淫羊藿质量影响因素及质控对策分析
淫羊藿质量影响因素及质控对策分析
邓爱平1,2,方文韬1,3,周青罡4,
杨洪军5,王凌1,南铁贵1,康利平1,
郭兰萍1,黄璐琦1,詹志来1通信作者
(1..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药资源中心 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北京 100700; 2.广东药科大学 中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3.安徽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 4.江西汇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西 南昌 330052 ;5.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700)
淫羊藿为小檗科植物淫羊藿Epimedium brevicomuMaxim.、箭叶淫羊藿E. sagittatum、柔毛淫羊藿E. pubescens或朝鲜淫羊藿E. koreanum的干燥叶。具有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的功效,主要用于肾阳虚衰,阳痿遗精,筋骨痿软,风湿痹痛,麻木拘挛。淫羊藿主要含有黄酮、多糖、木质素、苯酚苷、生物碱等。其中淫羊藿苷类成分具有相同的黄酮母核,结构相似,仅有糖基连接位置、糖基种类、糖基数目的差异,而其中的淫羊藿苷是历版药典淫羊藿质量控制的指标性成分。中国药典对淫羊藿的限量标准为淫羊藿苷的含量不得低于0.5%,总黄酮不得低于5%。以药典为标准评价淫羊藿质量时,市场上出现多数淫羊藿样品质量不合格的情况,这可能与淫羊藿中黄酮类成分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有关。基于此,有必要对其影响因素做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淫羊藿药材质量控制的对策,以期为淫羊藿质量评价方法提供依据。
1
淫羊藿基原考证
梁海锐等通过淫羊藿商品调查和本草考证,对本草中记载的淫羊藿品种做了系统分析,认为淫羊蕾E. brevicomu.是古代最早使用的药用品种之一,历代使用的淫羊藿还有本属的其他植物(约7种,包括柔毛淫羊藿E. pubescens.、箭叶淫羊藿E. sagittatum.、巫山淫羊藿E. wushanense.、粗毛淫羊藿E. acuminatum.、湖南淫羊藿E.hunanense.、宝兴淫羊藿M. davidii.、川西淫羊藿E. elongatum.)等;此外在宋代就存在非淫羊藿属植物做淫羊藿用的混乱品种,直到今天个别地区确有毛茛科、虎耳草科、姜科植物做淫羊藿药用。
淫羊藿在各地均有习用品,各地大夫就地取材,因此其来源较为复杂,时至今日,交通较之古代已是大大进步,依然存在基原混乱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本属植物大多以叶入药,局部地区用根茎入药。由于缺乏花果等器官,给鉴定造成困难,客观上造成了淫羊藿药材质量的不稳定。
2
淫羊藿历代产地变迁及品质评价
有关淫羊藿产地的记载始于《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曰:一名刚前。生上郡阳山山谷。(上郡在今陕西省榆林市、延安市行政区域及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等地区等地)。南北朝《本草经集注》陶隐居云:西川北部有淫羊,一日百遍合,盖食藿所致,故名淫羊藿。(西川则主要指四川一带,川地分东西,西川指四川成都平原,东川则指汉中上庸等地)。唐代《新修本草》:此草,叶形似小豆而圆薄,茎细亦坚,所在皆有,俗名仙灵脾者是也。可见唐代认为淫羊藿分布较广,所在皆有。宋《本草图经》曰:淫羊藿,俗名仙灵脾。生上郡阳山山谷,今江东、陕西、泰山、汉中、湖湘间皆有之。(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左。长江在自金陵以上至九江一段为南北走向,古有中原进入南方吴地的主要渡口,江之东地区称为江东。湖湘为今湖南省等区域)后代本草著作皆是在此基础上有所增补。另外,宋代《嘉佑本草》提出:生处不闻水声者良,认为淫羊藿以生于干旱环境中者为佳。明代《品汇精要》:【地】(图经曰)生上郡阳山山谷及江东、陕西、泰山、汉中、湖湘间皆有之【时】(生)春生苗(采)五月取叶以不闻水声处者良。明代《救荒本草》:今密县山野中亦有。清代《植物名实图考》:滇大理府亦产,不止汉中诸郡,郄车而载。
综上所述,古籍中记载的淫羊藿产地很广泛,从西北到西南到东部地区均有记载,古人多认为以生处不闻水声者良,以产于干旱环境中者为佳。从当前市场调查得知,售卖淫羊藿的商家一般认为甘肃地区所产心叶淫羊藿(即药典规定的淫羊藿)质量较好,含量容易合格,而东北地区的朝鲜淫羊藿及江南华东等地分布为主的箭叶淫羊藿含量均偏低,质量较差。柔毛淫羊藿部分区域所产尚可。这与古代最早所记载的西北地区如杏叶及不闻水声等记载较为吻合,可见古代对于淫羊藿品质已有较深的认识。
3
淫羊藿历版药典标准整理
历版《中国药典》对淫羊藿品种的规定也有所变化,1963版《中国药典》规定淫羊藿的品种为淫羊藿、心叶淫羊藿、箭叶淫羊藿3个品种,此时将淫羊藿和心叶淫羊藿各作为1个单独的种;1977年版药典则新增了朝鲜淫羊藿E.koreanum,并将淫羊藿和心叶淫羊藿归为1个种,拉丁名为E. brevicornu;1985年新增柔毛淫羊藿,1990年新增巫山淫羊藿,因巫山淫羊藿主要黄酮类成分为朝藿定C,2010年版《中国药典》将巫山淫羊藿另列,见表1。
《中国药典》对于淫羊藿药材的质量控制逐步加强,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了质量控制,能够较为完整的反应出淫羊藿药材的整体质量。但是2010年版前取样为叶片,此后改为包含有叶柄的全叶,而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并未改变,叶柄和叶片中淫羊藿苷的含量是否有差别尚待深入的研究,因此这也是造成淫羊藿中淫羊藿苷含量易不合格的原因之一,见表2
4
淫羊藿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4.1品种对淫羊藿质量的影响淫羊藿属植物在分类学上是个非常复杂的类群,因为其种内变异大,种间界限不清。就目前来看,淫羊藿原植物鉴别就存在诸多问题,不管是传统的性状鉴别还是现代的分子生物学鉴别都难以准确地将淫羊藿属植物区分开。淫羊藿药材的鉴别更加困难,因为采收于夏秋的药材地上部分花果已脱落,仅存叶片和叶柄,药材中残存一些花序轴和果梗,可作为补充特征,若药材仅有叶片,可利用鉴别的特征就更少,这是导致中药淫羊藿在历史上及现今药材市场上品种混乱的主要原因,也给淫羊藿的质量控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鉴于淫羊藿长期存在品种混乱的问题,大量的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裴利宽等以淫羊藿苷为对照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市售56批药典规定的淫羊藿中淫羊藿苷和总黄酮的含量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淫羊藿中淫羊藿苷和总黄酮的含量差别较大,以药典标准衡量淫羊藿质量时,淫羊藿和柔毛淫羊藿达标率较高。
马清娟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从不同省市购买的不同产区的104批(包含27个批次未知品种样品和一个批次的巫山淫羊藿,76个批次药典品)淫羊藿样品中淫羊藿苷的含量,结果表明所有测定批次的样品不达标率高达100%,其中有15个批次的样品未检出淫羊藿苷,其他检出淫羊藿苷批次中淫羊藿苷的含量在0.01%~0.17%之间,远达不到药典要求。徐文芬等采用一测多评法测定了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100份淫羊藿样品,结果仅有34份样品中淫羊藿苷的含量符合药典要求;药典规定的品种柔毛淫羊藿2份样品均合格,箭叶淫羊藿的不合格率为80%,所测得的淫羊藿和朝鲜淫羊藿样品各一份,含量均合格。其他品种的淫羊藿不合格率高达32%。李晓龙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了21种不同品种不同产地的淫羊藿中淫羊藿苷的含量,结果表明大部分淫羊藿药材中淫羊藿苷的含量达不到药典标准0.5%,而朝藿定C的含量往往较高。药典收载朝鲜淫羊藿和箭叶淫羊藿中淫羊藿苷的含量均合格,而柔毛淫羊藿中淫羊藿苷的含量仅为0.14%;非药典品的淫羊藿中除四川淫羊藿以外,其他品种的淫羊藿中淫羊藿苷的含量均不合格。张艺等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4个批次川产淫羊藿中总黄酮的含量,结果表明柔毛淫羊藿中总黄酮含量不合格率为33.3%,箭叶淫羊藿样品仅1份,含量不合格,同时他经过调查发现四川省内共有13种淫羊藿属植物,其中作商品使用共8种,即淫羊藿、箭叶淫羊藿、巫山淫羊藿、柔毛淫羊藿、粗毛淫羊藿、宝兴淫羊藿、川鄂淫羊藿、四川淫羊藿等。以粗毛淫羊藿、巫山淫羊藿和柔毛淫羊藿.资源量最多。分别采用UV法和RP-HPLC测定了川产淫羊藿属植物中的总黄酮与淫羊藿苷的含量,结果表明总黄酮量在2. 15%~6. 72%,以柔毛淫羊霍为最高,淫羊藿苷的量在0. 48%~2. 42%,以巫山淫羊蕾为最高。孙娥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36批不同产地、不同品种淫羊藿中淫羊藿苷的含量,结果表明共有17个批次的淫羊藿样品质量不合格,不合格率高达47.2%,各个品种不同产地的淫羊藿中淫羊藿苷的含量差异较大,同一产地不同品种的淫羊藿中淫羊藿苷的含量差异也较大。
此外对其他淫羊藿含量测定相关文献中关于不同品种淫羊藿苷和总黄酮的含量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各个不同品种淫羊藿均存在含量不符合药典要求的现象,见表3。
综上述,淫羊藿品种混乱问题长期存在,主要是由于淫羊藿属植物及药材鉴别困难,历史上使用过的品种较多,且中国药典对淫羊藿药材品种的限定又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同时也未找到一个合适的淫羊藿质量评价标准。大量研究表明,各个不同品种的淫羊藿中淫羊藿苷的含量确有差异,与种内差异相比,种间差异不明显,其中淫羊藿和柔毛淫羊藿中淫羊藿苷含量相对稳定且含量较高,但仍存在大量的不合格品;而其他品种淫羊藿中淫羊藿苷的含量较低,很多样品难以达到药典标准;淫羊藿地上部分的合格率明显低于叶片,说明药材中非要用部位杂质含量会影响淫羊藿药材中淫羊藿苷的含量。而同一品种不同个体间淫羊藿苷含量差异明显,可能是由于淫羊藿苷在淫羊藿植株体内不稳定,轻微的外界刺激便会影响淫羊藿苷合成及降解。
4.2不同产地淫羊藿的现代研究淫羊藿产地分布范围较广,郭宝林等调查发现柔毛淫羊藿主要来源于四川;朝鲜淫羊藿主要来源于东北;淫羊藿主要来源于甘肃;箭叶淫羊藿分布较广,有安徽、江西、湖南、浙江、福建、广西、广东等地,以安徽和江西为主,其余地方分布量很小;巫山淫羊藿的分布面积较小,仅分布于四川东北部、重庆北部以及陕西安康地区。由于淫羊藿和巫山淫羊藿分布区域相近,有时这两种植物就生活在同一居群中,因此市场上的柔毛淫羊藿和淫羊藿常常相互混杂。不同产地的淫羊藿中淫羊藿苷和黄酮的含量有所差异。
吴文辉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14个不同产地淫羊藿中淫羊藿苷的含量进行测定,所有样品的不合格率为高达64.3%。袁佳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7批市售不同产地淫羊藿饮片中淫羊藿苷的含量,结果表明仅吉林和东北(1/2)产淫羊藿质量合格。路金才等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7月中旬采不同产地辽宁产淫羊藿中总黄酮和淫羊藿苷的含量,结果表明10个批次的淫羊藿样品中淫羊藿苷的量在0.043%~0.347%,均低于药典要求。不同产地淫羊藿药材含量不合格情况见表4。
综上述可知,各不同产地淫羊藿质量不一,同一个产地的淫羊藿中淫羊藿苷和黄酮的含量差异也很大,且多数淫羊藿中淫羊藿苷的含量不合格,由表4也可以看出甘肃产淫羊藿合格率较高。甘肃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多数研究证明甘肃产淫羊藿中淫羊藿苷的含量合格的说法,与古籍中所载生处不闻水声者良的说法一致。可能是由于干燥的气候有利与淫羊藿中淫羊藿苷类成分的积累。此结论也可为淫羊藿规范化种植提供参考。
4.3采收期对淫羊藿质量的影响关于淫羊藿的采收期,宋代的《本草图经》和明代的《本草品汇精要》均提出:五月采叶。阴历五月一般在阳历6月前后,此时百草茂盛,叶片的生物量较大,为大多数叶类中药的采收期。历版中国药典也规定:夏、秋两季采收。孙超等的研究则证明淫羊藿苷在淫羊藿植株各部位含量以6月最高。6月到9月,含量急剧下降。9月到12月,同一部位地上部份叶片、茎淫羊藿苷含量呈下降趋势,均下降0.02个百分点,地下根状茎中苷含量不变,须根中苷含量上升0.07%。左建平等的研究也证明各个不同品种的淫羊藿中淫羊藿苷的含量以5,6,7月较高。陈翠萍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朝鲜淫羊藿中总黄酮和淫羊藿苷的含量,结果表明朝鲜淫羊藿中总黄酮和淫羊藿苷含量的高低主要受采收期的影响,其含量均以5月份花期为最高,但其生物量较小,所以,5月份并不是其最佳采收期,7月份以后含量则明显降低,总黄酮含量降至一半以下,而淫羊藿苷的含量甚至不足最高含量的1/3。
而邱野等的研究结果与上述有所不同。邱野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不同采收期朝鲜淫羊藿叶中淫羊藿苷的含量,结果表明,8月下旬到10月初采收的淫羊藿中淫羊藿苷的含量可以达到药典要求,以9月15日测定值为最高,5月到7月份采收的淫羊藿质量不符合药典要求。张崇禧等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采收期不同海拔淫羊藿茎中总黄酮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采收期朝鲜淫羊藿茎:6月16日(3.325%),7月13日(3.738%),8月1日(2.958%),8月17日(2.684%),9月2日(5.526%),9月16日(2.090%),10月2日(3.922%);不同海拔的朝鲜淫羊藿,海拔629 m(3.509%),海拔805 m(2.319%),海拔925 m(2.777%)。其后其对不同采收期淫羊藿中淫羊藿苷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也表明9月中旬所采淫羊藿中淫羊藿苷的含量最高,为2.624%,6月中旬,8月中旬和10月初所采的淫羊藿中淫羊藿苷的含量不符合药典要求。陆珞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不同采收期朝鲜淫羊藿茎中淫羊藿苷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采收期的淫羊藿茎中淫羊藿苷的量为0.016 67%~0.309 85%,均不符合药典要求。
该类研究结果不一致,有人认为6月左右采收较好,有人认为9月采收质佳。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说明究竟什么时期采收的淫羊藿中淫羊藿苷的含量高,进一步说明淫羊藿苷在淫羊藿植株体内是一个极不稳定的存在形式:易由其他物质转化得到,也易转化为其他物质,因此以淫羊藿苷含量评价淫羊藿质量的好坏存在缺陷。
4.4干燥方法对淫羊藿苷含量的影响淫羊藿中至少含有50多种具有相同母核结构的淫羊藿苷类成分,它们在长期加热的过程中会有一个逐级失去一分子单糖的趋势。而在淫羊藿干燥的过程中,干燥温度会影响黄酮苷的水解程度,进而影响各种黄酮苷的含量。张鑫等的研究证明:○1淫羊藿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变化既与炮制的时温度和时间有关,也与黄酮类成分的组成、含量和比例有关。温度的影响系数高于时间。淫羊藿的黄酮类成分有双糖苷向单糖苷,单糖苷向苷元变化的趋势,如朝转化成淫羊藿苷,淫羊藿苷转化为次苷Ⅱ。○2由模拟炮制的结果可以看出,单体、有效部位、饮片在不同温度、时间下的变化趋势不完全相同。黄酮类成分发生转化的温度由高到低的排列是:单体>有效部位>饮片。表明在炮制中发生成分的转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单一成分,有效部位的变化研究不等同于饮片的整体变化情况。
曾雯雯等通过对朝鲜淫羊藿干燥方法的探究,得出以下结果:总黄酮的含量:阴干>烘干>晒干>微波干燥>烘干>红外干燥。淫羊藿苷的含量:烘干>阴干>晒干>微波干燥>红外干燥。综合比较发现与阴干相比,经过烘干干燥,淫羊藿中总黄酮含量质量分数只降低0.79%,活性成分淫羊藿苷显著增高,增加了近182%,且干燥时间明显缩短,是一种可以选择的干燥方法。可能是由于淫羊藿中其他黄酮类成分,如朝藿定A、B、C水解使淫羊藿苷的含量增加。其他研究结果也证明在170℃的条件下,不同淫羊藿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淫羊藿中朝藿定A,B,C的含量均随加热时间的延长含量有所下降,而淫羊藿苷的含量升高。
现行淫羊藿质量标准规定淫羊藿的干燥方法为:晒干或阴干。药农或产地药商将采收的淫羊藿鲜品堆积,天气晴好时晒干,下雨时自然阴干(或烘干),这样易导致药材霉变和色泽变化,黄酮苷类成分下降。不同的干燥温度,加热时间对淫羊藿中淫羊藿苷的含量也有影响,合适的加热温度及加热时间有利于淫羊藿苷的生成。大量研究表明,通过热处理后,药材色泽更好、质量更稳定。因此建议将干燥方式改为干燥,即烘干、晒干、阴干均可。
4.5不同药用部位对淫羊藿质量的影响郭宝林等利用RP-HPLC法对中国药典5种淫羊藿的根茎及根、茎、叶等部位的9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9种成分的总含量根茎及根>叶>茎,从主要成分的构成和相对含量来看,叶与茎相似,而地下部分却极不相同。地上部分(叶与茎)中的主要成分是朝藿定B(化合物3),朝藿定C(化合物4)与淫羊藿苷(化合物5),地下部位与地上部分不同的是,根茎及根中均含有较多的大花淫羊藿苷C(化合物1)或淫羊藿次苷A(化合物2),以及较高的大花淫羊藿苷F(化合物6)和宝藿苷Ⅱ(化合物7),即在化合物结构上具4′-O H的成分所占比例远远高于地上部分,而具4′-O CH3的一类化合物(淫羊藿苷(化合物5)、朝藿定B(化合物3)、朝藿定C(化合物4)、箭藿苷B(化合物8)和宝藿苷I(化合物9))中,朝藿定C远高于其他成分。这一差异可能会体现在药效上,值得重视。叶片和地下部分中淫羊藿苷、总黄酮的含量较高,叶柄及茎含量较低,在8月份成分含量最高,淫羊藿苷在叶、根的含量远高于在茎(地上茎、地下茎)中的含量。不同生境对淫羊藿苷在植株不同部位的积累有一定影响,而黄酮类在不同生境下植株不同部位中的含量差异不明显。现今淫羊藿资源紧张,考虑药用部位恢复为干燥地上部分。理由有三:○1《中药大辞典》、《中国植物志》、《日本药典》的描述均为地上部分,《本草纲目》亦云地上部分均可用;○2采收加工上,无法分离花枝;○3叶柄也含有黄酮类药效成分,且叶柄及茎中所含黄酮类成分的种类和比例与叶片是一致的,仅有量的差别。
5
淫羊藿质量控制方法及建议
目前淫羊藿质量评价体系尚不完善,亟待对淫羊藿质量评价展开深入研究,寻找合适的化学评价指标,建立合适的淫羊藿质量评价方法。
5.1对淫羊藿所含的主要结构类群做综合控制,增加结构相对稳定的总多糖指标除黄酮外,多糖也是淫羊藿中的主要成分,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调节免疫、延缓衰老等药理活性。朱永智等曾以葡萄糖为对照品测定了不同产地朝鲜淫羊藿、箭叶淫羊藿和柔毛淫羊藿中多糖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淫羊藿多糖含量结果相差较大,其中朝鲜淫羊藿含多糖量稍高,而同一品种不同产地相差不大而不同产地且不同品种的含量差异较大,在10%左右。对贵州不同淫羊藿属植物不同部位的多糖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部位多糖含量趋势为根>叶>茎和叶柄,即淫羊藿不同部位的多糖含量存在差异,说明总多糖在淫羊藿中的含量相对稳定。针对淫羊藿所含成分复杂,建议增加多糖部位质量控制,更加全面的反应淫羊藿药材的质量。该方法的缺点是误差较大,不够精确。
5.2改单一指标性成分为指纹图谱方法这种方法相对来说能够全面、综合地反映中药的化学成分及其量的分布状况,特征性明显,专属性强,信息量丰富,是一种实现对中药多组分、多指标分析的较为理想的方法。不同品种、不同生长部位以及淫羊藿炮制前后,其指纹图谱均有明显的差异。但是,目前以指纹图谱评价中药质量仍存在很多问题:重现性差,色谱条件的细微改动、提取方法等都会造成整体色谱图形的变异;指纹图谱与药效脱节,指纹图谱的变化是否真的会引起药效的改变;无法解决因各样品的个体差异所致的不同;与化学成分精确含量之间缺乏相关性,主要表现在色谱峰纯度不够;目前对指纹图谱相似度程度的评价方法尚不能完全、恰当地反映指纹图谱之间的相似度。
5.3一测多评法淫羊藿中所含的最主要的次生代谢产物为黄酮糖苷类成分,其中以三糖苷与二糖苷的含量最高,而朝藿A,B,C为主要的黄酮三糖苷,受加热、酶解等反应可脱一个糖后生产淫羊藿苷,而为淫羊藿苷为双糖苷,可进一步脱去一个糖后生成淫羊藿次苷Ⅰ或Ⅱ,次苷再脱一个糖后可生成苷元,见图1。
基于此,对几个含量较高的有共同黄酮母核的指标性成分(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淫羊藿苷、淫羊藿次苷I、淫羊藿次苷II(宝藿苷I))进行整体定量较之当前的单一且不稳定的淫羊藿苷而言更加科学合理。此外据报道淫羊藿苷元具有广泛突出的药理活性,且毒副作用小。并且淫羊藿苷元很多药理活性较淫羊藿苷及淫羊藿次苷II更强。淫羊藿苷在体内吸收前在肠道中代谢转化为淫羊藿苷元及淫羊藿次苷II。说明淫羊藿中起关键药理作用的物质不一定是淫羊藿苷,多种成分共同评价淫羊藿质量的方法更科学。
一测多评法利用中药有效成分内在的函数关系和比例关系,采用只测定一个成分,同时获得多个成分同步测定的计算结果,在中药科研及生产实际中,其优越性越来越明显。于霄、徐文芬等分别建立了淫羊藿中淫羊藿苷、朝藿定A,B,C的一测多评法,证明运用这种方法同时测定淫羊藿中淫羊藿苷、朝藿定A,B,C的含量结果可靠,不同品种淫羊藿以淫羊藿苷、朝藿定A,B,C的总量计,柔毛淫羊藿和巫山淫羊藿含量较高,朝鲜淫羊藿含量普遍较低,箭叶淫羊藿中这几种成分的含量无明显规律。
5.4淫羊藿项下各基原分别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就是通过大样本数据分析,得到各基原所含成分的基本状况,分别制定相关标准。不同来源的淫羊藿所含化学成分类别及其量在种内和种间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仅针对单一指标成分或总黄酮不能有效地评价其品质。就目前研究来看,各个不同品种的淫羊藿所含有的各种成分的含量受各种因素影响较大,且这种方法需建立在能够准确鉴定淫羊藿基原的基础之上,而仅靠叶片性状对基原进行准确鉴定存在困难。另外对某一个单一品种的质量控制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寻找合适的质量控制指标上来。
因此寻找合适的质量控制指标是解决目前淫羊藿质量控制问题的前提,建议大量采集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淫羊藿,并对其进行多种成分含量的测定(总黄酮、总多糖、尽可能多的淫羊藿苷类成分),寻找不同产地、不同品种淫羊藿药材中各种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筛选合适的含量测定指标。同时,在市场上大量收集淫羊藿药材,测定指标成分的含量,以此数据为基础,参考现行标准,制定相应的限量标准。另外,对不同采收期淫羊藿药材及不同干燥方法得到的淫羊藿样品中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做系统的分析。确定淫羊藿药材的最佳采收期及最佳干燥温度。为淫羊藿的规范化种植和采收加工提供依据。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人们对野生淫羊藿的过度采挖,导致野生淫羊藿资源逐渐减少。因此应加强淫羊藿药材规范化种植,做到种质可控,产地可控,采收可控,加工可控,保证淫羊藿质量。
6
结论与讨论
淫羊藿的多基原,多产地,难鉴别的特点是淫羊藿质量控制中的应重点关注的问题。淫羊藿的品种、产地、采收期均会影响淫羊藿质量。不同品种、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的淫羊藿中淫羊藿苷的含量差异明显,同一品种的植株个体间差异也很大。淫羊藿中很多黄酮苷类具有相同的黄酮母核,在结构上仅有糖基连接位置、糖基种类、糖基数目的差异。有研究表明淫羊藿中淫羊藿苷、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的含量各个不同产地、不同品种间差异均很大。可能是由于淫羊藿苷类成分在淫羊藿植株体内存在如f所示的相互转化关系,影响其转化的关键酶基因,如糖基转移酶基因等对光、热、温度等生态因素较为敏感,少量的外部刺激均会影响该类基因的表达。
目前淫羊藿质量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有:指标性成分过于单一,且淫羊藿苷在淫羊藿中含量不稳定,市场上很多淫羊藿药材及饮片质量不合格;中成药在投料的过程中若投入淫羊藿茎及地下部分,仅靠当前的质量评价方法难以鉴别,因淫羊藿茎及地下部位中均含有淫羊藿苷,总黄酮的含量也不低。寻找合适的质量控制指标是解决目前淫羊藿质量控制问题的前提。其次对不同品种、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不同加工方法的淫羊藿作系统的质量分析,完善淫羊藿质量评价方法。针对淫羊藿资源紧张的问题,建议将药用部位恢复为干燥地上部分。此外应加强淫羊藿药材规范化种植,做到种质可控,产地可控,采收可控,加工可控,保证淫羊藿质量。在干燥方法上建议将晒干或阴干改为干燥,即烘干、晒干、阴干均可。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 2018,43 (5)。中药大品种联盟(BBTCML)获授权编校发布。编辑:远志。转载请标注作者及出处。
热门文章推荐,点击即可阅读
《安徽省发文支持医疗和医药产业发展, 新药项目最高补贴千万》
重要小贴士中药大品种联盟近期正在征集专家库成员,我们殷切欢迎有技术、有能力、有经验,愿意为中药大品种培育、为中药产业贡献力量的优秀人才,加入中药大品种联盟。详细信息请查看平台功能栏【专家报名】中的通知,或直接点击文章最下方阅读原文进行报名。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专家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