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方小柴胡汤使用的秘密,原来是…
点击上方、文章底部【关注】
看完给个【分享】【收藏】【在看】【赞】哦~
导读:小柴胡汤证由于正邪交争的部位是中焦,中焦是人体上下升降的通道,因此会出现许多纷繁复杂的症状,面对纷繁复杂的症状如何在临床广泛而准确地应用此方?如果能够重点根据小柴胡汤的脉证辨证,其他症状就可以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
方药组成: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机:气滞证(中焦)。
阴阳盛衰:阴盛
方解:小柴胡汤的君药为柴胡,柴胡苦平,其质地疏松,气多味少,富含由内向上向外升发疏解的能量,因此,单从柴胡一味药而论,属于升法。此方重用柴胡,即应用柴胡推陈致新,向上向外升散邪气的作用,用于治疗阴盛的病机。方中配伍苦味的黄芩,以清气机郁滞所生之热;黄芩与辛味的半夏、生姜配伍,以辛开苦降而解结,兼用甘味的大枣、甘草、人参,以避免邪去正虚,且能够避免未尽之邪气趁虚入里。全方具有向上、向外升散透邪行气之效。
方证:口苦、咽干、目眩及胸胁苦满等。
方证解读:
正邪交争于中焦,所以表现为胸胁苦满;邪气郁而生热,留于中焦,正气欲通过向上、向外升散的方向祛除邪气,所以出现了热邪上扬的口苦、咽干等症状表现。
在仲景书中,小柴胡汤证的病机表述为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与病机联系最密切的症状为胁下痞硬,由于邪气结于胁下,正邪交争可能会出现一系列中焦气滞的症状。临床中,由于患者胁下痞硬的程度不同,所以胁下痞硬这个症状不一定会出现在患者的主诉中。河北中医学院刘保和教授总结出来的小柴胡汤主症为:敲击右胁部,病人感觉右肋弓下疼痛,同时右肋弓下也有压痛者。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临床应用小柴胡汤的关键是抓住其病机,小柴胡汤证由于正邪交争的部位是中焦,中焦是人体上下升降的通道,因此会出现许多纷繁复杂的症状,仲景书中就以许多或然症来表达了这个认识。因此,把握小柴胡汤证的脉证非常重要,是广泛而准确地应用此方的关键。具体临床中,如果能够重点根据小柴胡汤的脉证辨证,其他症状就可以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
脉证图:
图26 半夏厚朴汤
来源:《经方脉证图解》
脉证特征:左关脉中位太过(弦)
脉证解读:
小柴胡汤是祛邪之方,因此脉证的总体为太过脉;邪结中焦,故太过脉表现在关部、中位;小柴胡汤证的太过脉表现在左手,正是其阴盛病机的具体体现,提示正气欲通过升散的方向祛邪。
临证时把握此方脉证,以左手的关部脉最有力而突出,具体以中位最为有力为特征。并且往往左手的寸、尺部反而无力,就好像左手寸、尺部的力量都汇聚到了关部一样,这是此方典型的脉证特点。并且,左侧关部的太过脉往往范围比较局限,也就是说关部比较短,类似于一颗应指有力的绿豆一样。
从脉象表现上,小柴胡汤证的脉象被后世表述为弦,小柴胡汤证的病机为气滞,其弦的脉象,具体为将手指按压到最有力的左手关部的中位,以应指向上弹手明显为特征。
小柴胡汤证的脉证图真实地反映了此方证的病机状态,正气并非充盈,但是在中焦还有一个实邪,人体汇集上焦和下焦的气血到中焦与邪气抗争,所以表现为左手关部中位的脉最为有力,而其他部位的脉较正常健康脉反而无力的特点。虽然如此,但小柴胡汤证仍旧属于实证,其正邪交争的部位出现的是脉动力量超过正常健康脉力量的太过脉。
临床中,小柴胡汤证颇为多见,但是小柴胡汤证可以出现许多纷繁复杂且难以鉴别的症状,因此,在理解其病机的基础上,把握其脉证就显得尤为重要。
脉证鉴别:
本方脉证应当与临床中也非常常见的大柴胡汤证进行鉴别,详见后文。
本方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脉证鉴别点是,除了具有小柴胡汤的左手脉特征以外,后者会在右手关部、寸部出现一个应指有力的太过脉。
本方与四逆散的脉证鉴别点是,后者表现为左关细弦,即左手脉较小柴胡汤脉证更细些。
本方与柴胡桂枝干姜汤的脉证鉴别点是,除了具有小柴胡汤的左手脉特征以外,后者伴有右手的尺部表现为显著无力的不及脉。
具体治疗及用药请遵医嘱!本文摘自陈建国脉证经方。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原创投稿请发送至csm2016@yeah.net
求关注
求分享
求收藏
求在看
求点赞