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颗粒的使用方法
中成药的剂型大概有40多种,包含散、丸、膏、丹、胶、颗粒等,其中丸剂和颗粒,膏剂较为常见。
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就指出,病有宜丸者、服散者、服汤者、服酒者、服膏煎者,亦兼参用,查病之源,以为其制耳。
丸者缓也。中成药因其药效释放缓慢,持久,服用方便,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基础。
我们大概会用十篇文章,来介绍十种常见中成药的使用。
不讲大道理,不扯中医理论,只讲应用抓手和要点,侧重可操作性,目的是让读者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力争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常见中成药的使用方法,做自己的家庭医生。
小柴胡颗粒的应用
小柴胡颗粒在临床上应用十分普遍,几乎是开的最多的中成药,西医大夫也愿意开,感冒开上两包小柴胡,没有什么坏处。
小柴胡颗粒脱胎于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则出自《伤寒论》。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6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13ecf116952a4cd8816a325346e4dd8e~tplv-tt-origin-web:gif.jpeg?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36207764&x-signature=%2Bs7eX6zwyTk06ytS9tWudv9Do2U%3D)
概括以下,小柴胡汤是少阳病的主方,少阳病是六经辨证的一种类型,属于半表半里的阳证,具体表现为: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两胁胀痛。
换言之,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两胁胀痛,都可以应用小柴胡。
《伤寒论》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在临床上,见到以上五个少阳病的症状之一,就可以应用小柴胡,这是小柴胡应用的金标准。
简单分析一下这种应用背后的逻辑。
从六经辨证看:
少阳病,是人体半表半里的这么一种病,表现为功能亢奋的一面,所以少阳病是半表半里的阳病。
半表半里是疾病转轨一个关键的阶段,我们称之为机枢,少阳病就是机枢的开合出现了问题,也可以说气机的升降有了问题,因为有机能亢奋的一面,所以会表现为热证,例如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失眠等。
从脏腑辨证来看:
阴阳相抱,互根互生,互相制约,脏器才能发挥正常的作用,一旦阴虚而不能治阳,就会表现为阳,也可以理解为水不能制火,则火上炎。
从方证看:
柴胡透解邪热,疏达经气,黄芩清泄邪热,半夏和胃降逆,人参、炙甘草扶助正气,抵抗病邪,生姜、大枣和胃气,生津。
小柴胡汤(颗粒)可使邪气得解,少阳得和,通畅三焦,所以应用范围相当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