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场由印产伟哥摇头玩组成的艺术展内心是WTF的
【高能预警】
本文内容非常十分极度枯燥庸俗,请听着歌读或者直接关掉或者移到文末都行(因为文末还有个彩蛋互动环节)
当你有钱花不出去还不知道买什么怎么办?
em……要不带着妞开趴体
拿着moneygun谢谢谢~
不不不,科技文明的网络时代已经不用这些手段,我们看看高玩青睐的方式——
最近,有个活跃在苏黎世和伦敦的艺术团体!Mediengruppe Bitink,将艺术实践从赛博空间扩大到物理空间。他们的作品是一个叫做《Random Darknet Shopper》的购物爬虫,每周以价值100美金的比特币为预算上线,在暗网(deepweb)上随机自动购买产品, 所购商品直接邮寄在展览地点。想想萨格勒布的那家失恋博物馆,来自失恋者源源不断的捐赠,展品数量会不断增加。只不过,这个展览填充展品的工作是由爬虫自动完成的。
它曾花78美金买过一种叫KAMAGRA印度产的伟哥,并且成功寄到展馆场地,估计此时展览工作人员的内心是233的~
接下来,爬虫程序在暗网上买到的东西越来越奇怪,这是一串价值0.0914比特币的汽车万能钥匙。
0.25974025 比特币买的盗摄棒球帽!
更好玩的是,爬虫还会海淘虚拟产品,一份名为Hacking a Coca Cola machine的电子教程!仅售0.98美金。真的三年稳赚、十年不亏,有了它天天喝可乐!
最惊人的展品是,从德国卖家那里买的120毫克亚甲基二氧甲基苯丙胺,全程没被卖家察觉任何异样!!!不上图了,你懂的!!!
老话说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艺术家一旦掌握人工智能(障)技术……
在网上与人发生争执怎么办?
像男人一样,找朝阳公园要不颐和园后面野湖那种地方茬一架?
不不不,科技文明的网络时代已经不用这些手段,我们看看高玩青睐的方式——
r/place
今年4月1日愚人节,社交网站Reddit发布了全球性社会实验:r/place。每个用户每隔几分钟可以在一个1024x1024像素的空白画布上放置一个彩色的像素点,你可以在画布上放置随机的色块,可以跟其他用户共同创作。各大板块无数用户慕名而来,意识形态差异是绝对的,导致纷争不断,项目演变成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像素大战。
你看,法国差点被德国吞了,还有人使用脚本机器人令黑像素吞噬一切……
活动第三天,各种指令被禁止,r/place项目最终完成品正如下图!可以保存图片放大看看里面究竟有啥~
创作过程最好玩的花絮,川粉希望留下Donald神皇的肖像,只是遭到未知势力的不断阻挠最终失败哈哈哈哈哈~根本不知道谁干的~
其实吧,美国交互艺术家Mark Napier早在2002年就创作过一个名为《网络·旗帜》(net.flag)的网络艺术作品,这是一次诠释交互艺术实践形式的开放实验。世界各地的用户在这里利用一些基本的图形工具,为互联网设计一面旗帜,这象征着虚拟主权的创造过程。
旗子攒一年是这样子,要知道这项目是Real Man,竟然能坚持到今天(http://webart.guggenheim.org/netflag/ )。
这种看似形式简单的网络艺术品牛逼之处在于——绝大多传统艺术品只能创造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并且创作-观看模式是一种单向度的信息传递;而网络艺术却实现观众和观众之间的多向互动,将创作过程置于变量之中是网络对艺术的最重要意义之一,因为它彻底改变了创建链接的方式。
关于网络实验艺术的一点考古
网络艺术家普遍认为这些尝试有助于艺术实践远离那种照相式描绘的传统形式。归根结底,是利用偶发性和随机性打破范式的循环。
伴随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艺术正经历着巨大的转变过程,早期关注于信息、传播、互动、系统和后概念艺术的主题,同样受制于现代媒介技术和硬件发展水平。
《Riot》Mark Napier (1992)
接下来30年,网络和硬件研制技术进展有目共睹,网络艺术具备深入影响人类生活的必要条件,链接社会公共空间的手段和方式变得更加丰富。现实社会舆论和矛盾的焦点也逐渐转变为街头文化、流行时尚、社交网络、话语权、新消费主义、黑客技术、网络隐私……变化进行时刺激着艺术家迸发出新的创作灵感,尝试用更新的理念、更酷的技术,参与到社会实践之中。
《War in Yu》Vuk Cosic
(基于1999年5月1日至10日南斯拉夫互联网基础设施变化数据进行的图像可视化创作)
科技引导下的网络实验艺术一定越来越酷
希斯邦廷(Heath Bunting)这位通过网络技术积极参与公共空间实践的艺术家,在1997年发布了《CCTV》。他将摄像头拍摄的影像通过闭路电视连接到互联网,网 民观赏世界不同城市的同时,他鼓励访问者留意城市街道上正在发生的犯罪事件。如果正看到一起犯罪事件正在发生,可通过文本框输入详细信息,然后点击传真犯罪记录,该信息会发送到当地警察局。这种极具共享精神的超前创意,在那个年代可谓是一种颠覆性的艺术干预。
从1994年Douglas Davis发布的《The Worlds First Collaborative Sentence》,到2010年雷德利·斯科特、凯文·麦克唐纳与YouTube合作的纪录片项目《Life In A Day》,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利用网络视觉技术、游戏媒介 、移动技术、物联网甚至黑客手段来进行自己的艺术表达,不远的未来,相信他们更深刻地影响日常生活,为世界带来更多脑洞大开的清奇创意。
Referenc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et.flag
http://marknapier.com/netflag
http://www.ljudmila.org/~vuk/warmov/
http://irational.org/
https://wwwwwwwwwwwwwwwwwwwwww.bitnik.org/r/
《互联网艺术》【英】雷切尔.格林
【这就是彩蛋了—_—互动话题】
彩票中了500万,如何在一天内都花光?
留言获赞最多的朋友,将获得YAWP提供的motherfcuk未知礼物一份,一切随缘。不说了编辑去吃鸡了~
BE DIFFERENT
投稿及合作请联系:contact@yawpart.com
公众号ID:yawpout 长按二维码可关注
YAWP 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