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与小柴胡汤
原文: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提要:
本条论述疾病传变与否的判断依据客观脉证,阳证由表传至半表半里发为少阳病的证治。
解析:
太阳病为表阳证,是邪正交争于体表,欲通过最外的肌表,以发汗的形式排除病邪,这是最佳途径,对人体损伤最轻,然限于自身的良能不能由表而解的状态。
气血不足于表则脉浮细,血弱气尽,腠理开疾病会由表往里传变,人的体力也不支,出现嗜卧,胁下为半表半里证邪正交争之所,如果此时出现胸满胁痛,则可确断为半表半里的小柴胡汤证。然亦有表证始终不传变者,要依据客观的脉证而治之。脉但浮者,与麻黄汤应接于太阳病,十日以去后,此处言脉略证,结合临床实践,患者应有无汗、恶寒等太阳表实证方可予麻黄汤。
麻黄汤证在发热类病症中,往往持续时间较短,今日临床发热患者往往先经西药发汗治疗,麻黄汤证相对较少见,在发热类疾病中,如果患者无明显恶寒,表现为食欲下降,口苦等症状,往往提示病由表传半表半里,多是小柴胡汤证,如果口干、心烦,是阳明里热加生石膏,小柴胡汤加生石膏,临证常见。
如曾治疗雍某,女,57 岁 病案号:0001165669 会诊日期:2021年4月15日,膝部肿物切除术后发热3天。无恶寒,口渴,多饮,汗多,尿频、灼热,纳差,恶心,脉滑有力,舌淡苔腻。
辨六经为:少阳阳明合病,
辨方证为:小柴胡汤、五苓散合方加生石膏,
处方:柴胡24克,黄芩10克,清半夏10克,生姜10克,人参10克,炙甘草10克,大枣20克,生石膏60克,泽泻20克,茯苓15克,猪苓12克,苍术10克,肉桂5克,3剂,颗粒剂,1 袋,水冲服,每日2次。当天未口服药物,下午发热,对症治疗后热退,第二天服药1袋后未再发热,尿频明显减轻(陪护家属说,昨晚睡了个好觉,以前大约1小时尿一次),无灼热感,进食亦增加。
按:辨六经:口渴,多饮,汗多,尿频,灼热为阳明里热。纳差,恶心为半表半里少阳病。辨方证:多饮、多尿、灼热,为五苓散或猪苓汤方证,两方证之辨,猪苓汤里热更重,灼热重,甚至血尿都有。多汗,为里热,考虑石膏证,口渴为人参证。纳差,恶心伴发热,为小柴胡汤方证,最后确定为小柴胡汤、五苓散合方加生石膏方证,方证相应,半剂知,治愈疾病。
疾病是否传变,要依据客观脉证,时间可作为参考,临床有数年表证不变,而表现为麻黄汤证者,如范中林曾治疗一例发热3年,病仍在表的麻黄汤证病案,
郭某某,女,24岁。北京某医院医务人员。近三年来,常间歇性低热。1976年3月,感冒发烧,曾服用感冒冲剂、四环素等药。其后经常自觉畏寒发热,常患扁桃体炎和关节痛。腋温,一般在37.4℃-38℃,偶尔在38℃以上。曾查血沉25毫米/小时,其他如白细胞和基础代谢均正常。注射卡那霉素后,热暂退,但始终呈间歇性发作。自1978年初以后,每日皆发热两次,体温在 37.5℃上下。虽经治疗,未愈。1979年3月来诊,按太阳伤寒证发热论治,两诊热退。初诊:3月1日。今晨自觉畏寒发热,测体温37.4℃,畏寒发热、身无汗,两膝关节疼痛,面色正常,唇淡红,舌质淡红而润、微紫暗,苔黄夹白较腻,脉浮紧。
此为太阳伤寒表实证,法宜开腠发汗、安中攘外,以麻黄汤主之。处方:麻黄10 克,桂枝6克,甘草18 克,杏仁15克。二剂。
二诊:3月3日。服药后,身觉微汗出,恶寒减,舌紫暗渐退,苔白滑根部微黄,脉细微缓。尚有轻微发热,病仍在太阳。服麻黄汤后,发热恶寒皆减,但现身汗出,脉微缓,营卫失和之象。法宜通阳解表,调和营卫,以桂枝汤加味主之。处方:桂枝10 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生姜 60克,大枣10枚,白薇 12克。三剂。
三诊:3月8日。上方服三剂后热退。两日来未再低热,试体温 36.7℃。膝关节偶尔有短瞬疼痛,微觉头昏,梦多,此外身无明显不适,舌脉均转正常。再少进调和营卫之剂,巩固疗效,并嘱其注意饮食起居,避免病情反复。7月17日随访,患者说:自第二诊服药后低热退,至今未再复发,自觉一直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