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庸俗化,很多医生认为小柴胡颗粒属于感冒药,暴殄天物
小柴胡颗粒是一种应用非常普遍的中成药,其源自《伤寒论》中的小柴胡汤,在中成药领域,除了小柴胡颗粒外,还有小柴胡汤丸。
有很多人认为小柴胡颗粒属于感冒药,更有人把之界定为治疗风热感冒的药物。而认为小柴胡颗粒是一种退烧药的人群也是很大的。
小柴胡是否属于感冒药呢?又是否属于退热药呢?
小柴胡颗粒说明书中的功能主治如此标注:解表散热,疏肝和胃。用于外感病,邪犯少阳证,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
如果从小柴胡颗粒的说明书中来看,上面两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
柴胡
而在白云山制药厂的小柴胡颗粒广告中,亦将小柴胡颗粒宣传为:呵护肝胃的感冒药。
此外,被普遍应用于感冒发烧的柴胡注射液,常用中成药中的柴黄颗粒、正柴胡饮等药物,其应用目的也主要是退热,这些都是小柴胡颗粒被认作是退烧药的重要原因。
翻阅资料发现,很多中医专业人士也是认为小柴胡颗粒是属于感冒药的,甚至还有专家建议将小柴胡颗粒从和解剂转入清热剂当中。
小柴胡颗粒是否属于感冒药呢?
我认为小柴胡颗粒被归于感冒药,或是清热药,均是不尽合理的,主要有以下三点十分不成熟的看法:
1、何为感冒?
中西医对于感冒有着截然不同的定义、标准、诊断方式和治疗方法,也有着十分迥异的治疗效果。
在西医理论中,感冒又称为上呼吸道感染,由鼻病毒、腺病毒、柯萨奇病毒、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等感染而成。
感冒这一词汇在中医药理论中出现得很晚,具体时间没有统一说法,大体在明清之后才成为一个在民间普遍应用的词语。
不过在各个时期的医学著作中,对于感冒论治的内容是很少的。倒不是因为感冒不被重视,而是因为感冒的概念过于笼统和模糊,比如在很多中医人士看来,头痛、发热、咽痛、流涕、痰饮、咳嗽等症状都是感冒。
而中医理论中,感冒既不是证,也不是症,而一个糅合多个症状表现的而且诊断意义很小的概念,所以也自然很少被当做专题而讨论了。
明末清初的医学家武之望所著的《济阳纲目》中对于感冒有如下表述,可作为感冒在中医理论中的一个基本定义。
感冒乃风寒初中之名,若日久传经,便为伤寒,当于专门方论中求之。
六气袭人,深者为中,次者为伤,轻者为感冒,以头痛发热而无六经之证可求也。古昔名医,未尝析此。
如果按照西医理论,小柴胡汤中的哪一味药对病毒有抑制作用呢?而其他的很多用于治疗感冒的中药也会有同样的疑问。
如果按照中医理论,感冒只是轻症的太阳表证,而小柴胡汤则是适用于深一层的少阳证。
小柴胡汤被称为感冒药是不是就有些牵强了呢?
现如今的感冒一词,其实是一个十分松散而且明确定义的概念,仅凭此一词是根本无法准确用药的,而仅凭此一词去做规范和管理,都难免会漏洞百出。
二、发热就是感冒吗?
现在的药学资料中将柴胡列为辛凉解表药,而历代中医本草著作,上至《神农本草经》,下至《本草纲目》,都未阐发柴胡具有解表功能。
在古代医药学著作中,柴胡的归经为肝、胆两经,而当代医学资料中柴胡的归经为肝、胆、肺。
这是古人力有不逮呢,还是今人推陈出新呢?
因为小柴胡汤能治疗某些症状的发热,于是便推断出柴胡具有清热的功效,这是现在很常用的治学思路。这种思路有时是很有效率的,但却不能成为固定的推理模式,否则极易使中医庸俗化。
而认为小柴胡颗粒是一种感冒药,或是一种退热药,就是中医庸俗化的典型表现。
能治疗某些症状的感冒就被归于感冒药,能治疗某些症状的发热就被归于退热药,这是不求本真的表现。当代中医大家秦伯未对中医理论中的退热方法进行过系统的整理,他总共统计出了16种中医退热方法,每种退热方法之下都有着若干方剂,而这些方剂都能统称为退热药吗?当然不是。
导致发热的原因很复杂,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所涉及的疾病也很多。以通常所说的感冒而言,感冒都会发热,但发热却不一定是感冒。
之所以有这么多种退热方式,在于发热原因的多样。导致发热的原因难以计数,秦伯未先生整理出16种退热方式,看似很多,其实已经是非常精炼了。
秦伯未
小柴胡汤证的发热与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的发热有着很大不同,不但是表现形式不同,更主要的是发病机理不同。
常见的发热,不外是外感、内伤,或外感内伤兼而有之。小柴胡汤适用于寒热往来的发热形式,而之所以出现寒热往来,在于此时不仅有外感,而且已有内伤,并且也可以确定在外感之前就已有内伤,而并非是外感引起内伤,这时是不适于一般外感解表发汗的治疗方法的。
当代医家李留骞认为:外感热病,不见寒热者,不得用小柴胡汤,用之则贻误病机。
《滇南本草》:伤寒发汗用柴胡,至四日后方可用:若用在先,阳症引入阴经,当忌用。
讨论小柴胡颗粒是否属于感冒药有什么意义吗?
当然有,因为对于感冒,大多数人认为是外感疾病,而其实大多数感冒的发生是源于身体内部已经虚弱了。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感冒的预防和治疗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小柴胡最大的功效是什么?
小柴胡汤的治疗范围极广,除了在外感领域应用颇多,内伤疾病的应用机会则更多。
当代经方大师刘渡舟对于小柴胡汤的描述非常经典:
小柴胡汤擅开肝胆之郁,故能推动气机而使六腑通畅、五脏安和、阴阳平秘、气血调谐,故其功甚捷,而其治又甚妙,故无麻桂而能发汗,无硝黄而能通便,无苓术而能利水,无常山、草果而能治疟。所谓不迹其形,而独治其因,郁开气活,可病可愈。
刘渡舟
凡病在肝、胆、胰、胃,经络之头面、胸胁、少腹、下肢、腹部、以及五官九窍,证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耳聋、默默不欲饮食,皆有使用小柴胡的机会。
将小柴胡颗粒归于感冒药,或退烧药,都是极大低估了小柴胡汤的能力,这既是一种不好的误导,也会造成医药资源的浪费。
就像一把刀,可以是农具,也可以是厨具,或者武器,如果只将其归于管制刀具,有道理自然是有道理,又岂不是暴殄天物?
小柴胡颗粒是否属于感冒药的争论好像没有什么必要和现实意义,但其实在现实中小柴胡被过度使用的情况还是很常见的,比如把之当做预防感冒的药物,或者当做肠胃药、或者当做保护肝胆的药物而长期应用或过量服用。
中医药的健康发展,除了要与时俱进外,更不能脱离正确的中医理论的指导。无论是生产厂家、医院和医生、药品零售、消费者,抑或是相关的管理部门,都应如此。
水平有限,望多多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