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人不知道,香妃与狐臭只隔了一道汗的距离
大夏天已经来了,
汗流浃背的日子还远吗?
虽有话说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
但汗流得不对真是病,
而且还可以是大病的前兆。
《素问》阳加于阴谓之汗。说的是人身体的阳气蒸腾了属阴的津液 ,则为汗出,所以汗可以视为阴阳调和之物。
►汗也能是健康的晴雨表?
有请第一个汗子出场:大名——绝汗 (病证名),小名脱汗
《灵枢》六阳气绝 ,则阴与阳相离 ,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 。
《素问》:绝汗乃出,出则死矣。
——内经告诉我们,绝汗什么时候会出现呢?
——阴阳离绝, 人之将死。
在临床上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久病重病的病人,额头上冒的冷汗就像一颗颗珠子滑落,面色苍白,四肢非常冷,神志昏迷,脉微欲绝,这种就是亡阳之象,人体的阳气已经逼到最后一口气,虚阳上越,津随阳泄所致。
还有一种,重危病人额头上的汗如油一样,伴高热烦渴,脉细数疾者,这种属亡阴,身体的阴液已经被烧干了。
所以说,在疾病发展过程中, 汗出多少与我们的正气盛衰密切相关, 也预示着疾病的轻重缓急。
上面这条重量级的汗子,很是罕见,所以我特地给它留了本版头条广告黄金位置。接下来的这些汗子只有靠后排广告位了,走过路过爱看不看,反正看了也不收费。
1.自汗:平时容易出汗,活动后更容易出汗,常伴有精神疲惫、肢体乏力、气短怕风等症状,多半因为胃气虚弱、体表不固所致。
2.盗汗:入睡后出汗,醒来汗止,常伴有两手两足心发热、两颧潮红、失眠、口干咽燥等症状,大多由于阴虚内热、阴津外泄。
3.战汗:主要出现于发烧过程中,表现为突然恶寒战栗,全身汗出,发热,口渴,烦躁不安,为正邪交争的征象,若汗出之后,热退脉静,气息调畅,为正气拒邪,病情会有好转之象。
4.黄汗:汗出色黄,染衣着色,常伴见口中粘苦,渴不欲饮,小便不利,苔黄腻,脉弦滑等湿热内郁之症。
5.腋臭汗:汗臭如狐臊气味,夏天出汗多时味更浓烈,这是因为分布于腋窝、腿腋等处的大汗腺分泌异常所致。
6.鼻汗:每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工作劳累、讲话过多时排汗,汗液自鼻梁及鼻翼两侧渗出,缓缓淌下,汗珠晶莹可见, 肺气宣肃失常,多见于肺虚病人。
7.手足汗:中医认为脾主四肢,凡脾胃湿热内蒸不宣、血虚、阳亏、中焦阳气不足,均可导致手足多汗。
哈哈,除了头条重量级的汗子,是不是觉得后面这些汗子那都不算事儿,擦擦不就搞定了?
好吧,脑补一下,大夏天擦腋臭汗的画风迎面扑来~~~
接下来说点正经的,这个医案就是腋臭汗,腋臭俗称就是狐臭,女,三十岁出头,腋汗3年多,汗色黄且油腻,经常染在衣服上, 她自述如果单纯出汗就算了,主要是气味难闻,各种止汗剂,狐臭净都用过,只能缓解,除不了根,为此心情郁闷,常常纠结要不要去动手术, 经常口干口苦,阴道炎总是反复发作, 色黄有臭味,,舌边红,苔黄腻,脉弦滑。
我拟方是茵陈蒿汤加减:栀子 10g, 茵陈蒿 15g, 大黄 9g, 柴胡 9g,黄芩 12g, 茯苓 10g, 甘草 6g, 服7剂,腋臭汗明显减少,其他症状也好转,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此方子有大黄,万不能久服。
足少阳胆经循行两腋,腋下出汗异常为胆经湿热或肝胆热盛(肝胆相照),郁热偏盛有关, 加上情志不畅, 肝气郁结,气郁化火。
此病主要疏肝理气, 清热利湿。栀子、茵陈蒿、黄芩清热燥湿, 茯苓健脾去湿,柴胡疏肝理气,甘草调和诸药。
那个病人初诊时的愁容至今让我印象深刻,第一眼看见她,我还以为她是来看抑郁症的。
其实没有狐臭的只是在人进化演变过程中,大汗腺分泌功能退化了,这样看来,香妃也只是比同时代的人大汗腺退化更严重而已,体味少了淡了自然闻着香,大汗腺分泌多了,体味浓了自然就臭,试想一下:香奈儿5号打翻了瓶子也是要熏死人的啊。
蓝色=有狐臭,黄色=没狐臭(图片来自:http://www.unz.com/gnxp/why-the-japanese-think-westerners-smell-bad-well-one-reason/)
发现没?
除了东亚人以外,歪果仁几乎人人都有狐臭!
也就是说:
世界上有狐臭的人远比没有狐臭的人多!
试想一下,
如果换一个环境——在国外
这狐臭根本谈不上是一种病好不好?
有时候,换一种环境和视角看问题,
答案——还会一样吗?
-推荐阅读-
又到了一年一度挤地铁最尴尬的时间了
ARE U READY?
【素问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