荫设施投入,是一种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种植技术。

淫羊藿林下种植基地
一、品种选择
选择箭叶淫羊藿、柔毛淫羊藿或朝鲜淫羊藿等优良品种进行栽培。
二、种子收集与处理
宽甸地区淫羊藿种子在 5 - 6 月陆续成熟。当淫羊藿蒴果由绿变黄,背部果缝开裂,大部分种子成熟时即应采收。采收过迟,种子散失;采收过早,种子尚未成熟,种子发芽率低甚至不发芽。采收时,连果序一起剪下,放于室内阴干后脱粒并清除果荚。试验发现,未去除果荚的种子易出现腐烂并长出霉菌,不利于种子萌发。晾干后的种子需进行沙藏,沙藏前用多菌灵进行杀菌处理后,按体积比 1 ∶ 1 比例拌入含水率 15% 的湿沙中,在 4℃低温下处理 10 天,然后混入等体积湿沙中,置于阴凉通风处储藏 3 ~ 4 个月,秋季播种。储藏期间注意经常翻动,防止发霉、缺水等不利影响。
三、播种育苗
1. 选地做床。选择半阴半阳,土壤为微酸性的腐殖土或沙壤土,灌水排水条件良好,坡角度 15 度以下的地块育苗,整理成宽 120 厘米、高 25 ~ 35 厘米的苗床。也可在大棚、温室设施条件下,用专用培养基质和一定量细沙做成苗床进行精细化育苗。
2. 播种时间。沙藏的种子应在当年 10 月以后一个月内完成播种,播前种子需要用 300 毫克 / 升赤霉素溶液浸泡处理 6 小时,以提高发芽率。
3. 播种育苗。采用条播的方法,在苗床上开横沟,行距 10 ~ 15 厘米,沟深 3 ~ 4 厘米。在沟内播种,覆土厚度 0.5 ~ 1 厘米,每平方米苗床播种量为 10 克。播后用细筛筛 0.5 厘米厚的沙土覆盖,上面加盖 2 ~ 3厘米厚的树叶防雨保墒。
4. 播种后管理。一是及时搭建遮阳保温大棚,做好大棚之间的排水沟;二是视温度情况及时打开喷灌系统淋水;三是及时清除杂草;四是结合淋水喷施叶面肥,给淫羊藿苗施肥以叶面追肥为主,推荐使用充分腐熟的黄豆水、0.3% 磷酸二氢钾或生物液体菌肥,不允许使用化学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每个生长季追叶面肥 2 ~ 3 次,间隔 7 天,最后一次用 0.3% 的磷酸二氢钾喷雾,以利培育壮苗,严防床面形成草荒现象。当淫羊藿幼苗出齐后,要及时撤去覆盖物。通常分两次撤完,第一次撤去 50%,第二次全部撤去,同时用 600 倍的百菌清或多菌灵进行床面消毒 2 次,间隔时间为 7 天,防止病害发生。
四、移栽
1. 选地、整地。栽培淫羊藿应按照其野生生态环境进行选地。一定要选择阴坡或半阴半阳坡的自然条件,栽培用地应选择土质疏松、有机质含量在 3%以上,林下腐殖质土层厚度达 20 厘米以上的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地。坡地坡角度应在 30 度以下,坡向以背阴坡为好,树冠郁闭度以 0.5 ~ 0.7 为宜。将林下地栽植带或栽植穴的杂草、石块、树根等杂物清除,再进行耕翻,顺坡打成宽 120 ~ 140 厘米、高12 ~ 15 厘米的条床,开横条沟进行栽苗,开沟深度为 6 ~ 10 厘米。
2. 起苗移栽。宽甸地区淫羊藿移栽时间为 10 月上、中旬,从苗床将一年生小苗挖出,并按大、中、小分成 3 等,分别栽植。栽植时,按行距 15 ~ 20 厘米横床开沟,沟深 9 ~ 10 厘米,在沟内按 8 ~ 10 厘米株距摆苗,务使须根舒展,根部覆土 6 ~ 8 厘米厚,稍压即可。
五、田间管理。
1. 中耕除草。移栽至采收前视草害情况,人工除草 1 ~ 2 次。除草工作应掌握宜早宜小原则,晴天可配合中耕连根拔除杂草。
2. 注意排灌。若持续干旱,视淫羊藿叶片萎蔫情况,在上午 10 时前或下午 5 时后浇水 1 次。地势低洼的地区,遇到积水时要及时排水。
3. 松土追肥。淫羊藿生长过程中,每年追肥两次。其追肥时间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3 - 4 月新芽出土后是淫羊藿生长的关键时期,应结合除草松土,及时追施提苗肥。第二时期:9 - 10 月收割后应结合清园松土补施促芽肥。施肥方法为结合松土将肥料施入根部周边。提苗肥以复合肥或沼液为主,复合肥每亩施 15 千克或沼液每亩施 1500 千克。采收后施促芽肥:每亩施腐熟厩肥 1500 ~ 2000 千克或每亩施有机复合肥 20 ~ 25 千克。
4. 病虫害防治。淫羊藿的主要病害有叶褐斑枯病、炭疽病、皱缩病毒病、白粉病、锈病等;常见虫害短额负蝗、尺蠖、舟形毛虫、金针虫、蝼蛄、蛴螬等。防治时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加强植物检疫(执行国家植物检疫法规的检疫检验规定),选用无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种苗。采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防治方法将病虫害控制在允许范围内。严格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品种以及复配剂。
六、采收与产地初加工
种植 2 年后的淫羊藿便可采收,8 月是淫羊藿生长发育好、营养物质积累最高的季节,而且药效强,可在此时采收。将采下的茎叶捆成小把,注意选出杂质、粗梗及有可能混入的异物,以保证药材质量。连续采收几年后,常会影响淫羊藿的后期发育,影响其越冬芽及来年的新叶产量和质量。为此,连续采割3 ~ 4 年后,应轮息 2 ~ 3 年以恢复种群活力。药材采收后及时进行产地初加工,可晒干或烘干,烘干时温度控制在 60℃左右,药材含水量控制在 10% 以下,及时用防潮袋包装贮藏。
七、资料记录与档案管理
按照国家药监局、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国家中医药局发布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针对影响淫羊藿质量的关键环节,结合管理实际,做好生产记录与档案管理。
1. 生产单元记录。按生产单元进行记录,覆盖生产过程的主要环节,附必要照片,保证可追溯。
2. 种植主要记录。种子种苗来源及鉴定,种子处理,播种或移栽、定植时间及面积;肥料种类、施用时间、施用量、施用方法;重大病虫草害等的发生时间、危害程度,施用农药名称、来源、施用量、施用时间、方法和施用人等;灌溉时间、方法及灌水量;重大气候灾害发生时间、危害情况;主要物候期。
3. 采收加工主要记录。采收时间及方法;临时存放措施及时间;拣选及去除非药用部位方式;清洗时间;干燥方法和温度;特殊加工手段等关键因素。
4.包装及储运记录。包装时间;入库时间;库温度、湿度;除虫除霉时间及方法;出库时间及去向;运输条件等。
所有基础资料、生产管理类记录及销售资料均应存档,保存期为相应批次淫羊藿产品出库后 3 年以上。
孙圣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