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的“加油站”,揭秘西地那非的作用与功效
勃起困难、硬度差、持久度差,这些都是男性勃起功能障碍(勃起功能障碍(ED))的主要表现[1]。或许是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在本不该缴械的年纪遇上勃起功能障碍(ED)这件麻烦又难以启齿的事,成为很多男性朋友隐而不发的痛。但其实,像勃起功能障碍(ED)等男科疾病的常规表现,不仅是生殖系统内各器官疾病的相互关联,还可能是其他系统的重大慢性病的早期症状和预警信号[2]。如果你正在面对男题,别慌,也别因此消沉,因为可靠的治疗手段已经在现代医学领域广泛普及。其中,作为临床指南推荐中的一线治疗药物[3],西地那非原研药想必很多朋友都听说过。那么,作为勃起功能障碍(勃起功能障碍(ED)的克星,西地那非原研药究竟牛在哪里?我们不妨一起了解一下。
西地那非原研药为什么对勃起功能障碍(ED)有治疗效果?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引起男性勃起功能障碍(ED)症状的原因有很多,像不良的生活习惯、精神性因素、全身性疾病、药物作用、器质性病变、泌尿外科疾病等都有可能导致勃起功能障碍(ED)的出现。根据这些诱因可分为:心因性、器质性和混合性这三种勃起功能障碍(ED)[4]。
对于勃起功能障碍(ED),除了心理疏导与健康生活方式管理,药物治疗是目前临床使用较为广泛,同时也是患者接受度比较高的的治疗方式,其中PDE5抑制剂是目前勃起功能障碍(ED)治疗的首选疗法之一[4]。
这种抑制剂进入体内后能够通过抑制PDE5酶,增加环磷酸鸟苷(cGMP)在阴茎血管内的浓度,从而促进阴茎血管扩张,血流持续流入,达到实现和维持男性勃起功能的目的[5]。这种作用机制能够更为有效地帮助男性重振雄风,而且更为安全。目前临床比较常用的PDE5抑制剂则为西地那非原研药万艾可[6]。
作为阳痿的克星,西地那非原研药究竟牛在哪里?
其实,市面上西地那非类药物的品种有很多,为什么临床比较常用的却是西地那非原研药呢?其实,作为全球上市的第一个PDE5抑制剂的原研产品[7][8],西地那非原研药在品牌可靠性、安全性以及疗效方面更有保障[4]。
从品牌可靠性来说,西地那非原研药已经上市25年,74项临床试验、治疗超过6600万男性、处方超过32亿片......25年安全使用数据,都在证明着西地那非原研药已经成功地经过了时间和实践的双重考验。
从疗效来说,有研究表明,服药后,最快可以在14分钟起效[9],帮助ED患者的勃起硬度从1-3级提高到第4级[10],同时3倍提升硬度持续时间,可长达33分钟[11],不仅如此,它可同时改善ED与PE的症状。
从安全性来说,据研究数据显示,万艾可西地那非治疗4年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仅3.8%[12],并且,因为它是作用于阴茎血管而非中枢神经系统,长期使用也不用担心成瘾性问题。此外,它的半衰期为4小时,可快速代谢,不会影响第二天正常工作生活。值得关注的是,它还能有效提升男性精子活力[13],即使处于备孕期小夫妻也可以放心选择。
其实,现在很多男性依然被面儿所累,勃起功能障碍(ED)成为他们隐而不发的痛。但其实越拖延,症状越严重,治疗效果越差[14],想要拯救性福要趁早。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西地那非原研药是目前ED治疗的首选疗法[6],但如果想要争取最佳的治疗效果,患者在进行药物治疗之外,还应该配合进行作息、饮食、适度运动等生活方式的干预,两者协同才能助力患者重新找回性福生活。
————————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勃起功能障碍诊断与治疗指南编写组.中华男科学杂志,2022,28(8):722-755.
[2] 陈强.邓春华.健康中国观察,2020(04):42-46.
[3] EAU Guidelines on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Edn. presented at the EAU Annual Congress Amsterdam 2022. ISBN 978-94-92671-16-5.
[4] 邓春华等,阴茎勃起功能障碍诊断与治疗指南 2016
[5] 龚知城.小剂量每日口服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疗效[D].南方医科大学,2018.
[6] 戴玉田,姜辉.专科医师培训教材男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161-179.
[7] U.S.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data on line.
[8] Data on file. Pfizer Inc (base on the available secondary data).
[9] H. Padama-Nathan,et al.Urology 62(3),2003;400-403.
[10] Goldstein I, Lue TF, Padma-Nathan H, et al. N Engl J Med. 1998; 338: 1397-1404 .
[11] Eardley I, Ellis P, Boolell M, Wulff M. Br J Clin Pharmacol. 2002;53 Suppl 1(Suppl 1):61S-65S .
[12] McMurray JG, et al. Ther Clin Risk Manag. 2007;3(6):975-981.
[13] Pomara G,Morelli G,Canale D,et al.Fertil Steril.2007;88(4):860-865.
[14] Liu DF, et al. Chin Med J (Engl). 2010;123(22):3258-3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