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小柴胡汤
源自《伤寒杂病论》的小柴胡汤,道医十大名方之一,具有和解少阳、和胃降逆、扶正祛邪的功效。
方剂组成用法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经典原文汇要
1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心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3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依法治之。
4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5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6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7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8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9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10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11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12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13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4
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15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16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7
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
18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9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临床经验附识
1
胸胁苦满(胸胁内胀满,心下发硬,甚则肋弓下压痛),腹力中等,或发热,或呕吐,或口苦咽干,或头痛,或不能食,或眩晕,或颈项强,或鼻流涕,或咳嗽,或黄疸,或口干舌燥(加石膏),或咽痛(加桔梗),或浊痰(加桔梗),或便溏(加茯苓、白术),或汗出,或肢酸乏力,或手烦热,或噫气(加代赭石),或脱发,或荨麻疹,或湿疹,或皮炎,或疣,或淋巴结肿大者……
2
发热,恰值月经适来或适断之时,寒热往来,出现精神症状,如烦躁、抽搐、哭笑、谵语、神志不清等,或昼日明了而到夜晚神志不清等。
3
不饥不食证,属柴胡证者。
4
凡病具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四种证候之一,属半表半里热证者,即可用本方治之,不必悉具。
5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或腹泻,小便自可,胸胁苦满者。
6
呕而发热,属半表半里热证者。
7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苔白者。
8
诸黄,腹痛而呕者(加赤芍),或胸胁苦满而渴者(加天花粉)。
9
四肢苦烦而头痛者。
10
病休作有时,属半表半里热证者。
11
肝脾肿大、肝囊肿(加牡蛎、丹参)。
12
颈淋巴结炎或结核、颌下腺炎(加蜈蚣、夏枯草)。
13
腮腺炎(加蛇蜕)。
14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加木鳖子)。
15
阳证盗汗(加石膏)。
16
发热、干呕等之属阳证,审之不是表证,又不是可下之证者(加石膏、黄连等),此时虽无胸胁苦满等柴胡证,也可随证选用小柴胡汤加味或大柴胡汤加味治之。
17
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者。
18
咽干、喉塞、亡血家、淋家、衄家、疮家、动气等应汗之证而不可汗者。
19
摇头风[(头阵发性颤动)加防风]。
20
斜视、复视(加菊花)。
21
少儿手足口病(用本方加石膏合甘草泻心汤)。
22
甲状腺肿大之阳证者(加牡蛎、玄参、大贝母)。
23
肺脓肿、干性胸膜炎(本方去半夏、人参合苇茎汤,加瓜蒌)。
24
乳儿便秘,无里实证者。
25
耳下腺炎、中耳炎、淋巴结炎之热证者(合枳实栀子汤)。
26
咽干口苦,食欲减退者。
27
流感热退后,食欲不振,咳嗽者。
28
咳嗽胸痛,黏痰不易咯出者(合小陷胸汤)。
29
急性甲状腺炎,见甲状腺红肿疼痛、发热者(加牡蛎、石膏)。
30
流行性腮腺炎腮腺肿胀而发热,舌苔白,食欲减退者(加桔梗、石膏)。
31
急性化脓性淋巴腺炎(加石膏、蜂房)。
32
结核性淋巴腺炎(加夏枯草、牡蛎、玄参、贝母)。
33
耳聋、耳鸣,胸胁苦满者(口渴加石膏)。
34
外耳道炎、急慢性中耳炎、急性乳突炎,发病后经过数日,咽干口苦,舌苔白者(渴或流脓者加桔梗、石膏)。
35
鼻炎、鼻窦炎、扁桃体炎,而有胸胁苦满者(口渴加石膏)。
36
扁桃体肥大症,或因之引起的鼾声,胸胁苦满者(加桔梗、石膏)。
37
产褥热(加黄连、黄柏、桃仁、生地黄)。
38
荨麻疹,胸胁苦满者。
39
红斑狼疮(加黄连、生地黄)、带状疱疹、脱发、秃发,胸胁苦满,体质稍弱者。
40
肝脾肿大(加鳖甲)。
41
外感表解而发热不退,口干舌燥者(加石膏、黄连等)。
42
发热,不欲食而口苦,头疼者(加石膏、黄连等)。
43
小儿肺炎,汗出而喘,不欲食者(加石膏)。
44
乳腺炎,疼痛发热者(加石膏、黄连等)。
45
小儿咳喘,服麻杏甘石汤后食欲不振者。
46
无太阳证、无阳明证、无太阴证,但食欲不振者。
47
阴部湿疹、阴部瘙痒,胸胁苦满者。
48
本方证热者(加石膏)。
49
阴部瘙痒,非阴证者。
50
经期相关性精神疾病(随证合桂枝茯苓汤或桃核承气汤或抵当汤)。
51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随证合桂枝茯苓汤或桃核承气汤或抵当汤)。
52
头两侧胀而鸣响,脉弦者。
53
两耳红肿痛甚,口苦咽干者。
54
本方证而发热者(重用柴胡剂量)。
55
哮喘、气管炎,咽干口苦、咽喉有痰卡他不利者(合半夏厚朴汤)。
56
大柴胡汤证,而腹力稍弱,胸胁部位抵抗稍轻者。
57
肝癌、胆管癌、肝硬化,伴黄疸者(加当归、茯苓、白术、茵陈、枳实)。
58
黄疸,或肝脾肿大,虚证,饮食减少者(加当归、茯苓、白术、茵陈、枳实)。
59
水肿,胸胁苦满者(合五苓散)。
60
流感发热解后,不思食者。
61
胸胁部或胸背部痤疮(随证合大青龙汤或葛根汤加石膏等)。
62
半身麻木、半身冷、半身热、半身有汗、半身无汗等(随证合抵当汤或当归芍药散)。
63
发热,非太阳病、非阳明病,亦非三阴病者。
64
过敏性鼻炎,胸胁苦满者(去人参、生姜、大枣,加五味子、干姜、细辛、茯苓)。
65
恶寒或发热,鼻涕如水,吐涎沫,似小青龙汤证,然胸胁苦满者(去人参、生姜、大枣,加五味子、干姜、细辛、茯苓)。
66
头面部带状疱疹(合五苓散)。
67
妊娠呕逆(加香附、砂仁)。
68
疑似妊娠(加香附、乌药、苏子),服后体适者为妊娠、经来者则非妊娠。
69
中耳炎流脓水(合苓桂术甘汤、排脓散及排脓汤)。
70
手颤,阳证者(加厚朴)。
前贤方论撷录
《伤寒后条辨》:方以小柴胡名者,取配手少阳之义也。至于制方之旨及加减法,则所云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尽之矣。方中以柴胡疏木,使半表之邪得从外宣;黄芩清火,使半里之邪得从内彻;半夏豁痰饮,降里气之逆;人参补内虚,助生发之气。
甘草佐柴、芩,调和内外;姜、枣佐参、夏,通达营卫。相须相济,使邪不至内向而外解也。至若烦而不呕者,火气燥实逼胸也,故去人参、半夏,加瓜蒌实也。渴者,燥已耗液逼肺也,故去半夏加瓜蒌根也。
腹中痛者,木气散入土中,胃阳受困,故去黄芩以安土,加芍药以戢木也。胁下痞硬者,邪既留则木气实,故去大枣之甘而缓,加牡蛎之咸而软也。心下悸、小便不利者,水邪侵乎心,故去黄芩之苦寒,加茯苓之淡渗也。
不渴,身有微热者,半表之寒,尚滞于肌,故去人参加桂枝以解之也。咳者,半表之寒,凑入于肺,故去参、枣,加五味子,易生姜为干姜以温之,虽肺寒不减黄芩。郁而不升,故以小柴胡治之,所谓升、降、浮、沉则顺之也。
临床上这张方治疗各种发热非常有效,就像现在甲流来了以后,特别是在月经期的女性,发烧不容易退,反反复复,这种情况小柴胡汤必效。这就是张仲景所讲的热入血室。用这个方子退烧的时候,祡胡的量要大,用5克、10克是退不了烧的,张仲景小柴胡汤柴胡用到多少?半斤,也就是八两,如果按一两等于3克来计算的话,八两就是24克,这是最最保守的换算标准;如果按一两等于15.625克计算的话,那起码要用到100克,所以我们现在的用量是远远不够的,用柴胡退烧最少要30克,而且不是一天吃两次,而是三小时吃一次,一般三次就可以退烧,不管是病毒性发热,细菌性发热还是肿瘤引起的发热。
我认为当时张仲景用的范围最广的不是桂枝汤,而是小柴胡汤。呼吸系统疾病也可使用此方,现在有很多的感冒表现为咳嗽不止,可能是隐匿性哮喘的先兆,或者是慢性支气管炎,我们就用小柴胡加半夏厚朴汤,对这些感冒以后的咳嗽效果非常好。这个在日本已经有了成药,效果比止嗽散不知要好多少倍。另外小柴胡汤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上的作用,同样值得我们关注,有些中年妇女的免疫性肝病,治起来非常麻烦,就是平常疲劳,脸色不好,在体检的时候偶然发现肝功能异常,再进一步监测是免疫性肝病,不明原因,也无从用药。我发现就可以把当归芍药散跟小柴胡汤合用,疗效好,里面芍药的量要大。按照张仲景当归芍药散里面的用量,芍药用到了一斤,所以经方的量也要特别注意。还有年轻女性易患的桥本病,就是甲状腺炎,也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这些人也没有什么特殊的症状,有时疲劳,有时食欲不振,有时表现出甲亢的征象,有时也出现甲减的情况,如果确诊以后就可以用小柴胡汤加当归芍药散。我有时候不讲什么辨证,也不需要根据症状去加减变化,只要抓住核心就可以使用。当然不是百分之百有效,但是至少这个方向是正确的,就可以使用。
参耆内托散
《小儿痘疹》:参耆内托散
处方人参、黄耆(炒)、当归、川芎、厚朴(姜制)、防风、桔梗(炒)、白芷、官桂、紫草、木香、甘草。
功能主治气血不足,痘疮倒靥,或痛疡久不溃脓者。
用法用量加糯米1撮,水煎服。
摘录《小儿痘疹》
《疮疡经验全书》卷四:参耆内托散
处方人参、黄耆(炒)、当归(酒洗)、白术(炒)、橘红、甘草、升麻、川芎、生地(酒洗)、羌活、厚朴(姜汁拌炒)。
功能主治痈疽发背。
用法用量肿疡,加连翘、羌活;溃疡,加芍药、甘草;酒毒,加酒炒连;气,加香附;痰加瓜蒌仁;发热,加小柴胡、酒炒黄芩;渴加天花粉;恶心,加半夏、生姜;解毒,加金银花、甘草节;在太阳经上加羌活,阳明经上加鼠粘子、白芷、升麻,少阳经上加柴胡。
摘录《疮疡经验全书》卷四
《治痘全书》卷十三:参耆内托散
处方人参、黄耆、甘草、川芎、当归、防风、白芷、桔梗、白芍、厚朴、木香、肉桂。
功能主治痘不起发,根窠不红,灰白色,寒战咬牙,痘毒少,而元气至虚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为引。
摘录《治痘全书》卷十三
《医学心悟》卷六:参耆内托散
处方人参1钱(虚甚者倍用),黄耆(酒炒)3钱,当归2钱,川芎(酒炒)5分,炙草1钱5分,陈皮5分,金银花5钱,丹皮1钱,远志(去心甘草水泡,炒)1钱5分。
功能主治痛疽未溃或已溃。
用法用量加大枣5枚,水煎服。
摘录《医学心悟》卷六
《种痘新书》卷七:参耆内托散
处方人参、黄耆、当归、赤芍、川芎、厚朴、防风、桔梗、白芷、官桂、紫草、木香、虫退。
功能主治气虚不能化毒,面痒者其痘白而顶陷,皮薄而浆清,精神困倦,二便频利。
摘录《种痘新书》卷七
《易简方便》卷五:参耆内托散
处方人参、炙耆、白术、当归、元参、白芍、牛蒡、银花、连翘、防风、甘草。
功能主治妊妇痘出稠密者。
摘录《易简方便》卷五
版权声明:文章、图片源于网络,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微信:18774084180
注:本平台所有内容仅为中医公益性分享,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